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学习习惯8分(含3分卷面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课文教学模仿试题 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 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题
分数 20 20 30 30 20 10 10
第Ⅰ卷 基础题(共7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道家黄老学派的《黄老帛书·道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这些主张( )
A.顺应了中央集权的趋势 B.意在重新塑造社会秩序
C.促使学术逐渐趋向合流 D.焕发了礼乐制度的活力
2.两宋时期部分宋廷诏书。
时间 内容
淳化二年(991)二月 “峡路州军于江置撞岸司,贾人舟船至者,每一舟纳百钱已上至一千二百,自今除之。”
宣和元年(1119)正月 “应客人兴贩米斛,般赴灾伤州县,并免沿路力胜税钱。候丰熟日依旧。”
绍兴二十九年(1159)正月 “应客贩食米若无他货,并实时放行,应禾谷皆合免税。如有违慢,许民户经监司、御史台越诉,当议重作施行。”
由此可知,两宋时期( )
A.赈灾体制做出重大变革 B.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施政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漕运贸易影响商业发展
3.《孟子》记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在
当下被用来形容那些踏踏实实办实事,给百姓排忧解难、不给百姓添堵的好干部。这体现了( )
A.孟子的民本和民主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C.儒家思想崇尚厚德载物 D.战国是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4.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是( )
A.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C.家国情怀,天下担当 D.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5.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6.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华文化圈”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乃至更远的范围;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教、典章制度、科技等方面。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
A.体现了文明交流结果的同质性 B.反映了农耕文明天然的扩张性
C.打破了世界文明相对的平衡性 D.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向心力
7.李世安《世界文明史》中说:“阿拉伯文化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不断发展的。统一广阔的帝国,正处于东西方交往的连接地带,密切而便利的文化交流,使得各种文化能够进行较多的碰撞、融合,这让阿拉伯文化表现出强大的整合力和创造力。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阿拉伯文化繁荣起来。”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具有先进的学习能力
B.阿拉伯地区文化是东西方最繁荣的文化
C.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帝国处于东西方交流连接地带
D.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传承与复兴
8.中世纪晚期,西欧文学创作高度繁荣。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市民文学则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以上西欧文学繁荣的根源在于( )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9.美洲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其他大洲所没有的马铃薯、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直到新航路开辟以后,这些农作物才逐渐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地区。这可用于说明美洲地区( )
A.农业经济发达 B.文明的多元性特征 C.文明程度较高 D.文明的相对独立性
10.公元前4千纪后期,地中海东部的新月沃地率先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在之后的两千年内,人类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了这一进程,并创造了各自的青铜文明。就外在特征而言,世界青铜文明主要存在三种形态:以人像为突出特征的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以武器为代表的亚欧草原青铜文明和以容器为核心的中国青铜文明(或称为东方青铜文明)。由此可知( )
A.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B.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
C.不同地区的各个文明相互影响 D.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11.德国学者卡尔·魏特夫认为:在落后的条件下,大规模的治水(灌溉与防洪)必须依照严明的纪律,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组织大规模协作。于是一个遍及全国的资源和关系网组建起来了,控制这一网络的人就顺理成章掌握国内实权。这一观点可用来说明下面哪一事物的形成( )
A.埃及法老的至上权威 B.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C.苏美尔人的洪水传说 D.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12.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和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 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
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 B.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
C.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沙俄受到拜占庭文化影响
13.《荷马史诗》里对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正如《奥德赛》里所说: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阿尔基诺斯的宫殿中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宫里储满粮食、美酒和果实,随同酒宴的还有各种竞技娱乐和舞蹈等。这表明《荷马史诗》( )
A.具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B.印证了古希腊社会奢靡的风俗
C.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文化 D.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献
14.公元300—600年间,中国与罗马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在罗马,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这次游牧部落的大迁徙( )
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B.传播了近代欧洲文明的火种
C.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促进了欧亚古典文明的复兴
15.下图为贵霜帝国威玛·卡德菲西斯(约公元110—127年)时代的金币,正面是贵
霜国王半身像,外圈为希腊文,背面是湿婆(婆罗门教主神之一)右手持三叉戟的站像,外圈是贵霜文。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拓展B.多元文化的交流
C.东西经贸的频繁D.希腊文明的延续
16.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17.地理大发现后,由于欧洲移民的进入,美洲出现了大批混血人种,如印欧混血人种“梅斯蒂索”、黑白混血人种“穆拉托”和带有混血成分的所谓土生白人“克里奥尔”等,他们在现今美洲人口的种族构成中占有显要地位。下列关于美洲族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黑奴贸易兴起 ②混血人种是北美洲的最大族群
③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④印第安人因欧洲殖民侵略而大幅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
18.所示为新中国几次重大的移民活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现代中国( )
时间 事由 移民人数
1957年 修建三门峡水库(河南) 约41万
1959年 修建兴安江水库(浙江、安徽) 约44万
1994年 修建三峡大坝(湖北、重庆) 113.18万
2003年 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 22.4万
A.移民活动服务国家建设 B.中部地区是主要移民区
C.移民活动均由政府主导 D.经济交流助推移民搬迁
19.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右图)。该漫画反映出( )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凭借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签发的“生命签证”辗转来到上海;但其救助犹太难民的事迹长期未载于史册,直到1998年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提供线索,经美国“生命签证”组织查找相关人士和资料后才得以确认;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上述材料能够说明( )
A.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大爱精神
B.二战后世界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
C.“生命签证”是实证何凤山救助难民的实物史料
D.要解决难民问题需要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21.南越王赵眯(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
B 出土的圆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22.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味,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又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
2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24.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25.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二、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指出错误并改正)
26. 种姓制度和印度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
27. 18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2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美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29.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30. 从187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三、材料题:共20分.
