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积累与表达(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__________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__________,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__________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地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夫权”“族权”的桎梏下对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__________、英雄辈出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作家艺术家们会将一张张壮丽卷轴铺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墨守成规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同舟共济
B.故步自封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风云际会
C.墨守成规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同舟共济
D.故步自封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风云际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
B.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C.以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
D.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留待作家艺术家们展开。
B.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C.铺开了一张张壮丽卷轴,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完成并给出答案。
D.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
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2分)
韩愈对“气”的文化蕴涵并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进行阐释,________在具体的多种体裁、不同内容的作品中予以阐释和表述的。在韩愈的诗文中,________是论世评人,________是衡文品辞,多与“气”相关联,在这些诸多与“气”相关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气”这一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的认识与思考,________由此折射出他的思想底蕴、人生志向、人格崇尚和对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鲁迅大撤退”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衔接自然,连贯得体,每处20字以内。(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有“五之法”,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强调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在其诗作《送东阳马生序》中更是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来表达自己以学为乐的情趣。从这些先贤遗训中可以看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文化常识与背诵默写(本题共3小题,12分)
7.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作品,全书大部分是荀子所作,还有一部分是其弟子记录的荀子的言论和思想观点。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借助记叙、议论或说明来表明作者的见解,寄寓某种道理,如《马说》《爱莲说》等。
C.韩愈,字退之,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因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野草》等。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是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中的“金”是“金属”的意思。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后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医则主要靠药物为人治病。
D.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中庸》《春秋》六种经书。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木”和“金”,引出君子应当广博学习并时时反省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到聪明机智,行为没有过错。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4)韩愈写《师说》赠送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声非加疾也 疾:疾速宏大
B.而绝江河 绝:干涸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D.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篇文章都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但甲文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乙文强调应该从师学习。
B.两篇文章都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但甲文多采用比喻论证,乙文连用三个对比论证。
C.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在韩愈看来,从师的标准就是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大题,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8分)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4.材料一引用的对联和材料二列举的尼采的事例,各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论述“主观主义”和“送去主义”时,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的第一段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从“麻将申遗”重温“拿来主义”
吴红军
近年来,中国在“申遗”问题上,屡屡受阻,险象环生。先是端午节险些被韩国抢注,已让国人悻悻然;再是日本麻将“申遗”的“野心”,又激起国人的怒火。幸好中医针灸和京剧已“申遗”成功,着实令无数国人振奋。
然而,从中医针灸和京剧的现状来看,“申遗”成功的背后亦是喜忧参半。中医针灸,由于管理不善,业界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伪科学”思潮,而张悟本等“神医”的倒下,损害了整个中医行业的形象,这也使得针灸的国际化发展之路障碍重重。申遗成功,对京剧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京剧生存面临的各种压力:演出锐减、观众冷漠、队伍萎缩、后继乏人、创新不足、待遇低下……让人意识到京剧的式微恐怕不是光靠成功申遗就能解决的。
有人指出,韩国人不承认中医而改头换面叫韩医,说明文化上的游戏规则是发明人并不一定拥有最终市场!韩国人不仅读懂了中国儒家文化,也读懂了世界潮流,因而有了“韩流”的盛行。在当今各种文明不断冲突和角力之中,在世界扁平化之后,创新可以在全球任何一点重新组合,谁能兼容谁就是集大成者。反之,如果不能“为我所用”,明明是自己的东西也没用。
十年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记者问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美国凭什么在未来维持领导地位”?鲍的回答是“靠软实力”。只有掌握了文化的软实力,才能有真正的话语权。中华文明的兼容特性提供了文化整合的前提,一方面要取势全球,另一方面又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传统。这都需要我们实行“拿来主义”,无论是舶来品,还是传承品,都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麻将申遗”为例,为什么在中国“麻将申遗”屡遭诟病?一方面,必须承认麻将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古老益智游戏,其规则涉及数学、统计学、心理学、博弈论等多种智慧,其图案材质蕴含丰富美学思想,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认,麻将作为一种赌具,它千百年来牵扯过太多玩物丧志、尔虞我诈、权钱交易的狗血剧情,背离了“文化遗产”所应蕴含的一种价值性判断。精华还是糟粕?只要麻将自身没有做出内在的转变,即通过“去赌返文”的途径来传播“和”文化,那么申遗恐怕是遥遥无期的。
