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7单元单元学业水平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7单元单元学业水平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9: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积累与表达(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4.《荷塘月色》一文为了突出渲染静谧的氛围,作者写到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动静巧妙地统一起来。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5.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有四处措辞不太恰当,请指出三处并作修改。(3分)
老师,您好!敝人叫李华,今年18岁,是××中学的高三毕业生。我玩命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时悄悄送去关怀。××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贵校的优秀学子。谢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欣赏下面的牧笛图,围绕“秋分”,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本题共3小题,12分)
7.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薄奠》《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故都的秋》是他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B.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背影》《你我》,诗集《踪迹》,另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出版。
C.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曾国藩、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D.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著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我与地坛》《病屑碎笔》《秋天的怀念》等。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壬戌之秋”是指1082年的秋天,即宋神宗元丰五年秋天。“壬戌”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B.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过了望日之后,即每月的十六日。朔,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每月的第一天。
C.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
D.“泰山之阳”中的“阳”即泰山的南面。古代汉语中常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和江陵之后顺流东下时盛大的气势。
(2)《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描绘了半山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描绘了作者等待日出时的风雪景象。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姚鼐《登泰山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酒属客      属:嘱咐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篇选文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前者更侧重于抒情,后者更侧重于写景。
B.作为一篇文赋,《赤壁赋》的语言有整饬之美,而《登泰山记》的语言以短句描写见长。
C.《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以时间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分别描绘了赤壁和泰山之景。
D.就文体而言,前者属于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的赋体,而后者则属于游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题,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会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15.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8分)
依稀荷塘
李建臣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成三人的感觉。
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道出了荒岛身世。
原来自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了三山五园。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咸丰从这里走向了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久即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皇俄国割走大片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重修圆明园的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想法。于是就近拆掉了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其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多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31日24版)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很有吸引力。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写了“我”就读清华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
C.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
D.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
18.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荒岛”的身世,请简要分析“荒岛”身世的丰富意蕴。(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作家陆蠡在他的散文《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以“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 A
解析 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
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2.答案 C
解析 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排除A、B两项。从上下文逻辑意脉的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项。
3.答案 D
解析 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两项;同时,“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B项。
4.答案 C
5.答案 ①“敝人”改为“我”。②“玩命地学习”改为“刻苦学习”。③“多有建树”改为“取得了一些成绩”或“多有涉猎”。④“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改为“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或“如果贵校能够录取我”。(指出三处即可)
6.答案 (示例一)银霜染枫林,遍野镀黄金。雏牛知音律,哞哞相和音。(或:银霜染枫林,遍野镀黄金。牧童骑黑牛,笛声悠扬吹。)
(示例二)秋风四起,金黄的树叶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有的在空中荡着秋千,有的飘然而落。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小牛仿佛听懂了他的音律,哞哞地唱和着。
7.答案 C
解析 C项“曾国藩”错,应该是“方苞”。
8.答案 B
解析 B项应该是“朔,每月的第一天。晦,每月的最后一天”。
9.答案 (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10.答案 A
解析 属:劝人饮酒。
11.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代词,他的。A项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可不译/代词,它。B项介词,在/和“东、西、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2.答案 C
解析 C项《赤壁赋》不是以时间为顺序来描写赤壁之景,也没有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13.答案 (1)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2)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14.答案 A
解析 B项“借助想象”错。C项“实写”错。D项“通俗幽默”应为“清新、纯朴”。
15.答案 本文以写北国的冬天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天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16.答案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那种“明朗的情调”;江浙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17.答案 B
解析 “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错,从文中来看,“我”就读清华给荷塘清淤时所见的情形是“荒芜萧飒、满目狼藉”“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并无“勃勃生机”。
18.答案 ①荒岛的身世实际上是“近春园遗址”,即表明了作者对荷塘的挂念,也说明荷塘有着悠远的历史意义。②近春园从兴盛到荒芜破败成荒岛废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清朝时期外辱入侵、山河破碎的哀伤,以及对晚清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
19.答案 ①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②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③因荷塘的身世和历史而追思亲近。④因荷塘的新生而觉悟欢喜。
20.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带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中的“绿色”是关键词,结合材料中对“绿色”含义的阐释,在构思时一定要打破一般认识,这里的“绿色”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如一株小草、一片绿叶、一盆绿色植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象征含义,如材料中说的“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所以绿色可以指自己心中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期待、希望,美好的情感,追求的梦想等,亲情、友情、人生的理想,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材料中还说“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从此点出发,可以关注现实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围绕着绿色生活、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绿色生活就是科学、可持续的(地)生活等角度作文。
参考立意:①可以写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②可以写一件事对我的教益很大。③可以写一个物,比如“书籍”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慰藉。④可以写一种精神品质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比如诚实、爱心、信念、友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