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5: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第二十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速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其空灵中实有、静穆中崇高,有如幽兰的气韵,清淡而又悠长,虚静而又容纳广大。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对诗画艺术的借鉴中它将“空”发挥到有灵气往来的高度。
C.“静照”是指断绝世务之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和依靠外界物质条件的“隔”同样重要,前者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后者产生艺术神韵。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论证“美感的养成在于空”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材料一、二都辩证揭示中国艺术特点,前者如“小”与“大”,后者如“隔”与“空”。
3.(3分)下列选项不符合“虚实结合”特点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4分)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怎样才能创造“诗境”?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4分)材料三中贾宝玉吟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显现了景致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
陈年喜
忘了从哪年起,我理发这事儿,都是由爱人来完成的。那些年在矿山,那时候年轻,头发长得特别快,出门前,第一件事儿就是理发,回到家第一件事儿也是理发。老家没有理发店, 去镇上既花钱又费时间,还特别远。有一天,我翻出一把剪刀扔给爱人:“给我把头发剪了。”
剪刀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之一,原是用来裁剪衣服的,也修手脚指甲,七八寸长,好久不用依然锃亮,威猛得很。爱人颤颤巍巍地拿起来,在我脑袋上试着耕作。在此之前,她连羊毛也没剪过,哪里接过这么重大的任务。
十年磨一剑,慢慢地,如今她已练出了手艺。除了给我剪头,也给邻居剪头。有几回要去重要点儿的场合,顶着爱人理出的发型,竟平添了几分底气。
我曾观察过全国各地人群的头形,发现形状各异,各地有各地的形状特点。要说好看,当数东北人,那是真正的砖型;要说难看,就是秦人,连我们自己也谓之红薯头,一颗中间粗两头尖的“红薯”,不好看,也不好理。人类的科学还远远不足以解释人类自身现象,许多物状的形成,一定有特殊的密码。
十四五岁时,有一回去山上砍柴,一根干树枝从树顶断了,落下来,砸在我头顶上。树对加身的刀斧没有办法,也算找准了复仇的对象。我没有被砸死,却把头顶砸出了一个坑,皮骨分离,从此那鸡蛋大一片,再没长出过好头发,像一片庄稼被谁打了百草枯,又像遭了火灾的现场。爱人剪刀到了这儿,总要怔一下,我能感觉到剪刀在那儿的犹豫。爱人说,你的头越来越难理了。我知道,那是因为白发和脱发。
谁还没有过一头青葱的水草。
四十岁前,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洗头膏的概念,从少年到中年,一直使用的是洗衣粉。矿山环境里,头发特别容易脏,机器开动起来,粉尘弥漫,工友之间,不敢张口说话,只靠头灯和手势交流。地热凶猛,我们在塑料安全帽周围用铁丝烙出一圈孔,用以散热透气,自然,粉尘们也乘虚而入。
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那会儿的洗衣粉特别能去污,一把洗衣粉揉在头皮上,像泼上了一摊火,烧得慌,但清过水后,清香弥漫,头发光溜又茁壮,人也因而精神。
有一年,在灵宝阳平,我们接了个千米巷道掘进的工程,这也是职业生涯到此接到的最大工程,大家欢天喜地。工程干到一半,老板没钱了,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那时候,矿山到处是收旧物的女人。
我们那片儿,被一个女人包了,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身世怎样。她背着两个包,上山时,里面是袜子、香烟和小吃。她从沟口开始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地过,再下来时,已经满满两包矿山物件。她还年轻,不卑不亢。有一天,我卖给她三颗钻头,她给了我十五元。
那会儿我刚洗过头,头发湿漉漉的,她看了看我,说:“兄弟,你在矿山,实在是糟蹋了,还是干点儿别的吧!”半个月后,矿山暴雨发大水,大水从山顶漫下来,席卷了整条峪。她永远埋身在了矿渣里。没有人会记得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也没人记得一个人消散在千米巷道的青春。
头发难理,难在扬长避短。既要有模样,又要遮去岁月的痕迹,给生活和生命世界添一丝生气与勇气。这就像一棵树到了冬天,却要开出花叶来。现在爱人给理发时,就特别慢。她站在我的身后,一站半个小时,我有颈椎病,她也有,我可以在椅背上靠一下,她却不能。
我知道,她的犹豫是对自信的犹豫,也是对眼前世界的犹豫。对于强大的生活,对于这个看不见尽头的世界,没有哪个女人真正自信过。
在理发时,爱人习惯停下来,一根一根拔去我头上的白发。这个过程小心而认真。从十年前开始,我一直有熬夜的习惯,经常熬到十二点多。熬夜的结果是两鬓白得非常快,在同龄中我是白发最多的一个。我虽然反对爱人这个习惯,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这些年,她也有了白发,仿佛它们具有传染性。
今天是腊月十九,农历庚子年只剩下十一天了。中午吃过饭,天暖和得像阳春三月,门前的山茱萸结出了嫩黄的骨朵。爱人说:“给你理理发吧!”她翻出剪刀,罩上门帘,在我头上细细剪下去。农村的说法,正月不理头,理头死娘舅。我早已没了娘舅,主要是,她有了难得的半日闲。
她个头儿低,一米五多,瘦小,九十多斤。她努力踮起脚,打理我的头顶。剪刀在轻轻游走,我感到铁的凉意,铁的凉意后面是手的温度。这双手,抓住过许多东西,又差不多都放走了,只剩下粗糙的皮质层。