试想,按照麻将的规则,如果自己不能赢,那就要保证自己不点炮,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要“看住上家,控制下家,防住对家”,还要坚持“自己和不了,也不能让别人和”的损人不利己原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算计,两败俱伤。这种以一敌三、孤军奋战的“麻将思维”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比如,许多企业家只愿意自己赚钱,从心里不愿意让供应商、销售商赚钱,恨不得他们都贴钱,就像打麻将一样,“上桌无父子”,先看住上家、再盯死下家、同时严防着对家,不成牌事小,关键是不让对手成牌。这种所谓的“麻将的最高境界”,即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不仅缺乏大局观念和团队精神,而且严重影响发展。而习惯于“麻将思维”的中国企业很少关心合作方的利益,不喜欢抱团取暖,结果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没有合作的企业帮自己渡过难关。
与围棋和桥牌比起来,麻将的文化劣势立即显现。桥牌规则是先合作后竞争,而且有明确的竞争规则。桥牌首先强调的是同伴之间的合作抱团,抱团的目的是一起对抗另一个团队,这类似于商界的联盟,用的是合作共赢思维。
众所周知的例子是中外铁矿石价格谈判。虽然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占了全球贸易量的70%,但在历年谈判中始终处于下风。原因是国内众多钢企各自为战,根本敌不过国外的几大矿山联盟,即使中钢协出面协调也控不住,结果是被对方各个击破。中国稀土产量约占全球的97%,却为何长期以来处于“贱卖”情形?原因同样是中国稀土行业“一盘散沙”,企业之间,不惜环境,竞相杀价。
有人说,“下围棋”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为了整体利益和最终胜利牺牲局部的棋子,做事很有“大局观”和战略性;“打桥牌”是美国人的办事风格,讲究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方所组成的联盟进行激烈的竞争,强调精诚协作精神。这些健康积极的博弈文化实在需要我们在反思“麻将文化”劣根性的同时,实行“拿来主义”,好好地学习和运用。
(选自《金融时报》,有删改)
16.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中医针灸和京剧申遗后的现状,有何目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试作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概括“麻将文化”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待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答案 B
解析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偏重于不求进取。语段中强调鲁迅的“文学表达”并没有守旧,而是不断地介入现实,进行创新,故应选“故步自封”。绝世独立:当世无双,卓然而立。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适用对
象不当。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语境强调《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是没有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故应选“独一无二”。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使用对象不当。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故乡》中“我”与闰土在儿时是亲密无间的伙伴,故应选“亲密无间”。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强调“共同渡过难关”。风云际会:比喻贤臣与明主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机会。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合其时。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有才能的人在新时代施展自己的才华,故应选“风云际会”。
2.答案 C
解析 解题时,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由上文“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及后文“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可知,括号内应是对《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评价或说明,主语应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逻辑不当,应是“该小说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从而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同理,D项也是逻辑不当。C项“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的标志就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问世”,故C项正确。
3.答案 B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偷换主语的问题,根据上句“时代是出卷人”可知,“作家艺术家们”就是答卷人,时代出卷后“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作家艺术家们”就在壮丽的卷轴上呈现答案,所以铺开卷轴的主语应该是“时代”而不是“作家艺术家们”。A项
“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不合逻辑,根据上文“时代是出卷人”可知,“卷”已出就不能再“被卷起”。C项搭配不当,“卷轴……完成”不搭配,“完成”可改为“绘制”。D项语序不当,根据语段可知,时代是出卷人,应先铺开卷轴,然后才能在卷轴上写出答案。B项正确,联系上文“时代是出卷人”,说明时代命制好试卷后,会有相应的人来给出答案,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出卷——铺开试卷——给出答案”。
4.答案 而是 不管 还 以及
5.答案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的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学习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因而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6.答案 (示例)①中国的古圣先贤大多都曾“劝学” ②中华民族向来对“学”都抱有一份虔敬和信守
7.答案 D
解析 《野草》不是杂文集,而是散文诗集。
8.答案 D
解析 《中庸》错,应是《易》。
9.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余嘉其能行古道
10.答案 B
解析 绝:横渡。
11.答案 D
12.答案 B
解析 乙文只运用了对比论证,没有比喻论证。
13.答案 (1)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不专心。
(2)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4.答案 (1)材料一引用的对联,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讽刺了主观主义者的嘴脸;另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2)材料二列举的尼采的事例,说明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典例。
15.答案 材料一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进行对比,指出主观主义的现状、危害以及改正方法。材料二主要运用例证法,通过讲述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三件小事,对“送去主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16.答案 作者叙述中医针灸和京剧申遗后喜忧参半的现状,旨在说明“文化上的游戏规则是发明人并不一定拥有最终市场”,进而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
17.答案 ①例证法,如“中外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例子。②对比论证,如“麻将文化”与“围棋文化”“桥牌文化”的对比。③道理论证,如阐述“麻将文化”对中国经济具有负面影响。
18.答案 ①“麻将”作为一种益智活动,充满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赌具,也有很多糟粕。②麻将的规则是如果自己不能赢,那就要保证自己不点炮,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算计,两败俱伤,这种思维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19.写作指导 材料是一则感性的、有情节内容的三人对话,关键词就是“人”“雨”二字。“人”是荒岛之人,“雨”是意外之雨。遭遇“意外之雨”,“荒岛之人”怎么办?接着材料描述了甲、乙、丙三人三种不同的心理、情态、行为、态度与观点,梳理出来就是:
心理 情态 行为 态度与观点
甲 荒岛无处躲雨 泰然处之 静待原地 荒岛遇雨,泰然处之
乙 也许他处无雨 不辞辛苦 到处寻找 与其坐守,不如找寻
丙 坐无聊奔无益 慢悠悠 雨中行走 漫步雨中,享受雨趣
如果从甲的观点入手,可以从“静守其处,不惧风雨,泰然处之”去立意写作,如: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从乙的观点入手,可以从“与其坐等,不如找寻避雨之处”去立意写作,如:毫不放弃点滴希望;荒岛之大,岂无无雨之处;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如果从丙的观点入手,可以从“享受自然妙趣”去立意写作,如:改变无益,何不享受;何妨吟啸且徐行;痛并快乐着;与其静坐奔走,不如雨中散步;在风雨中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