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学案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哦,香雪
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欣赏形象之美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香雪这个主人公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欣赏主题之美
4.怎样理解香雪、香雪所追求的铅笔盒及小说中火车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描写之美
5.语言描写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的心田,两岸风景美不胜收。试对下列语句作简要赏析。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有意思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节描写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姑娘们围绕“北京话”的“白”有一场争论。有人说“北京话”的“白”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更有人把“北京话”的“白”与香雪的“白”相比较,强调香雪的“白”才是真正的“白”。这时,小说有如下细节描写:“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好像姑娘们真在贬低她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请对这两段细节描写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背景展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作品评价
(1)个人评价
铁凝: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2)外界评价
①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孙犁《谈铁凝新作〈哦,香雪〉》
②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的意蕴。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三十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那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作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
③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纯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在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
4.作品延读
再读《哦,香雪》
赵改芳
“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这是作家孙犁对《哦,香雪》的评价。是的,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一种清新的美,一种纯净的美,让读者感觉到台儿沟的人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淳朴。
感谢作者用她那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的画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更给人以生活的启迪。
一、人物心灵的清纯美
香雪身上具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最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香雪的身上似乎凝聚着作者的美的理念、美的理想。文学作品中,理想化的女性通常有着美丽的外表,不过香雪身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丽,像不染纤尘的冰雪一样纯净。她有着洁净的肤色,她有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
但是,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描写她的美好心灵上。我们从香雪对火车上的顾客“那么信任地瞧着”的眼神,从她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学生交换一个铅笔盒的“交易”,从她在学校被同学奚落却没意识到“笨拙”,从她跳上火车又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的“勇敢”,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点:她的外表与内心一致,没有内外不一的双重人格;她对人充分信任,纯真地面对世界;她全无防骗、防范心理,甚至受到奚落而没有心理反应;她有自尊、自强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化为进步的动力;她有美好的理想,与其他姑娘们的幻想不同,希望走出山村上大学。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这些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出香雪的美丽动人。
她是个纯真无邪的农村少女。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面;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她是个渴求进取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作为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她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
她同时又是一个坚毅执着的女孩子。为了换取铅笔盒,她毅然登上火车,为这她不得不走三十里夜路回家。这时,她已经不是那个胆小、腼腆的香雪,而是一个遇事果断、对渴望达到的目标执着追求的香雪。虽然在回家的路上,她害怕了,甚至用往小辫里插草茎的方式“避邪”,而且在看到同伴时大哭了起来,但这不但没有影响香雪可爱的形象,反而更表现出她当初登上火车时的果断和执着。
还有文中的那一群少女,她们每次都像过节一样地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包括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的那种无私无邪的情感,无一不是少女世界特有的美丽风景。
二、语言笔调的抒情美
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
在铁凝的笔下,天地万物无不多愁善感。“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是有生命的,“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那绿色的长龙火车,也有灵性,“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辗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后来,“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它停了下来,“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在作家饱蘸关切柔情的笔下,大山小村质朴而闭塞,纯洁而贫困,多么惹人怜惜!
台儿沟姑娘们所期盼的一分钟是“五彩缤纷”的,因为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也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再看香雪的心愿得到满足后的文字:“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哗啷啷’地歌唱。”“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些新奇的比喻,这些美妙的想象,无不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美、纯净的美。(有删改)
字词知识
词语 释义
皱褶(zhě) 皱纹。
隧道(suì) 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娇嗔(chēn) (年轻女子)娇媚地嗔怪。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胭脂(yān zhi) 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也用作国画的颜料。
咋呼(zhā) 吆喝;炫耀,张扬。
嘟囔(dū nɑnɡ)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磨磨蹭蹭(cènɡ) 缓慢地向前行进,形容做事动作迟缓。
怜悯(mǐn)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攒下(zǎn) 一点一点地聚集。
凛冽(lǐn liè) 刺骨地寒冷。
温馨(xīn) 温和芳香;温暖。
悸动(jì) 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吸吮(shǔn) 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
窸窸窣(xī sū)窣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皎洁(jiǎo)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怂恿(sǒnɡ yǒnɡ)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黯淡(àn) (光线)昏暗,不明亮。
战栗(zhàn lì) 战抖。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答案 ①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②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2.答案 (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2)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
(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
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欣赏形象之美
1.答案 (1)①相同点: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②不同点: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们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她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2)①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的同学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②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2.答案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
(1)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2)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3)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宝盒子)——上大学——不会叫人瞧不起”联系到了一起。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在这条心理链条中,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并不爱慕虚荣。
3.答案 她美丽、文静、腼腆、清纯、朴实(纯朴)、诚实、自尊、执着、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欣赏主题之美
4.答案 ①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小说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国家正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化未来社会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企求,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改革开放伊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西,不稀罕现时的满足,想得到未来的彼岸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②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③小说中的那个钢筋铁骨的巨龙——火车,“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台儿沟和它的山民们。它来自外面的世界,带来了外面的消息,也带来了商业的萌芽,还带给香雪美好的心愿。它比铅笔盒更有巨大的神力,象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生产力,一种原始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力,一种物质享用和精神满足的诱惑力。
(三)欣赏描写之美
5.(1)答案 “五彩缤纷”表明了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是因为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因为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答案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她喜欢“北京话”,想和他多待一会儿;“更有意思”是说她对“北京话”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3)答案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4)答案 “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6.答案 ①黑暗中,凤娇与香雪本是边走边拉着手的。当听到有人以香雪的“白”贬“北京话”的“白”时,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这是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凤娇不知不觉间把“北京话”当作了自己的人。当伙伴们贬低“北京话”时,她有点生气。她坚信伙伴们是在瞎说,但她又没有理由公开地为“北京话”辩护。伙伴们是拿香雪与“北京话”比较,既然香雪被用作贬低“北京话”的武器,凤娇就不能再拉着香雪的手了。于是,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②香雪立即领会了凤娇的“手语”。“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为什么要送到“手心里”呢?因为香雪虽然又伸过了手,但凤娇并没有立即响应她。凤娇的手僵硬着,香雪的手便一直向凤娇的手心伸去。既然自己成了贬低“北京话”的工具,香雪认为凤娇有理由生自己的气,有理由怪罪自己,有理由抽回手去。而自己,则应该以某种方式向凤娇表示歉意和请求凤娇宽恕。凤娇松开香雪的手,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香雪又把手伸过去,半是无意半是有意。③在黑暗的山路上,两个山村姑娘以这种方式经历了一场友情的波折,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其他的伙伴中,没有人注意到凤娇和香雪在黑暗中的“手语”。山不知道,树不知道,夜游的鸟儿不知道,天上的星星不知道,但铁凝让我们知道了,让我们通过两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玩味着山村姑娘微妙的内心律动,并体验到这两个小姑娘的心灵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