收起剪刀,吹去脖子上的发屑,爱人说:“今天又节省了八元钱,真好!”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最初让爱人为自己理发是因为物质条件较差,现在十分享受爱人为自己理发则是因为她的手艺很好。
B.作者坚持每天清洗头发以保持精气神,这让他在穷得连烟都抽不起的矿工中间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
C.现在爱人理发特别慢,既因作者头发变得难理,也因为她身体有了疾病,叙述中流露出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D.作者选择在年前理发,并非要遵守农村正月不理发的旧俗,而是心疼爱人操劳,想借此让她享受半日清闲。
7.(3分)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联想丰富,在有限的篇幅中糅合了众多有着广阔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生活片段,寄托了细腻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B.文章文笔朴实而略带夸张,如讲述矿山洗头时的“半包洗衣粉”“清香弥漫”等等,在辛酸之中充溢着一种自嘲意味。
C.文章对过往的艰辛苦难没有极尽渲染,也没有呼天抢地地倾诉,语调始终保持克制,体现着一种淡然接纳的生命态度。
D.文章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景物描写,如倒数第三段中描写午后景象,用天气之暖、山花之嫩,反衬出了人内心的苍凉。
8.(6分)文章围绕“理发”展开,中间却写到了收旧物的女人,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9.(6分)有人评价陈年喜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人悲怆又炽热的生命力”,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节选自《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家 贫 亲 老 起 为 州 祭 酒 不 堪 吏 职 少 日 自 解 归。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文中指隐居之所,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三径”相同。
B.薪水,文中指砍柴、打水;后多用来指工作、劳动的酬劳,与文中意思不同。
C.“应束带见之”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
D.“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独自去彭泽县任职,没带家眷;但他送了一个劳力给儿子,写信说让这个劳力帮儿子解决生活困难,叮嘱儿子要善待他。
B.陶渊明爱酒,想把公田全部用来种植酿酒作物;他与朋友共饮,有人半路加入也不以为意;朋友留下的钱,他也全部送到酒家。
C.江州刺史王弘打算结交陶渊明,于是通过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邀他前来自己家里痛饮,陶渊明虽然有脚疾,但也欣然前往。
D.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弹拨无弦琴来寄托心意;对来访之人不论贵贱,只要有条件就以酒待之;面对客人不拘礼节,天真直率。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14.(3分)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说说这句话的具体表现。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15.(3分)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
B.首联“倚晚晴”写出诗人趁傍晚天晴登快阁欣赏美景的轻快心情。
C.颈联以“绝弦”写自己缺少知音,而以“青眼”写自己青睐美酒。
D.尾联写自己愿意与白鸥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16.(6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五、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行。
(2)《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召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六、语用综合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的童年生活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美好的一些声音令人无法忘却。它渗入到你的生命中,它如种子般落在你的心上,生了根。
箫声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就可能从 ① 的顶峰摔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父亲就控制得很好,但我也只听他吹过一次。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囱,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 ② 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箫声是很神秘的,是连接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 ③ 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能让心灵呼吸的气管。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跷二郎腿的习惯,这看似轻松惬意的动作,却存在着韧带损伤、下肢血栓等不少健康隐患。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避免跷二郎腿?
