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环节 单元写作指导
论证要合理
目录
01
写作导航
02
技法指导
03
名师导练
写作导航
1.学写议论文,做到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明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
够支持观点。
3.学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
合理。
技法指导
写议论文,有了明确的论点后,关键要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论点。这就要求做到:
1.观点前后统一。
议论文的观点一旦确立,必须保持前后一致,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论点是“业精于勤”,论证过程中却由“勤奋”不知不觉转换成“执着”“坚守”;或者论点是“平凡创造奇迹”,结果却只顾论证“创造奇迹需要强大的内心”“创造奇迹需要长远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偏离观点的表现。
2.论据典型有力。
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论点,以增强说服力。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论据要准确可信。
(2)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
(3)论据要新颖,给读者以新鲜感。
(4)论据要精练,特别是事实论据要以概述为主。
3.论证过程严密。
分析材料时要充分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证明的过程要严密,经得起推敲,不能出现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关系等逻辑错误。例如,论点是“我们要学会自立”,论证时由“民族要自立”说到“个人要自立”再说到“家庭要自立”,就不符合逻辑顺序。
4.论证方法恰当。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在论证观点时要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若写驳论文,则可以直接批驳(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也可以间接批驳(通过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从正面论证其正确性,从而驳倒对方论点),还可以立驳结合。
5.论证结构合理。
借助一些固定的论证结构模式,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合理。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1)总—分—总式。起笔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层论证,篇末再总结点题。
(2)并列式。分别从并列的几个方面论证论点。
(3)递进式。或由现象说到本质,或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或由“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等,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4)对照式。提出中心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名师导练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本题的立意在题目要求中已经明确,就是“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作实践一
选材上主要考虑选择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就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论据。因为题目要求写片段习作,所以只需要考虑一个方面的论据即可,无须面面俱到。如参考《怀疑与学问》中的内容,可选择科学家的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文章结构上,可依照“提出论点+举例、道理论证”的方式写作。提出论点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通过事例提出论点,通过问题引出论点。对作为论据的事例要进行分析,不能只是简单地引述材料。
【例文赏析】
怀疑与学问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尔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
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生命之于氧气,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点评】本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首先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加了观点的说服力;接着列举笛卡尔、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证实观点;最后将怀疑与学问类比成生命与氧气,也就更容易让人信服。短文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证方法丰富。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目属于话题作文,话题的中心是“知足与快乐”。要求写议论文,那么所要议论的中心内容就是“知足”与“快乐”的关系。根据自己确定的中心拟定
写作实践二
题目,例如《知足者常乐》《知足未必常乐,不知足才能常乐》等。可以根据“知足”与“快乐”的关系,从正面立意,论述“知足常乐”;也可以反向立意,论述“不知足才能常乐”,或者从驳论的角度,论述“知足未必常乐”。
选材要根据所确立的中心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要为中心论点服务。选材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性,新颖的材料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构思要注意论述的层次性。例如“知足常乐”,可以按递进式进行论证,提出论点后,先论证什么是知足,再论证为什么会知足常乐,最后论证怎样做到知足。也可建立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论证。
从论证方法上来讲,适当采用多种灵活恰当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可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也能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例文赏析】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
当然,知足者常乐,并不是说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
一文中,菲利普夫妇艳羡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谪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因为知足者,常乐也。
【点评】本文开篇即点明自己的观点——知足者,常乐也,并对其稍做解释,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内涵。作者先从反面进行论证,列出不知足的事例,加以分析,援引初中生熟悉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点评独到新颖,既抓住小说深刻的主旨,又符合本文的立意需求。接着,文章从正面进行论证,举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例子,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方面展开论
述,用命运的坎坷与精神的豁达这一鲜明对比,论证自己主张的平和、不强求、豁达即知足常乐的观点。结尾引用俗语,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结构严整,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写驳论文。要明确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不仅要批驳错误的观点,还要表明自己正确的观点。要根据题目要求,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观点进行
写作实践三
批驳,这一俗语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那么,要批驳这一观点,就要论证“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选材要与观点保持一致,可以考虑正面的例子,如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人物。也应当考虑反面的例子,如在金钱面前丧失了原则的人,以此证明影响人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自身。搜集材料时,可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以使论据多样化,论证更全面、细致。
我们可以提出对方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再旗帜鲜明地提出正确的观点。引用名言、诗词等,破立结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指出对方的错误,逐步树立正确的观点。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尾照应,强化中心论点。
我们也可以首先通过事例提出问题,引用对方论点,并进行分析,指出错误,确立己方正确的论点:环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并通过事实和道理对论点进行论证。然后再进一步证明:自身因素,即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最后从实际出发,发出号召。
【例文赏析】
驳“近墨者黑”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里,“近朱者赤”我们暂且不论,就先谈一谈“近墨者”一定会“黑”吗?
环境对人有影响,对此我们大都表示赞同,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呢?如果认为“近墨者黑”的话,那显然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
我之所以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是因为环境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应当是内因,是人的主观因素。近墨者不黑的例子有很多。革命斗争中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黑”了吗?他们不只是“近墨”,而是完全在“墨”里了,但他们仍保持着自己高尚的革命情操,在艰苦、恶劣、凶险的条件下为革命做贡献。周敦颐有一名篇《爱莲说》,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这些不都是近墨却不黑者的画像吗?“近墨者黑”在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存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
莲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由此可见,近墨与否是外部环境,即外因,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墨者”自惭。“近朱”当然好,“近墨”也不必担心。况且我们周围环境复杂,这更要求我们不但要
有辨别是非的慧眼,还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修养,磨炼出不为周围环境所动的本领,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
当我们都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时,“近墨者黑”也就不复存在了。
【点评】文章先树“靶子”——近墨者黑,然后正面立论——近墨者未必黑,接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论点,最后照应上文,提出希望。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列举了革命前辈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用俗语、名言等作为道理论据。这些论据充分、准确、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