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劝学 师说 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根据语境填写相关人名。
________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________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史学家吕思勉
5.下列对于本课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金石,文中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就是对古器物的研究。
D.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3)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全国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9)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11)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
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
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而十寸为一尺,一寸约为3.33厘米,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一点。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仿效贤师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之族 族:类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风气
C.炊不暇熟 暇:空闲
D.被南越中数州 被:披散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7.下列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
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自比,自己不敢以越雪自况。
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有哪些?甲、乙两文合读,可看出韩愈在为师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D
解析 A项“参”意为“检验”。B项“众人”意为“一般人”。C项“无”意为“无论”。
2.答案 A
解析 B项“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C项“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D项“寄托”,古义:寄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答案 C
解析 前者表反问,译为“呢”;后者表比较,译为“比”。
4.答案 荀子 孟子
5.答案 D
解析 “术”应为“数”。
6.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8)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9)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2)或师焉 或不焉 (1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答案 D
解析 注意“《礼》《乐》……”“《诗》《书》……”“《春秋》……”等语句的对称,排除A、C两项。注意连词“则”“故”,动词“曰”等,排除B项。故选D。
2.答案 C
解析 “五经”中没有《乐》,应是《周易》。“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答案 C
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分析可知,“《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
4.答案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放松丢弃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
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放松丢弃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肃敬而有文饰,《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辞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5.答案 D
解析 被:覆盖。
6.答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7.答案 C
解析 A项“自喻”不正确。B项“自比”不恰当。D项“好为人师”不正确。
8.答案 (1)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近乎谄媚。(“位卑”“官盛”需补足语意,点出师生关系,或者译为“以……为师”“向……学习”“向……请教”。羞:意动用法,感到耻辱。谀:阿谀奉承)
(2)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是狂叫的是狗罢了!(过:过错。顾:只是。“吠者犬耳”,判断句)
9.答案 原因:德浅学疏,不配为师;世风恶浊,不愿受人非议。品格:刚正果敢,不向世俗低头。
参考译文
乙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
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是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