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16:27:18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并解析
1.D 2.B
【解析】1.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N海域被东北信风带控制,其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风从陆地内部吹来,较为干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N海域5-10月形成虾类、头足类渔汛期的主导因素是此时N海域周围陆地吹西南风,降水较多,地表径流量大,携带大量陆地营养物质入海,使得虾类、头足类大量繁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
3.A 4.C
【解析】3.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气压在500百帕左右,应为高空的气压状况,高空的风向受到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西北指向东南),再受到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风向与气压梯度力垂直,与等压线平行,为东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淄博与海有一定的距离,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小,且海风在白天盛行,A错误;淄博并不地处山区,故山风不明显,B错误;淄博城区和周围郊区之间存在温差,风由温度较低的郊区吹向温度较高的城市,形成城市风,使得脚下“凉气”浓浓,且城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使得烧烤城烟气袅袅升起,C正确;结合材料“淄博这两天是晴朗无风的天气”可知,该日淄博受到大范围夏季风的影响较小,D排除。故选C。
【点睛】高空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到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C 6.A 7.C
【解析】5.根据反映甘肃省酒泉市多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图,8时悬浮逆温与8时接地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均大于200,A错误;B错误;判断出20时悬浮逆温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小于200,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20时悬浮逆温。C正确;20时接地逆温大约200,D错误;故选C。
6.由干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正确;逆温形成时,大气较为稳定,大气对流强会导致逆温厚度较低,B错误;8时是白天,有太阳光照,太阳辐射较强,20时是夜晚,太阳辐射较弱,C错误;大气逆辐射较强会导致地面温度较高,不利于逆温的形成,所以会导致逆温厚度降低,D错误;故选A。
7.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主要是由季节的温度差异造成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越往北,白昼时间长,接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白昼时间短,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C正确;与风速、降水、气温日较差关系较小,故选C。
【点睛】由干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
8.A 9.B 10.C
【解析】8.I圈层为大气圈,由气体以及悬浮物质组成,A正确;II圈层为地壳,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B错误;Ⅲ圈层为水圈,主体是海洋水,C错误;地球磁场是由含金属离子的液态外核流体的运动而产生的,IV 圈层为内核,D错误。故选A。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公里~10公里,“海牛II号”在两千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所到达的圈层为地壳(II 圈层),B正确;I圈层为大气圈,A错误;地幔在地壳之下,所以不会钻探到上地幔或下地幔,C、D错误。故选B。
10.“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可以增加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但不能增加土地资源供给,A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判断“海牛Ⅱ号”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影响,B错误;材料中可燃冰资源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说明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增加对可燃冰的开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C正确;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增加开采量,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11.A 12.B
【解析】11.读图可知,白垩纪时期,全球平均温度较现代偏暖,而全球平均降水较现代偏干,故整体的气候特点是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根据所学知识及结合图可知,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繁多,A错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期,B正确;新生代气候变化曲线密集,说明波动幅度最大,C错误;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人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的时间早于人类,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总体上经历了经历三次大冰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近现代则是气温波动上升。
13.D 14.A
【解析】13.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顺序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初三的蛾眉月;图中④为峨眉月,D正确;①是满月前的凸月;②是满月后的凸月,③是残月,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18:00~20:00可观测峨眉月(④),A正确;21:00-23:00时可观测上弦月;24:00-凌晨2:00可观测下弦月;凌晨3:00-凌晨5:00可观测残月,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15.D 16.C
【解析】15.形成恐龙化石所在的岩层主要为沉积岩,岩性相对疏松,多为层理构造,故A、C错误;中生代时期,除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外,也有原始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可能含有带羽毛的化石,故D正确;根据地层层序律,下层岩层更古老,生物化石更低级,故B错误。故答案选D。
16.白垩纪晚期所处的中生代期间,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C正确;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与铁、金等矿藏出现在古生代时期,A、B错误;新生代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17.(1) 横波 古登堡面
(2) 地幔 内核 液态 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传播
(3)B
【分析】本题以《地心游记》及地震学家的故事为材料设置问题,下设4个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相关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依据距离地表深度5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面。故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面。
(2)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内为地核,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故图中C为地壳;E为地幔;H为内核;G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原因是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中传播。
(4)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会因为地壳的厚度增加而延长,地壳厚度越大的地方在地球表面表现为海拔越高,ACD都处于平原地区,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薄,因此排除ACD;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壳厚度较大,B正确。故选B。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18.(1)D>C>B>A
(2) 空气垂直运动 气压 空气水平运动
【分析】该题以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为载体,涉及了热力环流的原因和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判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比较四地气压的高低,首先要比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地D与C、A与B的气压高低。位于近地面的D和C两地的气压高低与各自的受热状况有直接关系,由图可知,D地遇冷,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C地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图中两地之间的气流箭头由D地指向C地,即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D地气压>C地气压;在同一地点,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因此在高空,A为低压,B为高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高空中两地之间的气流箭头由B地指向A地,所以B地气压>A地气压;在同一空气柱内,气压值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的,因此可确定,D大于A,C大于B。故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为:D>C>B>A。
