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色挠(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夫专诸(fū) 寡人谕矣(y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
3.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 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 D.天下缟素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聂政之刺韩傀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B.徒以有先生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8.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9.《唐雎不辱使命》中对“布衣之怒”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二、填空题
11.填空。
(1)《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_篇。
(2)唐雎是_______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_______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__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__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唐雎不辱使命
(2)弗敢易
(3)大王加惠
(4)以头抢地尔
(5)休祲降于天
(6)岂直五百里哉
(7)秦王色挠
(8)寡人谕矣
1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非若是也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受地于先王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14.“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_____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_____
三、语言表达
15.列举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不少于300字。
四、综合性学习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 )烟 寻衅( ) 折服(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______;“荏”的意思是______。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 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则人主专其利
(4)故契丹全师独克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首肯者久之
B.挺剑而起 而臣下无获
C.皆为身谋耳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有先生也 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20.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色挠(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夫专诸(fū) 寡人谕矣(yù)
【答案】C
【解析】A.“挠”应读náo;
B.“抢”应读qiāng;
D.“夫”应读fú;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
【答案】C
【解析】A.“错”同“措”;
B.“乡”同“向”,先前,从前;
D.“仓”同“苍”;
故选C。
3.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 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 D.天下缟素
【答案】A
【解析】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无活用;
B.句意:看不起我吗?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C.句意:请求扩大安陵君的地盘。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D.句意:然后天下人都要穿着白色的丧服为秦王吊丧。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故选A。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答案】D
【解析】“挠”在这里是“屈服”的意思,故D错误,选D。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答案】D
【解析】D.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聂政之刺韩傀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B.徒以有先生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连词,因为/介词,用。
C.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
D.介词,到/介词,从。
故选A。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秦王不说”中“说”通“悦”,高兴,因此这句表现的是秦王内心的不悦。
②“怫然怒”这句话直接描写了秦王的蛮横;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中的“谓”字,秦王蛮横态度毕现;
④“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中,秦王以“天子”自居,威吓唐雎,足见他的蛮横;
⑤“秦王色挠”中的“色挠”表现的是秦王内心的害怕。
故②③④表现秦王蛮横,答案选D。
8.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根据句意,可知③为总起句,从句中的“前堂后室”可知,本段应该是先表述堂,后表述室;②句中的““堂”多用于举办活动”与③句中的“前堂后室”相照应,故②跟在③之后;①句中的“故有“南面称帝”之说”与②句中的“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相照应,故①跟在②之后;根据第③句,⑤应跟在①之后;④句中的“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与⑤句中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互为转折关系,所以④应跟在⑤之后。故选C。
9.《唐雎不辱使命》中对“布衣之怒”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答案】C
【详解】
结合原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分析,唐雎的“布衣之怒”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故选C。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答案】D
【解析】秦王只是为唐雎的话和行动所惊吓,他不会彻底放弃他的野心,故D项错误。
二、填空题
11.填空。
(1)《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_篇。
(2)唐雎是_______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_______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__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__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______。
【答案】 (1)西汉 刘向 33 (2)安陵 有胆有识 (3)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解析】(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共三十三篇。
(2)唐雎是 魏人,纵横游说之士。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可知他是安陵国的使臣;从他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
(3)本题考查默写。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本题易错字有:彗、贯、仓,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唐雎不辱使命
(2)弗敢易
(3)大王加惠
(4)以头抢地尔
(5)休祲降于天
(6)岂直五百里哉
(7)秦王色挠
(8)寡人谕矣
【答案】(1) 辱没、辜负。(2) 交换。 (3) 给予恩惠。(4) 碰,撞。(5) 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6) 只,仅仅。(7) 屈服。(8) 明白,懂得。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辱”,辱没、辜负;“易”,交换;“惠”,给予恩惠;“休祲”,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挠”,屈服;“谕”,明白,懂得。
1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非若是也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受地于先王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答案】(1)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4)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解析】(1)非若是也:不是像你说的这样。“非……也”表否定判断,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3)受地于先王: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倒装句,状语后置。
(4)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省略主语“吾”,是省略句。
14.“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_____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_____
【答案】 (示例)入险境 阴谋落空
【解析】
略
三、语言表达
15.列举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不少于300字。
【答案】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解析】
略
四、综合性学习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 )烟 寻衅( ) 折服(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______;“荏”的意思是______。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答案】(1)硝 xìn zhé
(2)威摄 威慑
(3)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 软弱
(4)示例: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解析】(1)“xiāo烟”的“硝”不能写成“销”。“折服”的“折”是多音字:zhē,折腾;zhé 折断、折服;shé 折本。(2)“威摄”应改为“威慑”。(3)结合词语的意思来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即可。“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虚弱。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4)分析所给的例句,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仿写。分析画线句,可知应按照历史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仿写。可根据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的事件进行解答。
【点睛】
第(4)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种类型的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 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则人主专其利
(4)故契丹全师独克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首肯者久之
B.挺剑而起 而臣下无获
C.皆为身谋耳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有先生也 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20.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17.(1)曾经 (2)道歉 (3)独享(独自享用、独占) (4)攻克(战胜)
18.C
19.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君王,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
20.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解析】
1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尝:曾经;
(2)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3)句意: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专:独享(独自享用、独占);
(4)句意: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克:攻克(战胜)。
18.
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不译;
B.表承接,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C.都为介词,都译为“为了”;
D.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若:如果;通好:互通友好;绝:断绝;尽:全部,所有的。
20.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相同点:
根据【甲】文第一段“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等语句可知,唐雎面对秦王的“怫然怒”,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胁,唐雎不卑不亢,提出“士之怒”,用“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强迫易地的话,自己(唐雎)会效仿前人行刺杀之事,利用秦王外强中干的性格弱点以命相胁;
根据【乙】文“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可知,契丹主派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否则就出兵打仗,富弼对此不卑不亢的提出作战的利弊后,说明宋朝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点明宋朝强大不可侵犯,否则后果难料;富弼抓住一国之君必定权衡利弊的特点,打消了契丹主要求割地、作战的想法;
据此可概括相同点为: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
不同点:
采用的方式不同,唐雎是以命相逼地迫使秦王放弃易地,富弼是以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契丹主放弃割地。【甲】文中唐雎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乙】文中富弼向契丹主说明:发动战争,赢了臣子获利,输了则君主独自承担责任,况且此战不一定必胜,就算胜利也有所损失,这同样对君主不利,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点睛】
【甲】参考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参考译文: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见到契丹主。契丹主说:“大臣们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认为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应,再出兵南下也不迟。”富弼说:“北朝和中国修好,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一旦双方交战,如果胜利,功劳归大臣所有;如果失败,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因此臣子劝君王用兵,都是从自身利益考虑罢了。”契丹主惊讶说:“这是什么意思?”富弼说:“晋高祖欺骗上天背叛君主,末帝昏乱,上下离心叛乱,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但壮士健马物资也失去一大半。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即使获胜,损失的军队马匹,是群臣负责,还是人主负责?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君王,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契丹主彻底觉悟,不断地点头加以肯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