专家提醒,跷二郎腿虽然“一时爽快”, ① 。第一,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半月板、软骨的损伤,造成局部疼痛;第二,导致颈、肩、腰背的疼痛;第三,导致腓总神经的损伤,造成大拇脚趾头翘不起来;第四,长期跷二郎腿也会导致下肢水肿、下肢血栓形成等疾病,影响健康;以至造成栓塞,带来生命危险。
已经形成跷二郎腿的习惯,可能会使身体受到伤害。 ② ?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跷二郎腿,实在没有办法要跷二郎腿的话, ③ ,如5分钟跷左侧,5分钟跷右侧。
专家表示,最好是“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坐得正才能坐得久。正确的姿势是抬头挺胸,让腰部和臀部之间形成90度的夹角,膝关节和椅背稍微低一点,膝关节轻度打开,与大腿之间的角度在110度左右,不要成为90度。这样可以促使腘窝部的血管适度放松。
21.(3分)下列句子中的“以至”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以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沿海城市以至广大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
B.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以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C.他毫无准备,以至老师提问他一点也答不上来。
D.在我们国家里,绝不允许歧视以至虐待妇女。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宋代俞文豹在其著作《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谈到一个故事。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翰林院代称),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不仅对诗词创作有所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生、评价社会也有启示。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②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隔”,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灵内部方面的“空”,注重精神的淡泊,培养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气象。(意思对即可) 5.①贾宝玉的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创造了言外之意,意外之韵。 ②贾宝玉的对联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心襟气象使得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错,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并没有说“‘虚’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是说“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
C.“‘静照’是指断绝世务之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错,材料二“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说的是“静照的起点”,原文为“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是说万物的状态,不是“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
D.“同样重要”说法错误,原文为“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可知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前者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后者产生艺术神韵”错误,原文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强调是“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可见并不是前者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后者产生艺术神韵。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二都辩证揭示中国艺术特点,前者如‘小’与‘大’”错,结合材料一为“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材料二“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并没有辩证揭示“小”与“大”、“隔”与“空”的特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是实写泰山上的山峰。而“空灵”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忘我,放空心灵。本项不符合“空灵”特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第二段“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可知,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可知,可以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隔”,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灵内部方面的“空”,注重精神的淡泊,培养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气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意思是:绕着河堤而栽的柳树,因为河水既深又绿,而互相映衬的更加翠绿;对面河岸上种满了鲜花,散发出香气,随风飘散,弥漫空中。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可知贾宝玉的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流水红的诗意景象,创造了言外之意,意外之韵。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可知贾宝玉的对联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心襟气象使得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6.C 7.D 8.不能删去。理由:①文章由理发时发现白发、脱发,反向联想到年轻时洗发的情景,收旧物女人与作者的交谈正是发生在他一次洗发之后,因而与“理发”相关;
②收旧物女人不卑不亢、自食其力,与作者艰难生活中倔强的生命状态一致,凸显了文章主旨。 9.①悲怆:从作者无钱理发、劳动条件艰苦、头被砸出大坑,以及收旧物女人被埋山峪等,体现出底层老百姓饱受贫穷与苦难,卑微地生存、悄无声息地消失的生活状态。
