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索 同步精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 溜索 同步精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4 09:38:3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索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磕碰(kē) 溜索(liū) 旋了半圈(xuàn) 连踹带骂(chuài)
B.盘桓(huán) 蓦地(mò dì) 锱铢之力(zī zū) 瞟了一眼(piǎo)
C.鬃毛(zōng) 弹出(tán) 心中一颤(càn) 一缕黑烟(lǚ)
D.拽起(zhuài) 绑缚(fù) 战战兢兢(jīng) 跨上角框(kuàng)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B.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C.(汉子们)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D.叫声慢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zhōng)飘起来。
B.首领哑(yǎ)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慢声应道:“不消。”
C.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gěng)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D.俯望怒江,募地心中一颤(zhàn),再不敢向下看。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们的爱就像涓涓细流,不断地、慢慢地流进我们的心田。
B.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千钧一发的时刻,班长用身体掩护了战友。
C.中考在即,我不但没有紧张感,反而很平静,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D.李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6.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 ;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 ;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①如泊如镜的沉静 ②如虹如带的飘逸 ③如狮如虎的豪壮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7.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珠涩涩的,使劲_________一下,_________着两手,不敢放下。_________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_____到索头。
A.挤 端 猛 飞 B.眨 举 忽 飞
C.眨 端 猛 落 D.挤 举 忽 落
9.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动作词“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二、填空题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
(2)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
(3)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
三、语言表达
11.请从写景视角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12.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
(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
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泽镇混置料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来,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一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9年,村里十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4.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6.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7.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19.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20.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21.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22.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六、作文
23.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索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磕碰(kē) 溜索(liū) 旋了半圈(xuàn) 连踹带骂(chuài)
B.盘桓(huán) 蓦地(mò dì) 锱铢之力(zī zū) 瞟了一眼(piǎo)
C.鬃毛(zōng) 弹出(tán) 心中一颤(càn) 一缕黑烟(lǚ)
D.拽起(zhuài) 绑缚(fù) 战战兢兢(jīng) 跨上角框(kuàng)
【答案】D
【解析】A.旋了半圈(xuán);
B.锱铢之力(zī zhū);
C.心中一颤(chàn);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B.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C.(汉子们)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D.叫声慢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答案】D
【解析】D.慢→漫。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zhōng)飘起来。
B.首领哑(yǎ)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慢声应道:“不消。”
C.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gěng)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D.俯望怒江,募地心中一颤(zhàn),再不敢向下看。
【答案】C
【解析】A.鬃(zhōng)-(zōng);
B.慢声-漫声;
D.募地-蓦地、一颤(zhàn)-(chàn)。
故选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们的爱就像涓涓细流,不断地、慢慢地流进我们的心田。
B.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千钧一发的时刻,班长用身体掩护了战友。
C.中考在即,我不但没有紧张感,反而很平静,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D.李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答案】D
【解析】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与语境不符,故选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关联词搭配不当;B正确;C缺少主语;D词语搭配不当,把“宣传”改为“展示”。据此,答案为B。
6.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 ;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 ;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①如泊如镜的沉静 ②如虹如带的飘逸 ③如狮如虎的豪壮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此题要注意先弄清楚“刘家峡水库”“河套平原”“龙门”三个景点的特点。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选择题干选项所给出的三句话来填充。“刘家峡水库的特点可以用“如泊如镜的沉静”来形容。“河套平原”的特点可以用“如虹如带的飘逸”来形容。“龙门”的特点可以用“如狮如虎的豪壮”来形容。
7.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答案】C
【解析】A.句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
B.直接引用,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
D.“唇上”“鼻子上”是词语,故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故选C。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珠涩涩的,使劲_________一下,_________着两手,不敢放下。_________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_____到索头。
A.挤 端 猛 飞 B.眨 举 忽 飞
C.眨 端 猛 落 D.挤 举 忽 落
【答案】A
【解析】本题可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角度思考,确定选项。根据“使劲”可确定应选比“眨”更有力度的“挤”;根据溜索过程中的紧张、恐惧,可确定“端”比“举”更恰当;“猛”比“忽”表达突然之意程度更深;“飞”比“落”更能体现首领的身手娇健。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点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9.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动作词“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答案】A
【解析】A.“懒懒”表现了首领的镇定从容、胸有成竹。
故选A。
二、填空题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
(2)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
(3)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
【答案】 (1)比喻 (2)比喻 (3)夸张
【解析】(1)由“如”字可判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马帮”比成“极稠的粥”。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天公浇地”比喻远处的“闷雷”,比喻词是“只当是”。
(3)用“千钧之力”形容“索”,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语言表达
