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7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7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23:48: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7 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2021年2月17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召开联合记者会。(把“召开”改为“举行”)
D.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4.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和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较为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A.A B.B C.C D.D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煮饭(zhǔ) 差役(chā)
B.韶关(sháo) 养蚕(cán) 家境(jìng)
C.耕种(zhǒng) 支撑(chēng) 聊叙(liáo)
D.溺死(nì) 榨油(zhà) 勉强(qiáng)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溺死 迁徒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二、字词书写
7.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佃农 祖籍 劳禄 无可奈何 成群结队
(2)菜籽 高粱 私塾 为富不人 豪绅地主
(1) 改为 (2) 改为
8.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 ,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 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 是无
法补救的。
三、填空题
9.《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是 散文。这样的散文以回忆为主,围绕主要人物的特点,多方选材,突出人物特点。
1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3)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
11.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写的一篇追述钟太夫人一生事迹的 (体裁)。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冬霜暖阳
①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作者:钱红莉。文章有删改)
12.通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儿时的三个场景, 、 、 ,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1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
②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
1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的理解。
15.文章第 段在写作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6.请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7.画线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可否颠倒?为什么
18.“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19.“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五、综合性学习
20.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熟——塾;
B.检——俭;
C.忍——仁;
故选D。
2.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判定有误,这里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反复。
3.C
【详解】考查病句的辨析。
C.语序不当,应将“在日本东京”调到“召开”前面;
故选C。
4.C
【详解】C处中的“其中”及“有的是……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已经导入了“家训”的具体内容;C处下句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是对提供的句子内容的评价。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差”应读chāi;C项中“种”应读zhòng;D项中的“强”应读qiǎng。
6.D
【分析】试题分析:
【详解】A.迁徒——迁徙;
B.碾转——辗转;
C.通辑——通缉;
故选D。
7. (1)禄改为 碌 (2)人改为 仁
【分析】
【详解】(1)劳禄——劳碌。“碌”的意思是繁忙;“禄”的意思是古代官吏的俸给。
(2)为富不人——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仁”指仁慈。
8. (1)富裕 (2)为富不仁 (3)横蛮 节衣缩食 (4)哀痛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横蛮、哀痛”的字形。
9.回忆性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它的特点:①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②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③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④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反复记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深情,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上三篇文章都属于回忆性散文。
10. 比喻 设问 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1)把“知识”“意志”比作“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后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1. 朱德 传记体回忆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德”字的写法。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12. 村里老人集体晒太阳 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归来 霜包裹稻草,给天地带来温暖 对人生满怀期盼,饱含爱心与温情 13.①外貌描写。通过对老人们外貌的描写,展现了冬天暖阳给人们带来的安宁与惬意,为文章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②“贵重”说明看见蓝天的机会不多,照应了第③段,也表现了作者见到蓝天那份惊喜和珍惜的心情。 14.人生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得与失是次要的,有时甚至失去的痛苦对人生更有帮助,更有意义。 15.示例:这两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霜给稻草、稻草垛、棉花垛及天地万物带来的温暖,展现了霜宽厚仁慈,充满爱心与温暖的特性,为下文的抒情铺下情感基调。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文章主要描写了儿时的三个场景,分别与暖阳、雾、霜对应,而且有特别明显的提示。如第一个场景,其提示词为“儿时”,主要描写了村中老人集体晒太阳的情景;第二个场景,提示词为“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下面的内容主要描写了作者在雾中等待母亲从集市归来的场景;第三个场景,其提示词为“小时候”,主要描写了小时候霜满大地,将天地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场景。在文末找到“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满怀期盼,饱含爱心与温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1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言。通过分析可知这句话介绍了村中老人的穿着、外形外貌,属于典型的外貌描写。老人们生活朴素,但是阳光下的他们确如此满足,通过对老人们外貌描写,突出了阳光给人们带来的温暖与安适,表现了老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为下文的抒情做准备。
②“贵重”一词意思是珍贵的,重要的,用在这里,表现作者在看到久违的蓝天的惊喜之情,对应了作者前文所说的“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但正是因为所见蓝天的次数不多,才更加珍惜每次看见蓝天的机会,蓝天在作者眼里也就显得“贵重”了。
1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带回好吃的东西这一体验使作者认识到等待的过程最幸福,得与失的结果和期盼的过程相比,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学生答题时要围绕“过程”和“得失”的关系进行理解。
1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从修辞手法看,两个段落都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霜人的情感,霜本来是冰冷的事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温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霜对万物的疼惜,因为不忍看见它们孤单而给的稻草、稻草垛、棉花垛及天地万物带来的温暖,展现了霜宽厚仁慈、有情有义与温暖的特性。从写作手法看,借物抒情,借助“冬霜暖阳”,通过冬霜对万物的疼惜和温情,表达作者对人生满怀期盼,饱含爱心与温情。
16.(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17.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18.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 19.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解析】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和第二段中的“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可提炼作答。
17.本题考查词语的顺序。“创造了”表示是已经创造。“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两者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原句“能”与“一定能”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表达了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语意表达更加有力量。如果并成一句,“一定能”在语气上不如原句强烈,表达的信心不够坚定,所以不能并作一句。
19.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主旨。这句话既强调了母亲的普通,又强调了正是像母亲一样普通的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悼念与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要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决心。“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把对母亲的赞美与崇敬推广到全体劳动人民身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20. (1)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2)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母爱”相关,与例句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母爱是一盏迷航的灯塔,指引我的方向。
(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探究与拓展表述。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