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4、15世纪,大致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
时空观念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印度笈多帝国
朝鲜
突厥德里苏丹国
日本
中国唐宋元明时期
阿拉伯半岛
欧洲
亚洲
非洲
赤道
地
中
海
黑 海
里
海
阿 拉 伯 海
红
波
斯
湾
北回归线
海
自然条件:炎热干旱;多沙漠、有绿洲。
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
一.阿拉伯帝国(公元7——13世纪)
阿拉伯半岛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少许绿洲。西部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国际商道,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较早率先突破封闭落后状态.同时周边外族都想攫取半岛商道控制权,在加上半岛内部处于国家形成时期,政局动荡,急需要求半岛统一。
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在此背景下,阿拉伯人统一的宗教组织—— 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1.创建伊斯兰教
背景:
①外族入侵,意欲控制商道,局势紧张;②半岛内部分化严重,社会经济形势急剧变化部落贵族及普通民众渴望统一;③半岛内部的多神教不利于统一
创立: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的言论后来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伊斯兰教(顺从真主)与其他宗教的最大区别是为统一国家而生,伊斯兰教创立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的过程,其政权的显著特点是政教合一。
Ⅰ)促进了意识形态的统一,形成了伊斯兰文明(衍生文明形态)。
Ⅱ)客观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
Ⅲ)阿拉伯帝国建立促使伊斯兰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尊重各民族不
同的宗教信仰(自由)
影响:
在当代,穆斯林遍及世界各地,占人口总数超过 10 亿。其中有 30 多个国家将其定为国教,穆斯林人口超过 90% 的则有 40 多国,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约有 2 亿。伊斯兰教的覆盖面基本上还是它的传统地区即西亚、北非 、南亚和东南亚。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国家是埃及和沙特阿拉伯。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1)建立政权:
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2)阿拉伯半岛统一:
穆罕默德去世时(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8世纪中叶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3)帝国扩张: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穆罕默德受到天使吉卜利勒的启示
默罕默德
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麦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贵族的排斥。同时,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这些代表平民的主张,大大损害了贵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
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雄踞世界,它占领的区域,如果用一只鹰来比喻,则鹰身是阿拉伯半岛,鹰头是现在的中东和土耳其地区,两翼则东至阿富汗和新疆,向西覆盖了整个北非直到大西洋,并且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囊括西班牙,直抵比利牛斯山。
西 临
大西洋
北 接
黑海与里海
东 到
印度河
流域
南 包
整个半岛
阿拉伯帝国建立:661年,穆阿维亚哈里发——倭马亚王朝
阿拉伯帝国的繁荣:8世纪,阿拔斯王朝——都城“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衰亡:内因外因结合;1258年,被蒙古所灭。
3.政权建设
(1)政治:政教合一,集权专制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代理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哈里发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
①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②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在鼎盛时期经济繁荣: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陆上和海上贸易发达;③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纵横七海的阿拉伯三角帆船
(3)文化:吸收融合传播,恩泽东西泽被后世
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②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
阿拉伯商人、旅行家
欧洲
数学 传播阿拉伯数字、代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播各国通用
医学 《医典》 欧洲大学教科书,亚洲广为流传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 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伊本·西纳 传入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哲学家
文学 《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它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例如:阿拉伯数字、造纸术等);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一千零一夜》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②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黑暗的中世纪,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古典著作,后来这些又回流到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
【思考点】P23: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共拥有1204座犹太会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
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全世界的犹太会堂祈祷时仍要面朝耶路撒冷。
圣母玛利亚在耶路撒冷生下了耶稣,耶稣后来又是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路撒冷旧城周围拥有许多《新约·圣经》中提到的地方,基督教教徒认为正是主耶稣基督之死,才使耶路撒冷成了基督教的中心。
《古兰经》记载,耶路撒冷显示了真主的神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受真主的指示将朝拜地定为耶路撒冷,因此,穆斯林认为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地方之一。
3.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1096—1291年,基督教世界针对阿拉伯世界
发动了9次争夺圣地耶路撒冷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
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
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穆斯林势力,进行基督教宗教扩张。九次东征与穆斯林盘旋在圣城耶路撒冷,期间,许多十字军国王被杀或者被俘虏。
这场由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远征,最终以失败而结束。但是在客观上,(1)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与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征还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吧,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绵纸西传至欧洲。(2)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比如西方人开始学会使用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帆船取代了之前的摇桨战船;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重视等等。
十字军东征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公元7——13世纪)
1.建立政权
西突厥两次西迁
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
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奥斯曼土耳其在建国后, 其生产关系:从氏族公社制度向封建生产关系过渡,政教合一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尚武、扩张,目标指向拜占庭帝国。与同种同教的诸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称臣纳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占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十三
——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位皇帝
攻占君士坦丁堡,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关键步膝,是欧洲中世纪史的重大事件。 因为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大陆的接触点上,建于扼守地中海与黑海通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在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君士坦丁堡是罗马帝国东部各省份的政治中心,直接统治着东南欧、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岸广大地区。 在经济上,君士坦丁堡控制着地中海与黑海海上贸易咽喉,也控制着从西亚到东南欧的传统陆上贸易通路,因此成为古代世界经济一大中心。
