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4 07:11:42

文档简介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1-5 BCDDD 6-10 DBCAB 11-15 CBCAC 16-20 BDBAA 21-25 CBCCB 26-30 CDCDD
31.(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
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2)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本质特点: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3分)
(3)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分)
32.(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新气象每点2分,影响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共10分)
(2)构成: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每点1分,共5分)
(3)表现: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城市人口增加。(每点2分,共4分。)
答案第1页,共2页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 D.缺乏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
2.在商朝人的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 B.强化君权神授
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塑造华夏认同
3.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铭文、《尚书》等文本,语言艰深晦涩;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献、 《战国策》等文本, 语言通畅平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确立 B.宗法观念的弱化
C.专制集权的形成 D.贵族政治的衰落
4.《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5.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6.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7.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 每州为一 个 监察区,还规定刺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  )
A.巩固行省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节度使职权D.维持兵农合一
8.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  )
A.实行推恩令 B.抑制土地兼并 C.推行盐铁官营 D.迁移地方豪强
9.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久,董仲舒又建议“岁贡各二人”。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又重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说明了汉武帝时选任人才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门阀制 D.世袭制
10.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主要内容涉及田亩丈量、土方计算、赋税征收、仓储等;元代《授时历》的编写目的在于“敬授民时”。两则信息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领先世界 B.服务生产 C.历史悠久 D.影响深远
11.北朝时,北齐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的大富豪满氏,但因为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御史中丞沈约更是带头上书,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C.门阀制度等级森严 D.社会风气不断改善
12.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1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4.下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孝经图卷》。该作品反映了(  )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A.儒家思想与艺术作品的融合 B.贵族政治与等级秩序的统一
C.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
15.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6.杜甫的诗因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被后人称为“诗史”。有人认为它是研究唐史的第一手史料,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17.宋代工商业中有许多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这说明宋代(  )
A.工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工商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18.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坊市界限仍存在
19.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恢复募兵制度C.救济广大流民 D.强化专制主义
20.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21.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这表明宋代(  )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预防
C.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D.传统中医学取得突出成就
22.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词从士大夫的樽前开始走向市井,成为士大夫文人与市井细民共同享受的娱乐性技艺——小唱。这反映了宋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文人化 B.平民化 C.职业化 D.自由化
23.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钞作为主币来发行,元钞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元朝的这一做法(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B.强化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C.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D.缓和了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24.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 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25.汉初分封同姓王,西晋分封司马宗室,明初分封诸子做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度依然存在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日益巩固
2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27.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8.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9.据统计,1876年至1880年工业国与农业国间的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的51%,农业国间的贸易占4%,工业国间的贸易占45%,1913年分别为52%、5%、43%,1938年分别为50.48%、9.09%、40.43%,1956年分别为48.07%、9.86%、42.07%。这些数据折射出(  )
A.农业国家经济过度依靠工业国家 B.国际经济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正在逐渐衰退 D.国际贸易分工仍具有不平衡性
30.《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1分,32题19分,共40分)
3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实行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共同点?(7分)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及原因。(4分)
32.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
——漆侠《宋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