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试题
学校: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尖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B. 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 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B. 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
C. 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D. 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3. 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7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百姓和军队
何其芳
……我们在采黄蒿扎防空伪装,用白布缝棉袜,把破军服撕成布条,打草鞋。我们将有一次行军。到哪儿去呢,要走多远呢,因为是军事秘密,我还不知道。我能够告诉你的,只是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
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称它为“人工制造的死亡”。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的自我屠杀。当我读到那个世界闻名的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文里攻击着军队,我曾经热烈地同意过。那些鞭子一样的句子我已不能背诵出了。大致他是说那些专门从事杀人的人不但不知羞耻,反而像雄鸡一样在街上排队走着,穿着漂亮的制服,而且奏着军乐。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
我对军队的憎恶不仅由于书本知识,和我幼年的生活也有关系。在我的家乡,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
然而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不能不承认人只要不至于甘心被杀死,被当作奴隶,即使憎恶杀人也得拿起武器。我不能不感谢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着的兵士,靠了他们,农人才能够在土地上播种五谷,工人才能够在工厂里制造物品。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
而且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从四川投奔到华北。
我第一次和几个八路军的兵士坐在一辆没有篷的汽车里的时候,我不但不畏惧他们,而且感到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对我谈着山西游击战中的许多事,谈着“长征”,谈着他们的家乡和幼年。当我们结束了从西安到延安的三天旅行,当我们下了车,当我们将要分别,我和他们亲热地拉手。我想到了通过这些粗糙的手,自由的新中国将要被建立,幸福的生活将要被带来。
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穿着棉军服,戴着军帽。
……
抢过同蒲路的晚上,日本军队从几里路外的据点乱放着炮,我们没有理他。抢过平汉路的晚上,我们的队伍刚过了一大半,一列日本军队的巡路车驶来了。然而与其说它惊动了我们,不如说我们惊动了它,因为它很快地逃走了,没有停留,也没有放一声枪。第二天,我们在辽阔的平原上行军,日本的飞机来追了我们五次,丢了不少的炸弹,放了不少机关枪,我们牺牲了一名同志。
我急于要向你说的是这次行动使我清楚地了解了华北抗战的情形,了解了装备如此不完善的八路军为什么能够坚持如此艰巨的华北抗战,了解了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沿途并没有特别为我们建筑兵房,整个队伍分住在几个村子,而在每个村子里又分住在许多人家,每天晚上我们和老百姓在一起。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
进入了晋察冀边区,我们便看见了欢迎我们的标语和放在路边让我们喝的开水。当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突然热烈地喊起口号来了。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
刚才我到村公所去和几个老百姓谈了一会儿。他们告诉我一些故事,又对我发出了一些问题:“听说政府下命令,无论哪部分的军队见着老百姓都要敬礼,是吗?”一个中年人问我。对于这个被他很郑重地提出来的问题,我回答:“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命令。”同时我心里笑着:“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当我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真的就给他们行了一个举手礼……
1939年(作品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回忆“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时,采用了补叙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B. 文中写八路军抢过同蒲路和平汉路时,日本军队或“乱放着炮”,或“很快地逃走”,这体现了“我”对日本军队的嘲讽和对我方必胜的信心。
C. 结尾处“我”对“他们”回以“一个举手礼”,这表现出“我”内心对老百姓的亲近和尊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
D. 本文开头写“我”“去接近战争”,但全文对战争的正面描写用笔却十分简省,没有渲染战争的激烈场面,而主要展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5. “我”开始认为兵士“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最后又说“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其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
6. 作者把“老百姓和军队”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请对此加以分析。(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何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谐。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甫并疾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 “陛下践阼垂三十年”与“弃垂成之功”(《三国志》)两句中的“垂”字含义相同。
C. “欲引以为相”与“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 “宜一造门”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当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询问意见。张九龄持反对态度,担心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忧患,可玄宗并没接受。
B. 惠妃极为宠爱儿子李瑁,千方百计帮儿子上位,致使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坚决反对,据理力争,直到九龄罢相,太子仍安于其位。
C. 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正直,进言张九龄将李林甫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逐出了朝廷,使得李林甫嫉恨在心,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
D. 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恐吓谏官们,明言不准他们进谏议政,后又用杀鸡儆猴法使谏诤之路完全断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尽行①
朱敦儒
藤州②三月作小尽,梧州③三月作大尽。
哀哉官历今不颁,忆昔升平泪成阵。
我今何异桃源人,落叶为秋花作春。
但恨未能与世隔,时闻丧乱空伤神。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于北宋末、南宋初避乱客居时所作。小尽:农历称月终为“尽”,三十天的月份为大尽,二十九天的月份为小尽。②藤州:今广西藤县。③梧州;今广西梧州市。
10.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写同是三月,藤、梧两州相临却历法不同,可谓咄咄怪事,暗示了世道的混乱。
B. 第三句揭示了藤、梧两州历法不同的原因是朝廷没有统一颁布历法,小历法中见大时局。
C. 第四句“忆昔升平”与上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追昔抚今,泪落成阵,足见悲痛之深。
D. 五、六两句诗人借用典故,写叶落、花开来感知时序的变化,虽无历法,也算闲适自得。
11. 诗中的“桃源人”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诗人说自己“何异桃源人”,但细细品味,二者有同也有异,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 , ”。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用“ , ”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
(3)豪放飘逸的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鸟与兽侧面突出蜀道之高峻的句子是“ , ”。
(4)杜甫《蜀相》中“ , ”两句高度概括、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与国外同期的先进计算机水平相比,起步晚了约10年。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各种困难,走过了一段________。然而,随着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奋斗,使得中国的研制水平与国外相差一代到目前在国际领先。截至目前,中国既研制出了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也成为了国际上最大的微机生产基地和主要市场。同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呈现出________趋势,与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科,很多领域在技术研发或产业化上,达到甚至超越了同期国外水平。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量子计算机,________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中的“大国新重器”。量子计算被认为是未来计算领域发展的必然之路,这种颠覆性的计算机技术,未来势必会替代传统计算机。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开始时真可谓________,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可喜的是如今已实现弯道超越。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流金岁月 多元化 号称 栉风沐雨
B.峥嵘岁月 多元化 堪称 筚路蓝缕
C.流金岁月 多样化 号称 筚路蓝缕
D.峥嵘岁月 多样化 堪称 栉风沐雨
