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子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调《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先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
材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
的主要原因。
B.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
的两条途径。
C.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替中国文字存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只有《红楼梦》。
D.《红楼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4.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诸结合两则材料简述。(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风雪腊梅 路遥
她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瓶里取出那枝腊梅花,久久地看着,两颗泪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桂在了脸蛋上。生活啊,生活,你把人逼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记得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当然,生活是苦一些,一年半载,见点白面星儿都难。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她和她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康庄哥一块出山劳动,一块谈天说地,生活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甜味。现在,整天白米白面、肉上肉下,但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不痛快。
她记得,是那件意外的事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那天,吴所长来到了他们村,说是什么部有个领导人要来这地区检查工作,她亲自出动来他们这里寻找当地出的一些土特产。结果发现她长得漂亮。于是,她就和他们那里出的土特产一起被吴所长带回了这个城市。所长说地区招待所是全地区的门面,非得要相貌好的姑娘来当服务员。当时,她自己对这事倒也不是那么热心。这也不是说不愿意来城里工作,而主要是觉得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来参加工作,心里感到很不美气。但她亲爱的康庄哥竭力支持她来。他对她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康庄哥的话说动了她的心,她就来了,可是不久,她就明白了,所长这么热心地把她带来当服务员,并不单是要拿她的“好相貌”来为这个地区“撑门面”,而是给她的儿子找媳妇哩!
尽管她和康庄哥从来也没说出过“我爱你”,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事情。再说,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康庄,她也不会爱所长的儿子的。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享受不了这种荣华富贵。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抛开这些不说,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可是这母子俩却不歇心,甚至专门把地委书记拉来看了她一回。所长还给旁人话言话语说,她的合同期到年度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说她“很急”,因为地委最近有了“新精神”,说马上要精简一批合同工哩。她知道这是所长捎话给她听,威胁她哩。
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出神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凛冽清香的腊梅花。
突然,她听见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站起来去开门。随着打开的门板,风雪裹进了一个人。她定眼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她想着和盼着的康庄哥啊!
这的确是康庄,她看见他带着很不自然的笑容站在她的面前,两只手互相局促地搓着。原来很削瘦的他,现在居然脸盘胖胖的,有点城里人说的发福的样子。头发也理得整整齐齐,似乎比原来也黑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涤卡衣服,新倒是很新,但上面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
“琴,自从你和地委书记的儿子订婚后,你们所长就打发人把我从村里叫上来,给我找了这么个工作,所长说是你吩咐他们一定要照顾我……”
“骗人!骗人!这完全是骗人!”她没等他说完,便发疯似的喊起来。
“这我很快就知道了,你们实际上还并没订婚哩。”康庄平静地接着说,“可我反复想了,不论怎样,归根结底,你是不可能和我结合了,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工作,又被人家地委书记的儿子看上了,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怎能争过人家呢?所以后来也就向现实低了头,彻底低了头。唉!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炊事员听起来不高雅,可工资不少,连补贴下来,一月七十多块钱哩……”
过了一会儿,康庄抬起头,带着一种哭音拉调,说:“好琴哩!我思来想去,咱可再不能回咱那穷山沟啊!我再过一个月就要转正哩!说心里话,好不容易吃上公家这碗饭,我撂不下这工作!实说,我爱你着哩!但一想回去就要受一辈子苦,撑不下来啊……”
“咦?这寒冬腊月还有开花的东西哩?水瓶里插的那是什么花?还没见过哩!像年画上画的梅花嘛!叫我看这是真的还是纸做的假花……”这个乡巴佬说着便带着惊异而稀罕的神色,向桌子这边走来。
她听见他走近了,猛一转身,大声吼道:“别动!你的手,脏!”