②炽热:作者用剪刀理发、用洗衣粉洗头等体现出对苦难强大的忍耐力;作者出门前后总得理发、下班后将头发洗干净,收旧物女人的自食其力、不卑不亢、“像个公主”等,体现了生命的尊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勇气;妻子为丈夫理发的温馨、收旧物女子的善意,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坚守。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现在十分享受爱人为自己理发则是因为她的手艺很好”错误,依据原文“有几回要去重要点儿的场合,顶着爱人理出的发型,竟平添了几分底气”“在理发时,爱人习惯停下来,一根一根拔去我头上的白头。这个过程小心而认真。从十年前开始,我一直有熬夜的习惯,经常熬到十二点多。熬夜的结果是两鬓白得非常快,在同龄中我是白发最多的一个。我虽然反对爱人这个习惯,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可知作者现在享受的是爱人的温暖、是回家的感觉。
B.“这让他在穷得连烟都抽不起的矿工中间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于文无据,依据原文“工程干到一半,老板没钱了,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可知别的矿工未必不洗头,作者与众不同的应该是气质。
D.“而是心疼爱人操劳,想借此让她享受半日清闲”错误,依据原文“今天是腊月十九,……爱人说:‘给你理理发吧!’她翻出剪刀,罩上门帘,在我头上细细剪下去。农村的说法,正月不理头,理头死娘舅。我早已没了娘舅,主要是,她有了难得的半日闲”不是作者选择理发,而是爱人提出,且也有遵守旧俗的意思。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用天气之暖、山花之嫩,反衬出了人内心的苍凉”错误,没有反衬,依据原文“在理发时……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可知作者非常喜欢妻子给他理发时的感觉,“剪刀在轻轻游走,我感到铁的凉意,铁的凉意后面是手的温度”表现夫妻之间的温暖,“收起剪刀,吹去脖子上的发屑,爱人说:‘今天又节省了八元钱,真好!’”可知他们也有对当下生活的欣慰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爱人说,你的头越来越难理了。我知道,那是因为白发和脱发。谁还没有过一头青葱的水草”可知由理发时发现白发、脱发,反向联想到年轻时“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那会儿的洗衣粉特别能去污,一把洗衣粉揉在头皮上,像泼上了一摊火,烧得慌,但清过水后,清香弥漫,头发光溜又茁壮,人也因而精神”这样的情景;依据原文“那会儿我刚洗过头,头发湿漉漉的,她看了看我,说:‘兄弟,你在矿山,实在是糟蹋了,还是干点儿别的吧!’”可知收旧物女人与作者的交谈正是发生在他一次洗发之后,因而与“理发”相关;
②依据原文“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身世怎样。她背着两个包,上山时,里面是袜子、香烟和小吃。她从沟口开始,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地过,再下来时,已经满满两包矿山物件。她还年轻,不卑不亢,俨然一个公主”可见收旧物女人不卑不亢、自食其力,与作者“工程干到一半,老板没钱了,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这种艰难生活中倔强的生命状态一致,凸显了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悲怆:依据原文“老家没有理发店,去镇上既花钱又费时间,还特别远”“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可知作者无钱理发;“矿山环境里,头发特别容易脏,机器开动起来,粉尘弥漫,工友之间,不敢张口说话,只靠头灯和手势交流。地热凶猛,我们在塑料安全帽周围用铁丝烙出一圈孔,用以散热透气,自然,粉尘们也乘虚而入”可知作者劳动条件艰苦;“有一回去山上砍柴,一根干树枝从树顶断了,落下来,砸在我头顶上。树对加身的刀斧没有办法,也算找准了复仇的对象。我没有被砸死,却把头顶砸出了一个坑,皮骨分离,从此那鸡蛋大一片,再没长出过好头发,像一片庄稼被谁打了百草枯,又像遭了火灾的现场”作者头被砸出大坑;以及“矿山暴雨发大水,大水从山顶漫下来,席卷了整条峪。她永远埋身在了矿渣里”可知收旧物女人被埋山峪等,这些都体现出底层老百姓饱受贫穷与苦难,卑微地生存、悄无声息地消失的生活状态。
②炽热:依据原文“我翻出一把剪刀扔给爱人:‘给我把头发剪了’”可知作者用剪刀理发,以及“四十岁前,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洗头膏的概念,从少年到中年,一直使用的是洗衣粉”“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那会儿的洗衣粉特别能去污,一把洗衣粉揉在头皮上,像泼上了一摊火,烧得慌”可知作者用洗衣粉洗头,这些都体现出对苦难强大的忍耐力;“出门前,第一件事儿就是理发,回到家第一件事儿也是理发”“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可见作者出门前后总得理发、下班后将头发洗干净,“她背着两个包,上山时,里面是袜子、香烟和小吃。她从沟口开始,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地过,再下来时,已经满满两包矿山物件。她还年轻,不卑不亢,俨然一个公主。有一天,我卖给她三颗钻头,给了我十五元可见”收旧物女人的自食其力、不卑不亢、“俨然一个公主”等,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尊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勇气;“在理发时,爱人习惯停下来,一根一根拔去我头上的白头……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可见妻子为丈夫理发的温馨,“那会儿我刚洗过头,头发湿漉漉的,她看了看我,说:‘兄弟,你在矿山,实在是糟蹋了,还是干点儿别的吧!’”可见收旧物女子的善意,这些都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坚守。
10.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11.D 12.C 13.(1)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已经)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2)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接受(不去就任)。 14.①陶渊明打算通过做官来解决生活的费用问题,便毫不遮掩,对亲戚朋友直言相告。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归去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家里很穷且父母年老,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便弃官回家了。
“家贫亲老”为并列结构,是陶渊明家的现实情况,后面断开;
“起为州祭酒”省略了主语陶渊明,为动宾结构,前后断开;
“不堪吏职”省略了主语陶渊明,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三径就荒”句意:园中的小路快要荒芜了。
B.正确。
C.正确。面见、拜见;通“现”,体现。句意:您应该装束整齐、穿上官服去面见他。/信义体现在哪里呢?