31.图1、图2、图3是人类三个历史时期(公元前3千一1千年、16--20世纪、现代二战后)的人口大迁徙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老学法】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8分)(按照角度的种类分条作答)
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3—6世纪的中国为例论证“既有游牧民族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并回答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影响(3分)
材料二 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还收集到1176份口供证词下表为综合其它华工史料对所见的459份口供所进行的信息整理。
年龄段 人数 出洋前职业 人数 出洋地点 人数 籍贯 人数
1一10岁 4 耕田 84 澳门 354 广东 382
11一20岁 142 做小生意 106 汕头 38 福建 49
21一30岁 216 做工 87 厦门 30 其它 28
31一40岁 71 其它 26 其它 14
41一50岁 20 未说明 156 未说明 23
51—60岁 1 出洋前职业
未说明 5
——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一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古巴华工的三个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
(4)【新学法】请写出第三问问题核心词并根据设问筛选出材料中核心词(5分)
第Ⅱ卷 提高题(共20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启智中学、致远、明德中学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致远 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缗而往。……"——《汉书 地理志》 材料2: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明德 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中国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张晓斌、郑君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这次研究所使用的史料中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7分)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10分)
33.卷面分 3分
附(2):答题纸模板:
答题纸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一、选择题:涂卡(不用做)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题,共10分)
26.( )27.( )28.( )29.( )30.( )
31(20分)
(8分)
留6-8行
(2)(6分)
留3行
(3)(6分)
留4行
【新学法】(4)(5分)
留5行
(1)(2分)
留1行
(2)(10分)
留8-10行
34.卷面分( )
(答案)
1-5BBBDD 6-10DCBDB 11-15ADDAB 16-20ACAAC 21-25BAABB
26、印度教改为佛教 27、18世纪初改为19世纪初 28、美洲改为非洲 29、春秋战国改为西汉 30、二战改为一战
31、(1)图1:人口迁徙发源自东欧平原,迁徙范围西起欧洲,东到印度。这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前3000——1000年。
图2:人口从北非、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向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迁徙。这与二战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从北非、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二战后。
图3:人口主要从欧洲向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迁徙。这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开始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6——20世纪(每幅图3分,共9分,判断正确1分,理由2分)
(2)论证: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2分)影响: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3分)
(3)特点:①遭受残酷剥削。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国穷民弱。
②出洋华工以青壮年为主。原因:古巴高强度工作的需要;列强的有意诱骗;黑人奴隶制的逐渐废除。③出洋前职业较多,以小生产者为主。原因:列强侵略,许多小生产者破产;晚清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等。④出洋地点集中在澳门及汕头、厦门等通商口岸。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华活动的主要区域;与华工相关条款的规定;出洋便利,列强可节省成本。⑤在籍贯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或广东和福建是输出华工最主要的地区)。原因:接近澳门、厦门等出洋口岸;这些地区受列强侵略早,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等较多;列强在当地宣传拐骗力度大;当地有下南洋的传统等。(每点2分,其中特点1分,原因1分,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
32、(1)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2分)
(2)认识: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②兴衰原因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2个角度作答,史实表述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0分)(3)在全面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要善于圈定设问核心信息,根据设问核心信息,再次筛选整合与之相关的有益信息。根据设问核心信息和筛选出的有益信息,确定作答内容,按先主后次的顺序分条作答。(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