22 陈涉世家 同步精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陈涉世家 同步精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3:54: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陈涉世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言(shuò) 惩办(chéng) 将相(jiāng)
B.丛祠(cí) 占卜(bǔ) 篝火(gōu)
C.阳夏(jiǎ) 烹食(zhēng) 当行(háng)
D.辍耕(chòu) 嗟乎(jiē) 怅恨(chàng)
【答案】B
【解析】A.将jiàng;
C.烹pēng;
D.辍chuò;
故选B。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A.“发闾左適戍渔阳”是一个复句“发闾左”和“適戍渔阳”构成承接关系。故停顿为: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中,“此”是主语,“教我”可看作一个动词短语,作谓语,“先威众耳”是宾语,可按主谓宾停顿的原则划分为: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由“又间令(谓语)吴广(宾语)”和“(吴广)之(谓语)次所旁丛祠中(宾语)”两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句子组成,根据句与句间的停顿,可停顿为: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C.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D.辍耕之垄上 二世杀之
【答案】A
【解析】A.都是“屡次”;
B.正确,对/然而;
C.筑造/被;
D.到,往/代指扶苏;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为天下唱 D.辍耕之垄上
【答案】D
【解析】A.“被”同“披”,穿着;
B.“以”同“已”,已经;
C.“唱”同“倡”,倡导,发起;
故选D。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大楚兴,陈胜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天下苦秦久矣
【答案】A
【解析】A.句意:筑台并(在台上)起誓,用将尉的头来祭祀。坛:台。不属于词类活用;
B.句意:大楚将兴,陈胜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句意: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渔网,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D.句意: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认为……痛苦;
故选A。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白/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答案】D
【解析】A.“次”依次为“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B.“书”依次为“写”“字条(绸条)”;
C.“将”依次为“派遣”“将领”;
D.“宜”都是“应当”的意思;
故选D。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答案】A
【解析】A.有误。该项中“佣者”应翻译为“被雇佣的人”。故选A。
8.对下列句子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情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答案】C
【解析】“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故选C项。
二、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继续完成所著书籍《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通史,全书共______篇,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长 西汉 史记 纪传 一百三十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字常识。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10.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2)置 人 所 罾 鱼 腹 中
【答案】(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置/人所罾鱼腹中
【解析】要根据句意,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划分停顿。注意每句标—处。
(1)句意: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断句为: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句意: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断句为:置/人所罾鱼腹中。
三、情景默写
11.按原文语句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表明陈胜同情和自己相同命运的人的句子是: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苟富贵,无相忘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析】要根据提示语中关键信息确定答案。关键信息如“直接原因”“同情”“反抗精神”。还要注意“苟”“侯”等字的正确写法。
四、翻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等死,死国可乎( )
(2)苟富贵,无相忘( )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4)楚人怜之( )
(5)皆刑其长吏( )
(6)号为张楚( )
【答案】 为国事而死 如果 使……恼怒 哀怜,怜悯 惩处 宣称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死国:为国事而死;     
(2)句意: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一定不要互相忘记。苟:如果;  
(3)句意:吴广故意再三说要逃跑,来激怒军官,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忿恚:使……恼怒;
(4)句意:楚国人爱怜他。怜:哀怜,怜悯;   
(5)句意: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处;   
(6)句意:宣称张大楚国。号:宣称;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选段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案】①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假使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是以”,因此;“以”,把;“假”,借。句意为: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②句重点词语有:“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十六七:十分之六七。句意为: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五、综合性学习
14.学完《陈涉世家》后,班里开展了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赏析对联]蒲松龄曾经用一副对联吟咏司马迁的命运和一生功绩:“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请结合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析这副对联。
(2)[设计名片]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请你仿照示例,从“名人故里”这个角度为韩城设计一张“名片”。(形式不做要求,60字以内)
示例:名片正面:历史—西安
名片背面:兵马俑见证历史变迁,大雁塔目睹王朝兴替,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浸润着这座千年古都。
【答案】(1)“蚕室”“龙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的一段史实。
(2)(示例)名片正面:名人故里——韩城名片背面:太史公忍辱负重,心血凝聚,史学巨著留千古。韩城留存着“史圣”的功绩,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解析】(1)属于赏析语句题。解答时应从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来思考。本题需抓住“蚕室”“龙门”的比喻义。“蚕室”指受宫刑之后容易中风而死,需要在像蚕室一样温暖不通风的密室里养伤,待创口愈合后方能出来。“龙门”一般比喻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
(2)考查名片的设计能力。首先研读示例,明确名片正面要体现设计角度,点名地名;背面要围绕正面所写的设计角度组织语言,体现该地这一方面的优势。答题时,要注意用好“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这一重要提示信息,从司马迁的历史贡献角度体现韩城的名人故里的价值。
六、对比阅读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乙】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甘龙①曰:“不然。圣人不易民②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③不同法而霸。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 商君________》)
注释:①甘龙:秦国的世族名臣。②易民:改变民风民俗。③五伯:即五霸。
15.文言词语积累
(1)加点字解释:①为天下唱________②令行于民期年________③秦民大说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法”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是( )
A.失期,法皆斩 B.五伯不同法而霸 C.卒定变法之令 D.法之不行
16.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圣 人 苟 可 以 强 国 不 法 其 故 苟 可 以 利 民 不 循 其 礼。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18.结合上述两文,完成填表,感受史家笔法。
《史记》笔法 具体分析
以写人为中心 《史记》是①________体史书。
《史记》人物传记分三类 陈胜“首事反秦”有功,故归入“世家”;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改革家商鞅,归入哪一类呢?请补充【乙】文出处《史记 商君②________》。
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形象 上述【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是如何在冲突中表现陈涉和商鞅形象的?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倡导 一年 同“悦”,高兴 A