D.错误,两个“赍”分别译为“携带、准备”和“赠送”,意思不同。句意: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赠送的彩礼有三百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于是通过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邀他前来自己家里痛饮”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应是“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并非邀请到王弘家里。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候”,探望;“偃卧”,卧床;“有日”,好几天。
(2)“解绶”,解下官印;“征”,征聘;“就”,就任。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可知,陶渊明打算通过做官来解决生活的费用问题,便毫不遮掩,对亲戚朋友直言相告。
②由“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归去来》。
参考译文:
材料一:想要做官,就去追求,不因追求仕途而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归隐山林,就去归隐,也不因归隐就自命清高。饿了就叩门乞求食物,饱了就准备鸡和米迎接客人。古往今来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者,认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本性率真。
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家里很穷且父母年老,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便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的渊明(已经)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谋个官职为隐居生活筹集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陶渊明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给儿子)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比较困难,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上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稻米,于是才下令用二项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米。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上官服去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来,向乡里小人弯腰低头!”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接受(不去就任)。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有次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
陶渊明有脚疾,便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深厚的交情。(他)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之赴宴,但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家,以后慢慢前去拿酒。陶渊明曾于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耐畅之处,就弹拨一番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15.A 16.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③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④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错误。首联是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而不是“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首联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
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说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归隐情怀: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17.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陛,帘,捣,砧,拂,瘦,翠,幕。
18.①耸入云霄
②浑然一体
③相依为命(唇齿相依) 19.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令人无法忘却。 20.①把箫声比作黑暗中的小溪流,化听觉为视觉,化抽象为具体,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细小低沉,充满感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顶峰之高,可用“耸入云宵”。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②语境形容声音与夜雾的融合,可用“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③语境形容关系密切,可用“相依为命(唇齿相依)”。相依为命: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响器的……歌声”定中不搭配,删掉“和歌声”;
语序不当,“有美好的一些声音”定语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美好”前面,应改为“有一些美好的声音”。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箫声……像黑暗中的小溪流”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箫声”,喻体是“黑暗中的小溪流”。“箫声”本为听觉,“黑暗中的小溪流”为视觉感受,运用通感,打通了感觉器官,使抽象的声音更加具体可感。
“黑暗中的小溪流”突出箫声的细小低沉,形成一种联想的效果,形容箫声极具感染力。
21.D 22.①但长期跷二郎腿会造成很多危害 ②那么如何才能避免 ③要注意把握时间/可让两条腿轮换进行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和D都表示程度加深、加重;
A是“到、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范围的扩大;
BC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下文重点是说长期跷二郎腿会造成很多危害,再结合前面的“虽然……”可知,故此处应为“但……”,故此处可填“但长期跷二郎腿会造成很多危害”。
第②处,后文讲的是如何才能避免跷二郎腿会造成很多危害,故此处应填“那么如何才能避免”。
第③处,结合后文“如5分钟跷左侧,5分钟跷右侧”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两条腿轮换进行,故此处可填“可让两条腿轮换进行”。
23.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材料作文题。
本题选择了一个历史故事作为材料。故事以两个人物(苏轼和幕士)的对话为主。苏轼问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哪个更好,有比较之意;幕士回答,柳永的词适合女孩子用红牙板配乐演唱,而苏轼的词适合关西大汉用铜铁乐器配乐演唱,回避了优劣比较,只谈适合与适用。
因此,材料主要谈及两个关键概念:比较(高下、优劣)和适合(对象、场合、工具、方式等)。从材料结尾“东坡为之绝倒”,可以看出苏轼也赞成幕士的说法。也就是说,有的时候不是都需要比较出一个高下胜劣,只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尤其是不同领域的人或事情进行比较更没有意义,只要做好自己,把自己的长项发挥出来就好。就像非要拿老师和农民比较,非要让大夫与运动员比较一样。此外,适合才是最好的,不同的人或事有其不同的适用对象,把他们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或场合当中,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这是最好的。
再看引导语及任务要求,显然命题者并不要求我们写诗词创作的启发,而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评价,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谈材料带来的启示。因此,我们可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性别之间的比较,职业之间的比较、种族之间的比较、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文明之间的比较、制度之间的比较、体制之间的比较、做法之间的比较等等来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感悟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立意:
1.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比较。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找到适合自己的场合发挥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