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边边边(SSS)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这个判定方法告诉我们:当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后,其形状、大小也就随之确定,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它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2)书写格式:
①先写出所要判定的两个三角形;
②列出条件:用大括号将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分别写出;
③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BC和△A′B′C′中,
∵
∴△ABC≌△A′B′C′(SSS).
警误区 书写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书写全等的过程中,等号左边表示同一个三角形的量,等号右边表示另一个三角形的量.如上图,等号左边表示△ABC的量,等号右边表示△A′B′C′的量.
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在以后的推理中,这样书写简捷、方便.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
求作:∠A′O′B′,使∠A′O′B′=∠AOB.
作法:如上图所示,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
②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③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上一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
④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
【例1】 如图所示,已知AB=DC,AC=DB,
求证:△ABC≌△DCB.
分析:已知两边对应相等,由图形可知BC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所以△ABC≌△DCB(SSS).
证明:在△ABC和△DCB中,
∵
∴△ABC≌△DCB(SSS).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边角边(SAS)
(1)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书写格式:
如下图,在△ABC和△A′B′C′中,
∴
∴△ABC≌△A′B′C′(SAS).
警误区 不能用“SSA”判定三角形全等
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即不能用“SSA”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如图,在△ABC和△ABD中,AB=AB,AC=AD两条边对应相等,并且边AC,AD所对的角∠B=∠B,很显然,△ABC和△ABD不全等.
(3)注意:
①在“边角边”这个判定方法中,包含了边和角两种元素,且角是两边的夹角,而不是其中一边的对角.
②为了避免“SAS”与“SSA”(两边不夹角)混淆,在应用该方法时,要观察图形确定三个条件,按“边→角→边”的顺序排列,并按此顺序书写.
【例2】 如图,两个透明三角形纸片叠放到桌面上,已知∠ACE=∠FCB,AC=EC,BC=FC,则△ABC与△EF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解:△ABC≌△EFC.
理由:∵∠ACE=∠FCB,
∴∠ACE+∠ECB=∠FCB+∠ECB,
即∠ACB=∠ECF.
在△ABC和△EFC中,
∵
∴△ABC≌△EFC(SAS).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四: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
(1)角边角:
①内容: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②书写格式:
如图,在△ABC和△A′B′C′中,
∵
∴△ABC≌△A′B′C′(ASA).
(2)角角边:
①内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②书写格式:
如下图,在△ABC和△A′B′C′中,
∵
∴△ABC≌△A′B′C′(AAS).
(3)“角边角”与“角角边”的关系: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知,只要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则其第三个角也对应相等,所以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无论这一边是“对边”还是“夹边”,只要对应相等即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4)注意:
①在运用“ASA”时,要从图形上确定是按“角→边→角”的顺序排列条件;
②在运用“AAS”时,要从图形上确定是按“角→角→边”的顺序排列条件.
警误区 不能用“AAA”判定三角形全等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即不能用“AAA”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如下图,在△ABC和△A′B′C′中,∠A=∠A′,∠B=∠B′,∠C=∠C′,很显然,△ABC和△A′B′C′不全等.
【例3】 (一题多证)已知,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AB∥FC,DF交AC于点E,DE=EF.
求证:AE=CE.
证法一:∵AB∥FC,
∴∠ADE=∠F.
在△ADE和△CFE中,
∵
∴△ADE≌△CFE(ASA).∴AE=CE.
证法二:∵AB∥FC,
∴∠A=∠ECF,∠ADE=∠F.
在△ADE和△CFE中,∵
∴△ADE≌△CFE(AAS).∴AE=CE.
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HL)
(1)内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2)书写格式:
如下图,在Rt△ABC和Rt△A′B′C′中,
∵
∴Rt△ABC≌Rt△A′B′C′(HL).
警误区 “HL”适用的前提条件 (1)“HL”只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适合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既可以用“SSS”“SAS”“ASA”和“AAS”,又可以用“HL”.
【例4】 如图,AD⊥CD,AB⊥CB,垂足分别是D,B,且AD=AB,求证:AC平分∠DCB.
证明:∵AD⊥CD,AB⊥CB,
∴∠D与∠B都是直角.
在Rt△ADC和Rt△ABC中,
∵
∴Rt△ADC≌Rt△ABC(HL).
∴∠ACD=∠ACB,即AC平分∠DCB.
5.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思路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这五种,其中“HL”只适合于直角三角形.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挖掘题中隐含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般可按下面的思路进行:
(1)已知两边
(2)已知一边一角
(3)已知两角
6.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SAS”“ASA”“AAS”“SSS”“HL”.在说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说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时,可考虑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若由已知条件不能直接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可以由已知条件先推出其他的三角形全等,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一些线段或角相等,为说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提供条件.
【例5】 如图,已知∠E=∠F=90°,∠1=∠2,AC=AB,求证:△AEB≌△AFC.
分析:已知∠E=∠F=90°,AC=AB,即已知一边及一角,并且这边是角的对边,根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思路再找另一角即可,由∠1=∠2,可得∠EAB=∠FAC,再根据全等的判定方法AAS可证△AEB≌△AFC.
证明:∵∠1=∠2,
∴∠1+∠BAC=∠2+∠BAC,
即∠EAB=∠FAC.
在△AEB和△AFC中,
∵
∴△AEB≌△AFC(AAS).
【例6】 如图1,已知AB∥CD,OA=OD,AE=DF,求证:EB∥CF.
图1
证明:如图2,∵AB∥CD,∴∠4=∠3.
在△OAB和△ODC中,∵
图2
∴△OAB≌△ODC(ASA).∴OB=OC.
又∵AE=DF,OA=OD,
∴OA+AE=OD+DF,即OE=OF.
在△BOE和△COF中,
∵∴△BOE≌△COF(SAS).
∴∠E=∠F.∴EB∥CF.
7.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探究性问题
动态探究型问题一般是指几何图形的运动,包括点动(点在线上运动)、线动(线的平移、对称、旋转)、面动〔平面几何图形的平移、对称(翻折)、旋转〕.这类问题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常融入三角形,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知识.
但万物皆有源,几何以点为源泉,无数个点可以形成各种图形,所以图形的运动其实是无数个点的运动.点动带动图形动,图形动引起点的位置发生变化,相辅相成,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解决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点即可.
对于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探索性问题的求解,应动中取静,先取某一特定时刻物体的状况进行探究,获得结论,再由特殊推知其一般结论,并运用几何知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加以证明.
【例7】 (科学探究题)如图,在△ABC中,AB=AC=10 cm,BC=8 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 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 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解:(1)∵t=1 s,∴BP=CQ=3×1=3(cm).
∵AB=10 cm,点D为AB的中点,∴BD=5 cm.
又∵PC=BC-BP,BC=8 cm,
∴PC=8-3=5(cm).
∴PC=BD.
又∵AB=AC,∴∠B=∠C.
∴△BPD≌△CQP.
(2)∵vP≠vQ,∴BP≠CQ.
又∵△BPD与△CQP全等,∠B=∠C,
则BP=PC=4 cm,CQ=BD=5 cm,
∴点P,点Q运动的时间t==(s).
∴vQ===(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