1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B.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C.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D.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3分)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也是大脑皮质在客观刺激影响下活动的结果。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 ① ,引起器官、腺体和一些肌肉运动,产生人体内的生理变化,如血液循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等。
② 。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了 ③ 。
15.下列各句中的“主观”,和文中的“主观”一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
B.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思考,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主观愿望。
C.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主观原因是利益驱动。
D.我们做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只凭个人感觉就轻易下结论,就太主观了。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9分)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巴楚县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并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1.A
2.B
3.(7分)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4. A
5.(8分) ①起初憎恶战争,认为战争“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参与战争的兵士应该感到羞耻。②抗战使“我”认识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认识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接近八路军兵士。③“我”随同八路军队伍一起行军,感受到兵士的朴实以及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支持和热烈欢迎,深切认识到抗战意义,并愿意投身其中,成为一个为百姓战死的兵士。
6. (8分)①便于表现“我”在不同时期对“老百姓和军队”关系认识的变化及“我”的成长。②通过不同时期老百姓对不同军队态度的对比,表现八路军取得胜利是必然结果。③以小见大,通过“老百姓和军队”这个点,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更好地突出主旨。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采用了补叙的手法”错误,“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是插入行军打仗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应为插叙。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结合“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自我屠杀”“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可知,起初憎恶战争,认为战争“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参与战争的兵士应该感到羞耻。
结合“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可知,抗战使“我”认识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认识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接近八路军兵士。
结合“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可知,“我”随同八路军队伍一起行军,感受到兵士的朴实以及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支持和热烈欢迎,深切认识到抗战意义,并愿意投身其中,成为一个为百姓战死的兵士。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可知,之前作为老百姓“我”是那么憎恶军队;结合“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可知,如今“我”成为军队的一员,愿意为老百姓牺牲生命。这样叙述,便于表现“我”在不同时期对“老百姓和军队”关系认识的变化及“我”的成长。
结合“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可分析出,一个憎恶远离,一个靠近欢迎,通过不同时期老百姓对不同军队态度的对比,表现八路军取得胜利是必然结果。
结合“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分析可知,文章通过“老百姓和军队”这个小点,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能更好地突出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 B
8. A
9. C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欲望,对处理政事也懈怠起来。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极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每天都想着用来陷害张九龄的办法。
“上在位岁久”中 “上在位”作“岁”的定语,“岁”为主语,“久”为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
“争”对应的是“事”,而不是“林甫”,“林甫巧伺上意”,“林甫”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前句,痛恨。句意: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后句,劲疾。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劲疾,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B.都是接近的意思。前句句意: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后句句意: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成功。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C.前句,引荐。句意:想要引荐他为宰相。后句,拉。句意:拉着相如离开。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D.前句,拜访。句意:应该去拜访一趟。后句,创造。句意:这是创造万物者(指大自然)没有穷尽的大宝藏。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错。文中只写李林甫对严挺之“恨之益深”,没写被迫害的结果。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0. D
11. (6分)同:都因时局混乱而避乱隐居,武陵“桃源人”因躲避秦时乱而世代隐居桃花源,诗人因避北宋末年金人之乱而客居异乡。
异:“桃源人”避乱至绝境,世代隐居,“遂与外人间隔”,过着和乐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虽远走避乱,但仍不能与乱世隔绝,时闻死亡祸乱讯息,无法避免感时伤乱的沉痛之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也算闲适自得”错。分析诗歌内容可知,诗人此时乱世避祸客居,心情是沉痛的,并没有闲适自得。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是因为“避秦时乱”而隐居;本诗中,由注释“这首诗是作者于北宋末、南宋初避乱客居时所作”可知,也是因为避乱而作。故二者均因时局混乱而避乱隐居,这是相同点。
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由“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人”避乱至绝境,世代隐居,“遂与外人间隔”,过着和乐宁静的田园生活;本诗“但恨未能与世隔,时闻丧乱空伤神”,诗人虽远走避乱,但仍不能与乱世隔绝,时闻死亡祸乱讯息,无法避免感时伤乱的沉痛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5分,共12分)
12.(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B
14.C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量子计算机”是对“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解释说明。
A.结合“干菜”“风声”分析,表示话题的转换。
B.结合“强记”“背”分析,表示意思的递进。
C.后面内容“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对前面“憎恶她的时候”的介绍,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D。
15.D
16.(9分)①而且波及皮质下中枢 ②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③(消极)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情绪影响健康)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原文“主观”意思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中性词。选项ABC“主观”的意思与此相同。D项“主观”的意思是“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偏见的”,贬义词。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可看出意在说明兴奋的扩散还可波及大脑皮质下中枢。所以可填“而且波及皮质下中枢”。第二空,根据后文“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危害健康”,可知此处为总领句,说明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所以可填“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第三空,根据前文“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可看出是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可填“(消极)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情绪影响健康)”。
四、写作(60分)
17.审题立意
审材料: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突出的是合作的价值与意义。“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展现出一切事物与合作的联系。“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合作、联系紧密相联系。所以本题的写作角度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
审任务:理解材料的启示意义,并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立意
1.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共同的;
2.合作共赢,创造智慧;
3.搞好合作,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