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求诸己》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选读《求诸己》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7 22:59: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史记》选读《求诸己》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不舍昼夜           舍: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解析 B项文:文饰,掩盖。
答案 B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他的”。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君取于吴,为同姓
B.非不说子之道
C.孙以出之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解析 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学之不讲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子将奚先
解析 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答案 C
5.名句填空。(6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过也,____________;更也,
__________。”
答案 (1)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2)逝者如斯夫 (3)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见之 人皆仰之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
B.百乘之家 家:大夫的封地
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称赞
D.君子亦党乎 党:结党
解析 A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项说:通“悦”,喜欢。D项党:偏袒,包庇。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
答案 D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
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
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解析 A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
限,原地不动。
(2)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 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解析 D项委:致送,交给。
答案 D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被/动词,拜见;B项停止/副词,太;C项代词,他(晏婴)/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才。
答案 D
1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4分)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解析 A项补出的应为“百姓”。
答案 A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4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百姓的心理。④景公的行为。⑤官吏汇报情况。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解析 B项“从谏如流”不当。
答案 B
【参考译文】
景公时,连绵之雨下了十七天。景公日夜不停地饮酒。晏子请求分发粮食给百姓,请示了多次,但景公没有答应他。景公命令柏遽到各地巡查,让那些善于唱歌的人到宫中。晏子听说后,很不高兴,就把自己家中的粮食分给百姓,把盛粮食的器具放在田间的小路上,步行去见景公说:“大雨下了十七天了,毁坏屋室数十处,挨饿的贫民有数家,老弱的百姓,受冻没有衣服,挨饿的没有糟糠,艰难地无路可走,四下里无处倾诉。但您不抚恤他们,整天饮酒,让宫中快乐不停。马吃官府的粮食,狗也吃得饱饱的,宫中妻妾有充足的米肉。狗马妻妾,不也太优厚了吗?贫穷百姓,不也太轻微了吗?因此乡里穷困而无处倾诉,就不会喜欢国君;人民挨饿而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国君。我晏婴随同百官,致使百姓挨饿受穷而无处倾诉,让国君沉湎于欢乐而不抚恤百姓,是晏婴的大罪啊。”叩首拜了两拜,请求让自己离开,就转身而去。
景公随后跟随着他,一同走在路上但没有赶上他。命令加快速度追到晏子家中,没有找到晏子。晏子家的粮食全分给了百姓,盛米的器具放在了路边。景公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赶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晏子说:“我有罪,你背弃我不管,我就不能约束好自己,难道你不顾念国家百姓吗?希望你心中还存有我。请让我拿出国家的粮食财物,发放给百姓,至于多少轻重,只听任你的命令。”就在路上叩拜晏子。晏子才返回。他命人访察百姓,家有布缕之源而没有粮食的,让他们有整月的供应;没有来源的,让他们有一年的粮食;没有积蓄的百姓,发给他们柴禾,让他们结束久雨之灾。让柏遽巡视百姓,发现屋室不能抵御雨灾的,给他们银两。访问百姓缺少财物的情况,三天完成。拖后的,如果百姓没有财用就要担当罪过。
景公走出屋子,撤掉酒肉。三天后,巡吏把情况全部上报:贫民一万七千家,用掉粮食九十七万钟,木柴一万三千车;房子毁坏的有两千七百家,用掉银两三千。景公从这以后在宫室内节省饮食,不弹琴瑟,不摆设钟鼓。晏子让景公身边那些用歌舞让国君快乐的人离开宫室。
《史记》选读《敬鬼神而远之》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文章: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指所写的文章
B.慎终追远 远:远代的祖先
C.侮圣人之言 侮:轻慢
D.樊迟问知 知:通“智”,聪明
解析 文章:文献典籍。
答案 A
2.对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原因;③动词,参与;④连词,表并列。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3分)
A.焉能事鬼 B.慎终,追远
C.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D.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析 A项中“事”: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远”: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
中“肆”:使动用法。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固定句式的一句是 (  )(3分)
A.公伯寮其如命何 B.师与商也孰贤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解析 A项中“如……何”:“把……怎么样”。B项中“与……孰”:
“与……比,哪一个更”。C项中“无从”:“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 D
5.名句填空。(6分)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务民之义,______________,可谓知矣。”
(3)子曰:“君子有三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2)敬鬼神而远之
(3)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季路问事鬼神     事:服事
B.夫子固有惑志 惑志:困惑
C.道之将废也与 废:废止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愬:进谗言
解析 惑志:怀疑之心。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向、对/介
词,表被动。B项以:介词,把/介词,因。D项而:表递进,并且/表因果,
因而。
答案 C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也
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他的这种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在当时具有着积极
的进步意义。
B.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借以强调参加
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
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C.孔子认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
D.子夏认为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会和
天下人相处和悦而融洽,那时虽无兄弟也如同有了兄弟。
解析 “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错,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只是“不语”。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公伯寮,我的力量还能够让他陈尸街头。
(2)君子做事严肃而没有过失,待人庄重而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下的人就都是
自己的好兄弟。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
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 “特”,只是。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乘月而归 吾从而师之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解析 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
第二句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
第二句中“以”为介词,“凭”。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答案 B
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3分)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
是苏轼的心理。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
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
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
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
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
之弊;辞简意丰,文情酣畅。
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未否定;“废卷
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
答案 B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
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
上天呢!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被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多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