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妈妈的小帮手——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关系,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大小、长短、轻重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大小、长短、轻重等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了解素材。
师:前段时间的清明节小假期,老师听咱们的父母说,咱们在家做了不少家务活呢!是吗?都做了什么家务呢? 预设1:扫地、收拾卫生预设2:拖地、洗碗、帮妈妈摘菜
师:咱班同学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妈妈的小帮手!
师:小强也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他帮妈妈整理了这么多的衣物,现在,他们要把衣服整理到衣柜里,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提出问题。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 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看到了两个衣柜,两条裤子,预设2:看到了大马和小马,还有两个花瓶,两个......
师:小强不仅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他还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看到衣柜里面的物品,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问题:哪条裤子长?
师:他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出示问题。图中的物品还可以比什么?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预设1:哪个花瓶重?预设2:哪个马大?预设3:哪个花瓶高?预设4:大马和小马哪个高?预设5:小强和妈妈,谁高谁矮?
师:同学们也都是善于动脑的小数学家,提出了这么多比一比的问题,那想不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把衣物放入衣橱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情境图,为后面的比较打下基础。
自主探索,学习方法
学习比较长短
猜一猜。
师:老师把我们提到问题先放到问题库里,先来研究一下小强提出的问题:“哪条裤子长?”谁会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1:我觉得蓝色裤子长一些,从裤腿看,蓝色裤子要长一些。预设2:我觉得红色裤子长一些,因为我看挂衣钩那里红色裤子挂得高。
预设3:我觉得两条裤子一样长,因为红色裤子挂得高,如果移下来可能和蓝色的裤子一样高。
比较验证,寻找方法。
师:到底怎样才能准确的比较出哪条裤子长呢?先自己想一想,(板书:长短)有想法了吗?那么现在把你的方法跟同桌说一说:哪条裤子长?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学习方法。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哪条裤子长?你是怎样比较的?预设1:我一眼就看出蓝色的长。预设2:可以把两条裤子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对齐,比一比,发现蓝色裤子长。预设3:用尺子量一量分别有多长,就知道蓝色裤子长。预设4:用手一拃一拃的,量一量,发现了蓝色裤子长。
4.借助素材,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呢?裤子拿不下来怎么办?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学具,用纸条代替裤子,用粉色纸条代替粉色裤子,用蓝色纸条自己的猜测,在此过程中探究方法,体验方法,学习方法,总结方法,从而学习比较长短的常用方法。(二)学习比高矮、轻重
师:动物园逛完了,小强得回家继续帮妈妈整理衣物了,解决刚才的疑问了,我们从问题库里再找一个问题:哪个花瓶高?生:红的比蓝的高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1:用眼睛看出来的预设2:可以把俩瓶子放在同一个地面上进行比较。师:让两个物体在同一平面上,看另一端就可以比出高低了~
师:小强看到大家学的这么好,可不服气了,他要考考大家。练习:他跟小红比个子呢?谁高呢?出示站在不同高度的俩孩比高矮。预设1:小强高,因为小红站在板凳上
师:这样比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呢?预设2:把板凳撤了,让他俩站在同一高度比一比板书:高矮:同一平面师:现在再来看,他俩到底谁高?
师总结:我们在比高矮的时候,不能只看上面,还要看看下面有没有站在同一平面上再进行比较。
师:看课堂上这么热闹,小刚也来了,他也想比比高矮。比一比,在最高的下面的画“√”。生回答。师总结:如果比较的对象不一样,比较的结果也不一样。师:下面我们回到信息窗中,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比高矮的物品呢?预设1:大马比小马高预设2:妈妈比小强高
师:刚刚我们比了两个花瓶的高矮,这两个花瓶还可以比什么?生:轻重(板书:轻重)师:谁来比一下?生:红的花瓶比蓝的重。师:你是怎么比较的?生:用眼睛看一看,红的大 ,重(板书:看一看)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和一支圆珠笔,他们怎么比轻重呢?能用眼睛直接看出哪个重吗?那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用手掂一掂找学生掂一掂,并说出哪个更重一些。生:橡皮比圆珠笔重。再找2名学生掂一掂(板书:掂一掂)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生:用称,称一称(板书:称一称)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天平称,天平就跟咱们的跷跷板是一个道理,哪头重,哪头就会落下去,哪头轻就会翘起来。那如果天平平了呢?就说明两头的物品是一样重的。
师:先把圆珠笔放到天平的一端 ,天平落下去,再把橡皮放在另一端,你看到了什么?生:橡皮重。师: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也得出了橡皮比圆珠笔重。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台天平称,你能看出谁轻谁重吗?为什么?练习1:一个菠萝,一个苹果比练习2:三个胡萝卜,一个青萝卜平了,比一个胡萝卜和一个青萝卜练习3:两台天平同时比较,谁最轻,谁最重呢?师:刚才我们比了物体的轻重,大马比小马重,那他俩除了比高矮轻重,还能比什么呢?
生:还可以比多少。(板书:多少)师:那你来比一下吧生:大马比小马少师:你是怎么比较的?生:可以数一数(板书:数一数)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提出问题,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本环节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学习比较轻重、大小等的方法,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同一组物体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
巩固拓展,应用方法
师:小蜜蜂和小蝴蝶看大家的比的这么热闹,也飞来凑热闹,想让同学们比比他们谁多谁少?1.基本练习。
师:比一比蜜蜂和蝴蝶谁少,在少的后面画对号,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海宝和福娃谁多?在多的后面画对号,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预设1:可以数一数预设2:我是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最后蜜蜂多出来了
师小结:像这样一个对应一个比较的方法,我们在数学上叫一一对应。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了,这也是比较的多少的好方法。(板书:一一对应)
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师:快乐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预设1:我学会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多少。预设2:我学会了比较长短、轻重的方法,可以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掂一掂。预设3:今天我学会了许多比较的方法,我很高兴!师:课下同学们也想一想,我们的周边还有那些物品可以比较,回家说给父母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