伊斯兰化——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奥斯曼帝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宗教和文化中心。
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 极盛——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2.帝国扩张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主观上:①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活力。②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③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至15世纪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且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人心涣散,奥斯曼土耳其攻灭君士坦丁堡。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苏丹”原指“有道德或有宗教权威的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的地区性王朝统治者,此后苏丹逐渐成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
(1)政治
3.政权建设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①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②控制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了东方商业活动。
(2)经济
后世影响:其对旧商路的垄断及征收重税的政策,是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国家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范围 16世纪后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宗教 信奉伊斯兰教 创立伊斯兰教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最高统治者 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哈里发
城市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世界贸易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推动了东西方之间陆上和海上贸易
4.历史影响
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巴尔干地区因民族与宗教的复杂化,成为欧洲“火药桶”;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商业秩序与环境,客观上导致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三大文化圈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历史上发生冲突?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不仅利用宗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且伊斯兰教成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古兰经》等伊斯兰教文化成为阿拉伯人文化的核心。伴随穆罕默德继承者(哈里发)不断对外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文化大规模扩张,形成了伊斯兰文化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进一步推行伊斯兰化,使得伊斯兰教文化地位巩固,范围更广。(6分)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非凡,不断吸收和传承东西方的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数字,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丰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对欧洲征服过程中,推行伊斯兰教,打压基督教居民,使得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一神论主张,造成不可调和的对抗与冲突。(2分)
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
①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分裂状态)。
③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
①政治:政局稳定,但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
②经济:经济繁荣;
③宗教:印度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依据: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征服者内部分化。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嘴、手、双腿、双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
低贱的职业。
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材料:一对不属于同一种姓的年轻恋人,由于相爱,竟被家人
吊死在自家屋顶上。
材料: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
切,但放弃不了种姓观念。”
种姓制度的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权利地位生活的差别。
种姓制度的影响:
造成了社会隔阂;阻碍了社会成员流动;
导致了民族安于现状不适应现代化发展。
2. 德里苏丹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统治
①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3. 东亚——日本
日本
(1)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 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 646年,大化改新的推动;(大化改新使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变革,使日本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大 化 改 新
(1)内容:①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仿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
(2)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客观上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1
秦汉之际
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2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3
646年
大化改新,逐渐起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4
10世纪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5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6
17世纪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政治: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②经济: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
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
地,形成庄园;
③阶级:武士集团的形成:
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建立与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
建立幕府。12 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拥有镇压
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源赖朝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变成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
大化改新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3)幕府统治的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
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
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
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2)幕府统治
德川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闭关锁国。1633年起,德川幕府先后5次颁布锁国令,只开放长崎一地与清朝、荷兰商人通商。长崎出岛是日本在海上建立的供外国商人居住人工岛,出岛与陆地之间只保留一个出口。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 东亚——朝鲜
新罗遗迹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①模仿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制,②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③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高丽敬天寺石塔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
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王朝宫殿
(4)共抗侵略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
名将邓子龙◎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宗教冲突导致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总结归纳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的亚洲
形成过程
形成背景
经济繁荣
文化交融
兴起和扩张
政治制度
影响
印度—笈多帝国
印度—德里苏丹国
南亚国家
东亚国家
日本
朝鲜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