11.请从写景视角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答案】这段话以壁顶为观察点,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的孤悬,突出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同时,作者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当时的惊恐心情,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赏析角度“写景视角”;然后根据“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确定观察点为:壁顶;根据“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俯望那江”可确定是视觉角度;根据“隐隐喧声腾上来”可确定是听觉角度;根据“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体会“我”的内心感受:惊恐。据此可知这段话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峡谷壁顶的孤悬,突出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12.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
(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
【答案】(1)该图主要整体上看起来是书屋一隅。摆着两束花的窗户前有一个书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书桌两边各有一个柜子,上面也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搭着毛巾的椅子斜斜地放着。整个屋子看起来很凌乱,但乱中有序,也溢满文人的气息。(2)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志趣高洁,生性爱书。
【解析】(1)这道题考查介绍画面的能力。先仔细观察画面整体构图,注重细节(外形、色彩);注意一定的说明顺序;最后用准确、简明、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注意题干要求: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画面整体是书房的一部分。正对面的窗台上摆着两盆鲜花,靠着窗台摆有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两侧各有一个书柜,上面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有一张靠椅,上面斜搭着一张毛巾。整个书房看起来比较凌乱,但充满了读书人的气息。
(2)这道题考查解说画面寓意的能力。从画面可以看出,整个书房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既表明了主人读书人的身份,又显示了主人高洁的志趣,热爱读书。从窗台上的两盆鲜花还可以看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泽镇混置料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来,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一些材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底爬到对岸公路上。1999年,村里十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不上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删去“由于”或“使” 删去“多” (3)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桥连两岸福气旺
【解析】(1)要仔细读材料,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采用“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格式概括作答。语言要简洁,表达的意思要明确,符合题意。本题可依据“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概括作答。
(2)[甲]处,“由于”和“使”的使用,导致语句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乙]处“不足400多人”前后矛盾,可去掉“多”。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3)对联要求两联字数相同、语意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这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修路建桥”及其作用,因此本题要围绕“鹦哥大桥”和“溜索”两个内容来拟写作答。结合此次活动的内容,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中的“溜索细钢绳”可对出“改桥宽车道”,“彰拼搏力”可对出“通致富路”;下联的空缺处按上联的“路通村寨”可对出“桥连两岸”,“产业兴”可对出“福气旺”。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4.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6.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7.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4.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15.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整个的牛群马帮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6.(1)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2)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7.(1)“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3)“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作答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经验方面的不同。“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这个“懒懒”是写“我”,因为“我”不知道前面的“雷声”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所以这个“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的心理。“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懒懒”,写的是领队的神情,因为领队了解前面将要发生的情况,用这个词语写出了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心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把“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运用了新颖别致的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马帮向前行进的速度极其缓慢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开头安排了“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这一内容,通过写鹰来衬托出怒江溜索的凶险,为下文描绘怒江溜索的万分危险蓄势。文章的结尾再次写鹰——“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怒江溜索的凶险,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叙写怒江溜索的相关内容,是“我”的见闻感受,所以文章中的“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因此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表现文章的主旨来看,“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反应烘托怒江环境的凶险,以“我”的表现来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再者,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虽然在文章中没有出现,但却让人感到叙写的故事更加的真实。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19.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20.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21.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22.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答案】18.“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19.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 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20.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21.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
22.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可以从原文以下语句来概括。“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还要注意文中隐藏的含义: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可以从第四段“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处概括总结,这样的惩罚并不太重,也能表示对犯错的惩戒。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可以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中找出具体的句子,体会校长的年老力衰。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照应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这是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说明“爬”的动作符合当时的情形。
22.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说明了拱桥的特点,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的是校长对“我”的关爱。
六、作文
23.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
【答案】【示例】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扛、背、抱沙袋的动作越来越迟缓,他感到手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死气沉沉的斜阳,透过凌乱的枝条缝隙,将破碎、灰暗的影子,散落在满地的荒草上。蝉,在绝望地悲鸣;风,在粗重地喘息。噪音与燥热搅成一锅粥,让整个世界烦得闹心,闷得喘不过气来。有人已经跌坐在泥泞里无力起身,他伸手抹一把脸,使劲甩甩头,艰难地向前走去。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空。
【解析】试题分析:这个题目要求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是正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是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运用衬托的写法拟写片断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