他没有看她,仍然像一截木桩似的钉在那里。半天,他才笨拙地转过身子,跌跌撞撞摸到门口,走了。门外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渐渐地消失在暗黑的雪夜里……
现在,她坐在椅子里,目光静静地盯着桌子上的那枝腊梅花,思绪像洪水一样在脑子里奔涌起来,她此刻明白了吴所长所说的“世界上还有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了。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心里想:“这严酷的暴风雪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吗?它把世界上多少生机勃勃的绿色的生命都杀死了!但是,它奈何不得梅花啊!亲爱的腊梅花,你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金灿灿地开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里的物质条件虽然比农村更加优渥,但冯玉琴却更加喜欢农村的自由自在,这表现出她率性淳朴的性格特点。
B. 冯玉琴因好相貌被吴所长选中,但她感到很不美气,这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而是因为她有自尊。
C.门外传来的一声深深的叹息,既是康庄对自己即将失去工作转正机会的唉声叹气,也是对两人爱情的结束的哀叹。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不同的爱情抉择,并采用插叙的方式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6.关于冯玉琴与康庄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康庄谈及冯玉琴订婚的传言时情绪平静,冯玉琴的情绪却在崩溃的边沿,对比鲜明。
B. 康庄因为冯玉琴的缘故而得到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C. 康庄虽然说自己仍然爱着冯玉琴,但他这次前来却是充当招待所所长的说客。
D. 康庄因不知道水瓶里腊梅花的真假,这触怒了冯玉琴,宣告了两人感情的结束。
7.窗前那枝腊梅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8.路遥逝世三十周年时,澎湃新闻评价:“他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请结合这篇小说进行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节选自《论语 子罕》《论语 述而》)
材料二:
廉范,宇叔度,京兆杜陵人。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其祖父丹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
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困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至南阳,葬毕乃去。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初中,迁蜀郡太守。在蜀数年,坐免,归乡里。
(节选自《廉吏传》)
[注]①行:为,在这里引申为统帅、治理。②蓐食:早晨未起身时在寝席上进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每处1分)
虏A遥B望C火D多E谓F汉G兵H救I至J大K惊L待M旦N将O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指徒步涉水,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字意思不相同。
B. 竟,指最终,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字意思不同。
C. 举,指被举荐,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字意思不同。
D. 藉,指践踏,与《赤壁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的“藉”字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范父亲客死蜀汉,廉范十五岁时接父亲灵柩返乡,蜀郡太守张穆因曾是廉 范祖父的属下,就给廉范送去很多资财,他却一无所受。
B.陇西太守邓融曾重用过廉范,当邓融被州里举报纠察时,廉范想换种方法帮助他,而邓融却没能理解廉范的意思,非常痛恨廉范。
C.邓融被召回京城下狱后,廉范请求充当廷尉署的一名狱卒,这样他就有机会在邓融身边侍奉保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
D.匈奴大举入塞,云中的吏员想要传送文书求救,廉范却不同意,他亲自率领士兵迎敌,最终大胜。从此以后,匈奴不敢再进犯云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2)故事,虏人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13.材料一中的内容在廉范身上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材料二作具体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书河上亭壁[注]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
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因被贬而焦躁烦乱的情绪。
B.“避暑行吟独杖”,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归去来兮辞》中
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
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
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
15.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①《黄冈竹楼记》对竹楼环境的总括,一实一虚,前者强调空间清幽寂静广远,后者以虚笔撩起读者无尽想象的两句是: , 。
②《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 是: , 。
③《滕王阁序》中描写自己遭遇“贪泉”“涸辙”一样的困顿而情操不改的句子是: , 。
④《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的句子是: , 。
⑤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在《<老子>八章》中则说“ , 。”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示范作用。
⑥在《兰亭集序》中,当作者阅读到古人的文章并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掠影时的状态的句子是:“ , ”。
⑦陶潜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说自己出仕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说“ , ”。
