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9:50: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认识“径、斜”等10个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学到什么程度: 1.“独立识字”是指自己通过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等方式识记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是指根据古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采用相应的技巧,使朗读传情达意,生动感人。 3.“理解”是指顺着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一定的认知上了解,明白。 4.“背诵”是指通过诵读的方式记住识记的阅读材料。“默写”是指凭记忆把读过的文字写出来。 怎么学: 1.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利用对比、形声字规律等方式识记字词。 2.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进行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教材 分析 地位: 《古诗三首》选自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金秋时节”,编排的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内容: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领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富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诵读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情 分析 已知: 1.识字: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查字典:三年级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困难和障碍: 1.理解诗意:对有一定难度的词语,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2.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比较少,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措施: 1.理解诗意: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朗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文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 目标 1.通过预习、查工具书、写字软件等方式,认识“径、斜”等10个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预习、自读古诗,自主识字;正确读写难读、易错的字词。填写学习单;通过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配乐等方式,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预习、自读古诗,自主识字;正确读写难读、易错的字词。填写学习单。通过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配乐等方式,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读一读,猜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能够猜测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环 节 二 二、学习《赠刘景文》 1.解诗题。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2.把古诗读正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荷尽 ①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②理解“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 借助注释) ③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开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④指名读,齐读。 (3)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板书:借助图片) ②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色,作者都用一个词概括了,那就是橙黄橘绿。(板书:借助插图 联系生活)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5)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了这首诗的味道。 《赠刘景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词语的意思荷尽借助图片: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 借助插图:诗人在池中的亭内,望着满池的枯荷若有所思。荷花凋谢擎借助注释举,向上托菊残、傲霜枝借助图片:出示“残菊”图片。残菊的花枝傲然挺立橙黄橘绿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色,作者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形容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色
4.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熟读古诗,尝试背诵。 (1)师: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等) (2)配乐背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借助注释,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能够背诵古诗。
环 节 三 三、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残、橙”,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能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
作业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赠刘景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板书 设计 赠刘景文 秋 荷尽:借助图片 借助注释 菊残、傲霜枝:借助图片 橙黄橘绿:借助插图 联系生活
教学 反思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山行》《夜书所见》,背诵《山行》《夜书所见》。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预习、自读古诗,自主识字;正确读写难读、易错的字词。填写学习单。通过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配乐等方式,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2.学生朗读课题。   3.简介作者。
环 节 二 二、学习《山行》 1.把古诗读正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中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借助图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 (2)交流《山行》中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寒山 ①出示“深秋时节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景色。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②课本注释: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指名读,齐读。 斜 出示“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图片,学生说图意,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石径斜”。(板书:斜: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师: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师:请看课本注释,生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板书:生:产生、生出)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读诗句,想画面。 边想象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请看课本注释,坐是因为的意思。(板书:坐:因为) 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3)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了这首诗的味道。 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熟读古诗,尝试背诵。 (1)师: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等) (2)配乐背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运用借助注释等方法,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能够背诵古诗。
环 节 三 三、学习《夜书所见》 1.把古诗读正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4)简介作者。(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并完成表格。 《夜书所见》理解词语的方法词语的意思萧萧挑促织
(2)小组交流,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根据课本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挑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三声 tiǎo ,另一个读音,tiāo ,组词挑选。促织,指的是蟋蟀,也叫蛐蛐。 (板书: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3.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师:也许作者叶绍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5.熟读古诗,尝试背诵。 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运用借助注释等方法,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能够背诵古诗。
环 节 四 四、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寒、挑”,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能认识“径、斜”等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6个字。
作业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板书 设计 山行(杜牧) 夜书所见(叶绍翁)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斜: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生:产生、生出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坐:因为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