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一、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遭遇贬谪后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品味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2、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以及歌女、作者的形象。
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说学法
1、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
2、诵读体会 反复吟咏,结合序文把握文本中心。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解决“写什么”以及“为什么写”的问题
3、引导解疑 结合活动单问题设置,思考所用手法,解决“怎么写”。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把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分析歌女以及作者的人物形象,从而再次深入探究作者寄予的深刻情感。
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营造意境,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说说每段的大意,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点拨。
第1段:秋夜送客,临别忽闻琵琶声。
第2段:作者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倾听琵琶女在乐声中叙述自己的身世。
第4段:同病相怜,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第5段:再次聆听琵琶曲,诗人泪湿青衫。
局部研读 :全文总共讲述了三次演奏。
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侧面烘托、悲凉萧瑟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组织形式: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活动,根据作者的语言描述,哼唱出乐曲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握琵琶曲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把握侧面描写这一手法。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总结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并赏析有关音乐的诗句,体会语言之美,掌握比喻、侧面烘托、以形绘声等手法,并且能够背诵相关语段。
板书设计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浔阳江头夜送客
暗写 侧面烘托
第二次:江心聆听琵琶曲 明写
比喻
叠词
叙议结合,以议评声
以形绘声(通感)
侧面烘托
第三次:琵琶再起青衫湿 明写 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