⑧在《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朝“ ”的治国原则,坚持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① 地开展着,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② 、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 ③ 般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漂洋过海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创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由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的,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此前,许多人认为,秦并蜀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后来,根据《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里的线索, ① 。在考古人员看来,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
有专家学者在相隔千里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古蜀国和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关联线索。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字,上面形似眼睛,下面类似虫子,经过识读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古蜀国的“蜀”,表明当时中原地区跟巴蜀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 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被识读为“蜀”的这个字跟古蜀国的“蜀”没有关系,更非指四川的蜀地,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
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完美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鸟、弓箭、鱼、戴冠人头像的图案。考古学家认为, ③ ,可能与传说中的古蜀王——鱼凫王有关。三星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不仅在黄河流域鲜见,而且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上的图腾判然有别。我们由此可见古蜀王国对“众神”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聂将军收到了电报,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D.正值“五四青年节”,广大团员纷纷开展志愿活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在“内卷”与“躺平”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主要是针对“消闲派”红学家。
2.【答案】A
【解析】B材料中是“至少”,不是“最可靠”;C“首先”“理清全书脉络”文中没有;D“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以偏概全。
3.【答案】D
【解析】符合自叙说。
4.【答案】弱化主观偏见,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考究书中本文,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5.C【解析】“也是对两人爱情的结束的哀叹”错,从小说内容可知康庄早已放弃了两人的感情。故选C。
6.D【解析】让两人感情结束的是两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的差异,宣告两人感情结束的是康庄的离开。故选D。
7.①窗外暴风雪呼啸,窗内金黄色的腊梅盛开,以此营造了屋内安谧清静的氛围,衬托了冯玉琴内心的伤感;②腊梅花见证了冯玉琴由开始的伤感无措,到见到康庄的失望,再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的心路历程,是冯玉琴成长的见证者,是全篇行文的线索;③腊梅花象征着冯玉琴不屈的高贵品质,她如傲雪的寒梅,不惧权势的压迫,坚守自我;④作者借盛开的腊梅花表达了对冯玉琴高贵品质的赞扬、对以权势压人者及屈服于权势之下的人的批评与厌恶。(每点1分,共4)
【解析】腊梅花作为典型的意象,营造了典型的画面氛围,答题时既要对腊梅花的象征意义、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也要对谋篇布局、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8.①地委书记以权势压人,康庄因个人利益放弃爱情,都揭示出现实存在的这一类乱象,具有现实主义特征;②在故事中添加“风雪腊梅”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息;③冯玉琴在权势、利益面前丝毫不为所动的高贵品质,具有浪漫的气质。(第①点2分,第②③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如从其他角度答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题目中评价的关键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回归文本,找到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关的一些内容,分层次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
9.EJL【解析】“谓”的意思是“以为”,“谓汉兵救至”与“大惊”的主语都是“虏”,其前后应该断开。原文标点为: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
10.D【解析】本文中的“藉”为践踏之意,《赤壁赋》中的“藉”是垫着,二者意思不同。
11.C【解析】廉范请求充当廷尉署狱卒是在邓融下狱之前。
12.(1)船触礁破碎沉没,廉范抱着父亲的棺柩不肯放手,于是一起下沉。
(2)按旧例,外敌人数超过五千,就要通知邻近州郡。
【解析】(1)关键词:“没”,沉没;“抱持”,抱着;“沉溺”,下沉。每处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关键词:“故事”,按旧例;“虏人”,外敌;“过”,超过。每处各1分,句意通畅2分。
13.①“丧事不敢不勉”,西行接父亲的灵柩返乡,即使沉船也不肯放开灵柩;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在邓融获罪后,廉范表面上称病离开,暗中则想尽办法帮助邓融。(答“廉范以巧计击退匈奴”也可给分)(分析2分,结合材料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材料一中的内容在廉范身上的体现,并且要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这就要求找到材料一与廉范相符的品质特点,即“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然后结合第二则材料中廉范接父亲的灵柩返乡、邓融获罪后提供帮助、以巧计击退匈奴的事件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出外做官就侍奉公卿,回家隐居就侍奉父兄,办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所惑乱,(除此之外)对于我还有些什么呢?”
子路说:“老师如果统帅三军的话,那么跟谁共事呢?”