16.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7.(1)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或“没有才能的人”)被礼制约束。
18. 纪传体 列传 示例1:秦王朝的苛政与百姓蓄积已久的不满情绪,大雨所阻“法皆斩”与戍卒不愿束手待毙等冲突下,陈涉提出“为天下唱”,有力地表现了陈涉勇于抗争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
示例2:变法未行,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商鞅在秦孝公面前,与改革的反对派甘龙等关于在是否“法古”“循礼”等进行了面对面斗争;新法推行初期,与触犯新法的太子阶层等作斗争,刑太子师,以肃其法。在这样的冲突斗争中,商鞅不畏权贵,勇于变革,严格执法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15.(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倡导;②句意:新令(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期:一年;③句意:秦国的百姓大为高兴。说:同“悦”,高兴。(2)A.句意: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B.句意:五伯法制不一却都能各霸一方。法:法律;C.句意: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新令(法)。法:法律;D.句意: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法:法律;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与“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并列关系;其中“圣人苟可以强国”“苟可以利民”表假设,为条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是针对假设写出的结果;故应在“不法其故”前后各断一处,在“不循其礼”前断一处。故断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亡:逃跑;亦:也;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等: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2)贤者:贤能的人;更:变更;礼:礼制;不肖者:寻常的人,没有才能的人;拘:约束、拘束;
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及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第一空:《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第二空:《史记》人物传记分三类:①本纪,主要记写帝王传记;②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③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商鞅是人臣,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应该归入列传。第三空:设置冲突表现人物:【甲】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写朝廷征发贫民遇雨延误了期限,按照法律当斩首,百姓在秦的苛政下苦苦煎熬,戍卒不愿束手待毙,这时陈涉提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的建议。陈涉不愿坐以待毙,利用“失期”“苦秦久矣”等条件,利用“公子扶苏、项燕”名号组织起义,表现了陈涉勇于抗争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设置冲突表现人物:【乙】文“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守旧派直接反对商鞅实行新法;“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商鞅强调遵循旧有礼数的受众“常人”“学者”,列举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却都能各霸一方的事例,明确新法可以施行,商鞅与守旧派进行了面对面的言语斗争;【乙】文第二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写新法推行初期,太子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依法惩办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在这样的冲突中,体现了商鞅不畏权贵,勇于变革,严格执法的形象。
【点睛】
【甲】参考译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乙】参考译文:
商君,名鞅,姓公孙。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建不成什么功业。(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却都能各霸一方。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没有才能的人)被礼制约束。”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新令(法)。
新令(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的百姓以千计算。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在上的人自己先违犯法令。”将依法惩治太子。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依法惩办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大为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庭富裕人口兴盛。
七、作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陈涉世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言(shuò) 惩办(chéng) 将相(jiāng)
B.丛祠(cí) 占卜(bǔ) 篝火(gōu)
C.阳夏(jiǎ) 烹食(zhēng) 当行(háng)
D.辍耕(chòu) 嗟乎(jiē) 怅恨(chà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C.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D.辍耕之垄上 二世杀之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为天下唱 D.辍耕之垄上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大楚兴,陈胜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天下苦秦久矣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白/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8.对下列句子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情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二、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继续完成所著书籍《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通史,全书共______篇,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2)置 人 所 罾 鱼 腹 中
三、情景默写
11.按原文语句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表明陈胜同情和自己相同命运的人的句子是: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
四、翻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等死,死国可乎( )
(2)苟富贵,无相忘( )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4)楚人怜之( )
(5)皆刑其长吏( )
(6)号为张楚( )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选段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五、综合性学习
14.学完《陈涉世家》后,班里开展了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赏析对联]蒲松龄曾经用一副对联吟咏司马迁的命运和一生功绩:“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请结合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析这副对联。
(2)[设计名片]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请你仿照示例,从“名人故里”这个角度为韩城设计一张“名片”。(形式不做要求,60字以内)
示例:名片正面:历史—西安
名片背面:兵马俑见证历史变迁,大雁塔目睹王朝兴替,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浸润着这座千年古都。
六、对比阅读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乙】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甘龙①曰:“不然。圣人不易民②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③不同法而霸。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 商君________》)
注释:①甘龙:秦国的世族名臣。②易民:改变民风民俗。③五伯:即五霸。
15.文言词语积累
(1)加点字解释:①为天下唱________②令行于民期年________③秦民大说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法”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是( )
A.失期,法皆斩 B.五伯不同法而霸 C.卒定变法之令 D.法之不行
16.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圣 人 苟 可 以 强 国 不 法 其 故 苟 可 以 利 民 不 循 其 礼。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18.结合上述两文,完成填表,感受史家笔法。
《史记》笔法 具体分析
以写人为中心 《史记》是①________体史书。
《史记》人物传记分三类 陈胜“首事反秦”有功,故归入“世家”;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改革家商鞅,归入哪一类呢?请补充【乙】文出处《史记 商君②________》。
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形象 上述【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是如何在冲突中表现陈涉和商鞅形象的?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