(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点睛】气压大小及等压线的判断:1.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大于低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2.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3.等压面变化:高压处向上凸,低压处向下凸。高空与近地面凸向相反。
19. 北 冬 A 递减 保持低温
【分析】本题通过考查海洋水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转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详解】(1)首先应判断左图中的半球位置和季节。从等温线的分布可看出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可判断为北半球;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是冬季(因北半球1月份海洋等温线向北凸),正值冬季。
(2)其次根据右图表层水温可判断数值介于10-20之间,大约15,与左图中的A点数值相同。
(3)读右图可知1 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保持低温。
【点睛】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不同季节同纬度水温不同。通常同一纬度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只要水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
20.(1) 对流 地面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 平流 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 平流
(3) 太阳 大气逆
(4) 削弱 保温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为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辐射、太阳辐射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由所学知识可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类生活所在的①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在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臭氧会吸收紫外线进而增温,平流层的大气运动以平流为主。
(3)结合所学知识,图2中,①从太阳射向地球,表示太阳辐射。④从大气射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
(4)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答案第1页,共2页巴楚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卷
高二地理试题
考试范围:地理必修一前三章;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3*16=48分)
图示意非洲部分区域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N海域鱼类资源丰富,5-10月形成虾类、头足类渔汛期。虾类、头足类海洋动物,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的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月份,N海域的盛行风向及其性质是( )
A.西南风、湿润 B.西南风、干燥 C.东北风、湿润 D.东北风、干燥
2.N海域5-10月形成虾类、头足类渔汛期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径流 C.水温 D.光照
五一期间,气象学者李先生留意到山东中部城市淄博这两天是晴朗无风的天气,非常适合前往,去领悟好客山东,感受人间烟火味,品尝“烤串+饼+葱”等美食,并在到达当天查询了该市某高度的气压数据并绘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指出①的风向( )
A.东北风 B.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4.夜晚,李先生在八大局烧烤城的外围吃烤串,发现烧烤城的烟气袅袅升起,而脚下却是“凉气”浓浓,这“凉气”指的是( )
A.海风 B.山风 C.城市风 D.夏季风
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下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多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
A.8时悬浮逆温 B.8时接地逆温
C.20时悬浮逆温 D.20时接地逆温
6.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
A.地面温度较低 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 D.大气逆辐射较强
7.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 )
A.风速 B.降水 C.昼夜长短 D.气温日较差
2021年4月,我国海底可燃冰资源勒探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超两千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读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I圈层由气体以及悬浮物质组成 B.Ⅱ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C.Ⅲ圈层主体是河流水和冰川融水 D.Ⅳ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
9.此次“海牛Ⅱ号”钻探的最深处到达了地球内部圈层的( )
A.I圈层 B.Ⅱ圈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10.“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 )
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 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C.提高海洋资源勘采技术,保障能源安全 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读图“主要地质年代生物演化及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白垩纪整体的气候特点是( )
A.暖干 B.暖湿 C.冷湿 D.冷干
12.关于地球演化的正确叙述是( )
A.古生代爬行动物种类繁多 B.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期
C.新生代气候波动幅度最小 D.鱼类出现的时间晚于人类
古诗词常以月亮为吟咏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一弯像如弓的月亮。读北极上空观测的月球绕地球运动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月球绕地运动的四个位置,与上述诗歌的描述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当晚月球可视的时段(地方时)是( )
A.18:00-20:00 B.21:00-23:00
C.24:00-凌晨2:00 D.凌晨3:00-凌晨5:00
二连盆地地处内蒙古北部,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恐龙墓地”。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恐龙化石品种繁多,其中白垩纪恐龙化石代表着全球恐龙活动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征,科研价值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白垩纪恐龙化石所在地层( )
A.岩石致密而坚硬 B.下层的生物化石更高级
C.多垂直纹理结构 D.可能含有带羽毛的化石
16.关于白垩纪晚期所处的中生代期间,地质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铁、金等矿藏出现在此时期地层 B.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C.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 D.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26*2=52分)
17.地心游记(14分)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讲述了探险家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同克赛和向导汉思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放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目前人们主要靠各种间接手段了解地球内那。
材料二1901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材料三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如图为“地展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图中的短波A为____波,不连续面F为____面。
(2)图中E为____,H为____,其中G的物质状态为____,原因是____。
(3)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北京 B.拉萨 C.成都 D.上海
18.热力环流原理(8分)
(1)比较A、B、C、D四地气压的大小: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空格:①____②____③____
19.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和某观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左图所示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且正值________季。
(2)右图中水温分布符合左图中的________点。
(3)右图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1 000米以下________。
20.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填文字),该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
(2)图 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填文字),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其大气主要以________运动为主。
(3)图2中①表示________辐射,④表示________辐射。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____作用弱,气温低。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