孔子说:“徒手与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虽死而不后悔的人,我不跟他共事。(我所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时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
材料二: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廉范的父亲遭遇丧乱,客死在蜀汉,廉范流落在西州地区。西州局势平定以后,廉范才回到家乡。十五岁时,他辞别母亲,西行去接父亲的灵柩返乡。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祖父廉丹旧日下属,他送给廉范很多的资财,廉范一无所受。廉范和行客徒步背负灵柩而行,回程途经葭萌县,船触礁破碎沉没,廉范抱着父亲的棺柩不肯放手,于是一起下沉。众人被他的孝义感动,把他和父棺打捞上来,对他进行抢救,廉范得以免于一死。
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备好礼物拜谒廉范,请他担任功曹。恰逢邓融被州里举报纠察,廉范知道此事难以免于惩罚,想要换种方法帮助邓融,于是就称病请求离开。邓融没能理解他的意思,极为痛恨他。廉范于是往东来到洛阳,改变姓名,请求充当廷尉署的狱卒。过了不多久,邓融果然被召回京城下狱,廉范于是能够在他身边侍奉保护,尽心尽力。邓融看他相貌和廉范很像,但压根儿没想到他就是,于是对他说:“您和我以前的功曹怎么那么像啊?”廉范怒斥他说:“您是困苦昏乱了吗?”于是两人再不说话。邓融出狱以后,贫病交加,廉范不离左右地照顾他,一直到邓融去世,最终也没有说出真相。廉范亲自用车把邓融灵柩送至南阳,等到安葬完毕才离开。
廉范被举荐为秀才。几个月后,又被任命为云中太守。此时正遇到匈奴大举入塞,日日烽火连天。按旧例,外敌人数超过五千,就要通知邻近州郡。云中的吏员想要传送文书求救,但廉范不同意,他亲自率领士兵抵御入侵之敌。敌人众多,廉范的军队抵挡不过。至了傍晚时分,廉范命令士兵把两把火炬交叉捆扎起来,三头点火,军营中星星点点。匈奴远远地望见火把很多,以为汉朝的救兵到了,大惊,准备到天亮就撤退。而廉范则命令军中尽早吃饭,天一亮就出击,斩杀匈奴数百人,匈奴自相碾压踩踏而死者有一千多人,自此以后,匈奴再不敢进犯云中。廉范后来又任职武威、武都两郡太守,都能根据当地风俗教化引导,治理得井井有条。建初年间,廉范迁任蜀郡太守。他在蜀郡任职数年之后,因事罢免,回归乡里。
答案
14.A
15.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16.
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7①如火如荼②心驰神往③雨后春笋
18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9①构成:对仗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上联“掌灯”对应下联“开卷”,上联“清影立”对应下联“暗香流”。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的作品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划线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强调;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1【答案】①让人们相信古蜀国的存在 ②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③这是代表王权的“图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说“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此处在文献及甲骨文里找到了关于古蜀历史记载的线索,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故可填写“让人们相信古蜀国的存在”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与前文构成转折,填写的内容应是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的情况;结合后文“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可知,学术界对“蜀”字的解读有不同的看法,故可填写“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语境推断,与“鱼凫王有关”有关的应是“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的图案,而“金杖”一般代表权力,故可填写“这是代表王权的‘图腾’”之类的句子。
22.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先用周作人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忙”与“闲”这两者关系。“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是人生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开。“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忙”是为了“闲”。再用评价性话语“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揭示了“忙与闲”的内涵:“忙”要有价值、有意义,“闲”要有趣味、有情义。这体现出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和真正的价值。整则材料导向鲜明,结合当下青年茫然“内卷”,轻言“躺平”的现状,引导学生通过对“忙与闲”的思考,追求积极有趣、有情有义的人生。本题是一则关系型作文,写作时“忙”和“闲”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只写一方面,也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要体现“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切忌泛泛而谈,空谈道理,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实例来谈。
从写作任务角度看,写作身份是新时代青年,写作时应体现青年人的特点,得出青年人对“忙”与“闲”的看法,不能得出消极的看法,应体现青年人以奋斗为主的观点,传播正能量。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忙”与“闲”,写作中不能脱离这两关键词;学生可以结合个人或他人的奋斗经历或感悟来谈,如奋发进取是为了创造有品位的生活,从而谱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之歌。合理使用递进、对立、并列或互补、总分总、因果等逻辑关系,采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如列举王维的“入仕”与“出仕”、我们的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等事例来论证“忙”与“闲”的关系,以充分说理。
立意:
1.“忙”是为了“闲”。
2.适当“内卷”,拒绝“躺平”。
3.合理处理“忙”与“闲”,活出精彩人生。
4.“忙”要有价值,“闲”要有趣味和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