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7 23:00: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史记》选读《仁者爱人》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通“悌”,敬爱兄长。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事:事情。
D.愿无伐善 伐:夸。
解析 C项事:止,仅。
答案 C
2.对下面两组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③子食于有
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
“在”。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4分)
A.尧舜其犹病诸 B.己欲立而立人
C.老者安之 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 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
使……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非尔所及也
B.固相师之道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席也
解析 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5.名句填空。(4分)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________________。
(3)夫仁者,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
答案 (1)泛爱众而亲仁 (2)吾亦欲无加诸人 (3)己欲立而立人 (4)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管仲相桓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辅佐 (2)完全 (3)通“披”,披散 (4)无
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何谓也 B.甚矣吾衰也
C.子将奚先 D.未之有也
解析 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
答案 B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
(2)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常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解析 B项“课”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才/却。B项就。C项用/趁机。D项连词,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解析 B项因果关系不正确。
答案 B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大抵”,大概。“所以……者”,……的人。“复”,再。“学”,
学校。(2)“喜且幸”,高兴并且庆幸。“不吾继”,不能继承我。“本”,
推究。
答案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
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参考译文】
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政治教化,因此学校不可以一日不存在于天下。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于是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如果)有一天成为公卿大夫百官的后备人才,那么他们的能力品行都已经过鉴定。而那些备选的士人,他们的业务能力也不过是平时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经历后才能胜任。
后代不再实行井田之法,于是学校也有的存在有的废弃。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授文字章句而已。等到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祭祀孔子于天下。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使之这样的。
如今天子即位若干年,很(重视)整治法度,革除弊端的地方。在这时,学校又逐渐兴建起来,可还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不能有学校,那里还是像以前一样作为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县令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后来林君肇来了,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虽然这样,我的在这里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君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
林君当然是一个好县令,而慈溪是小县,无珍奇物产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纯一而不杂乱;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行为谨慎而容易治理。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杜君,越地的隐士,他的品行学识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有好县令,又有适合做老师的人做老师,并且有美好纯正容易治理的风俗,有美茂易成的人才,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教化即将推行,好的风俗也即将形成。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史记》选读《敬鬼神而远之》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文章: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指所写的文章
B.慎终追远 远:远代的祖先
C.侮圣人之言 侮:轻慢
D.樊迟问知 知:通“智”,聪明
解析 文章:文献典籍。
答案 A
2.对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原因;③动词,参与;④连词,表并列。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3分)
A.焉能事鬼 B.慎终,追远
C.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D.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析 A项中“事”: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远”: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
中“肆”:使动用法。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固定句式的一句是 (  )(3分)
A.公伯寮其如命何 B.师与商也孰贤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解析 A项中“如……何”:“把……怎么样”。B项中“与……孰”:
“与……比,哪一个更”。C项中“无从”:“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 D
5.名句填空。(6分)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务民之义,______________,可谓知矣。”
(3)子曰:“君子有三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2)敬鬼神而远之
(3)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季路问事鬼神     事:服事
B.夫子固有惑志 惑志:困惑
C.道之将废也与 废:废止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愬:进谗言
解析 惑志:怀疑之心。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向、对/介
词,表被动。B项以:介词,把/介词,因。D项而:表递进,并且/表因果,
因而。
答案 C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也
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他的这种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在当时具有着积极
的进步意义。
B.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借以强调参加
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
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C.孔子认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
D.子夏认为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会和
天下人相处和悦而融洽,那时虽无兄弟也如同有了兄弟。
解析 “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错,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只是“不语”。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公伯寮,我的力量还能够让他陈尸街头。
(2)君子做事严肃而没有过失,待人庄重而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下的人就都是
自己的好兄弟。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
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 “特”,只是。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乘月而归 吾从而师之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解析 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
第二句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
第二句中“以”为介词,“凭”。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答案 B
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3分)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
是苏轼的心理。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
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
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
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
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
之弊;辞简意丰,文情酣畅。
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未否定;“废卷
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
答案 B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
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
上天呢!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被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多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