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声源的是( )
A.人的声带 B.教室里的喇叭
C.流动的水 D.挂在胸前的哨子
2.下列实验或操作。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把敲响的音叉触及脸颊,感受音叉发声的时的情况
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
D.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能让扬声器前面的烛焰来回摇曳
3.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C.固体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的速度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仍在振动
5.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C.电子通讯设备使声音传播的更快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在盛有水的铁质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最多可以听到几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
A.2次,空气 B.3次,空气
C.2次,铁质水管 D.3次,铁质水管
7.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B.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
C.水中的鱼被“沙沙”的脚步声惊跑
D.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
8.如表所示,是声音在几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介质 水(0℃) 水(15℃) 水(20℃) 冰(0℃) 软橡胶 软木 钢铁
v/(m s-1) 1440 1470 1480 3230 45 500 5200
根据表中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物态有关
C.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9.人在狭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在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
B.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
C.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太小
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10.下列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正确的是( )
A.声音→听觉神经→鼓膜→大脑 B.声音→听觉神经→大脑→鼓膜
C.声音→鼓膜→听觉神经→大脑 D.声音→大脑→鼓膜→听觉神经
二、填空题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够说明: 、 和 都能发出声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 现象。
1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 来进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正常情况下,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
13.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 能够传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14.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 。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 m/s;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中,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中传播速度最慢。
16.2022年11月17日,经过约5个半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的全部既定任务。出舱后,他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交谈,其原因是 。
17.小高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4s听到回声,则小高与山崖间的距离大约是 m(空气中的声速取)。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三、实验题
18.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装置: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3)本实验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填序号)。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 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D
6.D
7.C
8.D
9.D
10.C
11.气体 液体 固体 回声
12.振动 介质 m/s
13.振动 液体(水) 大于
1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5.340 固体 气体
1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680m 不能
18.小 大 不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