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2.C3.B4.B5.A6.C7.B8.D9.D10.C11.A12.B13.A14.A
15.D16.C
17.(1)特点:“汉承秦制”(继承圆形方孔的风格);重量不一;工艺水平参差不齐。(4分,答出两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成因:秦统一货币的深远影响;汉初放任民间私俦货币:汉初政府对商品经济(富商、豪强
和王国势力)监管不严格。(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历史信息:中原大一统王朝对新疆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古代的西域同中原地区保持
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汉字文化和铜器(铜币)冶铸技术对中亚具有深刻影响:中亚
丝绸之路沿线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亦可)
18.(1)具体举措:设立州县,明确划分领海疆界;为南海渔民编订户籍并严格管理出海船只;对
南海诸岛渔民征收赋税(渔课):派出水师开展巡航、护航和教援行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
政治背景:宋明以来国家对南海海疆的管理和经营:地方割据势力(南方“三藩”及台湾郑氏
势力)被扫平,国家陆海疆域的统一;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实施。(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作用:巩固了清代前中期的大一统政治局面;有利于南海海疆的开发;促进了边疆地
区和东南亚地区民间交流的有序化:有助于防范和打击西方殖民势力在南海及东南亚海域
的侵略、渗透;为近现代海疆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留下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证明南海属于
中国领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示例
观点:古代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桥梁。(2分)
阐述:古代阿拉伯文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和传播,
阿拉伯半岛形成了统一国家。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
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
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
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中国
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8分)
总之,古代的阿拉伯文明在保存东西方古老文化和促进东西方中古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
要的桥梁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对古代中国以外的其他古代亚洲文明的合理解读,均可酌情给分)》
20.(1)内在联系: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542B·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者在吉林双塔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蚌壳以及哺乳动物、鸟类、鱼类骨骼;其中石器类型主要为刮削器、尖状器等,石铲、锄等工具尚未发现;出土的骨器也多为骨锥、骨镞等。这些发现可说明,当地远古文明
A.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B.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C.畜牧养殖业较发达
D.以渔猎采集为主业
2.太仆为九卿之一,两汉时期一直作为中央掌舆马和马政的重要官员。表1所示为文献中可考的两汉71位太仆籍貫分布统计表。表中信息示两汉时期的太仆任用
表1
州部 司隶校尉部 豫州 兖州 冀州 徐州 凉州 并州 荆州 扬州 益州 总计
西汉 6 5 1 3 0 4 0 1 0 0 20
东汉 13 17 2 0 2 1 1 11 2 2 51
A.意在平衡地方势力 B.注重边疆任职经历
C.选才范围相对集中 D.受到军事活动影响
3.5世纪末至6世纪80年代,北方地区除兴建佛寺外,还多开石窟寺,佛寺遍及新疆至辽宁诸地,如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同时,寺院在南方也大量出现,佛寺中出现层轩、飞阁等许多新建筑样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形势的持续动荡
C.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 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4.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5.宋朝时,民间存在大量田宅典卖没有向政府投税并将契约加盖官印的现象。对于这类交易产生的纠纷,各地政府的态度大都是不认同此典卖行为。上述情形易导致
A.赋役征调的困难 B.土地兼并的泛滥
C.法律权威的下降 D.客户人口的减少
6.隋朝灭陈后,在设置江都郡时,刻意将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整合到一个行政区域内;元朝统南北后设置的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全部是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河分水岭囊括在内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在于
A.降低地方治理成本 B.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促进区域相互救济
7.据明嘉靖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山东、河南均盛产棉花而缺布匹;山西、陕西虽多染料,亦缺少棉布、丝绸。周游全国的陕西商人不少就是由经营江南棉布面起家的,他们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到两淮转营盐业。由此可知,明代陕西商帮的发展
A.得益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 B.深受生产区域分工的影响
C.加快了农产品商品化潮流 D.直接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8.“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故事,至宋话本基本成熟定型,明清迎来繁荣时代。表2所示为对“小说”词源的考证。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小说”
表2
早期说法 出处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
A.得到官方的推崇 B.题材渐趋多元化
C.起源于先秦时期 D.世俗化气息强烈
9.图1为《印欧人的迁徙》。对图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印欧人的迁徙目耳曼分支
A.阻断了古希腊城邦文明
B.促使北非进入文明时代
C.统一了西亚和南亚文明
D.整合了亚欧的区域文化
图1
10.表3是古希腊部分著名哲学家有关“人”的探讨。这些探讨都
表3
哲学家 观点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 个人正义在于灵魂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的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A.强调了社会公德 B.揭示了人的本性
C.彰显了理性精神 D.否定了神的存在
11.新亚述时期(前986前612年)西亚的银线借贫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是的不同依法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金融资本积累加快
C.商业违约行为频发 D.法律更偏向债权人
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A.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B.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 D.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大津巴布韦遗址是一个占地约40公顷的复合体,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建于8世纪以前;位于山顶上类似王宫的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铁器,测年结果都在公元4世纪以前;“津巴布韦”的绍纳语(班图语族的一支)本意为“宫廷”“酋长之家”“酋长之墓”。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津巴布韦
A.具有较悠久的历史 B.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C.保持独立发展状态 D.推崇政教合一政体
14.有学者表示,晚清的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着焦虑心态和赶超心理,他们都期望抓住西方国家发达兴盛的根本所在,进行学习模仿,并迅速取得成效。基于此,当时有识之士最早采取的行动是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宣扬西方制度优势
C.翻译西方科技文献 D.派遣幼童出洋留学
15.20世纪某英国教育家提出:“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资助和支持大学的社会体系和政治体系)。”他还表示:“科学革命的历史几乎完全与大学无关……任何情况下,欧洲的大学都不能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发起者。”该学者的论断
A.否定了大学对近代化的贡献 B.阐述了欧洲教育发展的个性
C.强调了学校教育的经济基础 D.忽视了现代大学职能的转变
16.表4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表4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新年
春节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国际劳动节 ---
卫塞节 佛诞,又称"浴佛节"
开斋节 伊斯兰教节日
新加坡国庆节 ----
哈芝节 伊斯兰教节日
屠妖节 印度教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
A.开放的经济体系 B.儒家文化的传承
C.移民社会的结构 D.城市国家的规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朝前后共铸五次半两钱,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所铸半两依次为榆英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汉朝半两钱按版别大致上分为六种。因错范戏制还出现了少数“半半”钱和“两两”钱。
图2 图3
图2相关参数:径2.4厘米,穿1厘米,重2克,右两左半,红斑绿锈,锈色自然,字迹清晰规整,符合四铢半两的形制。
图3相关参数:径2.7厘米,穿0.8厘米,重3克,右两左半,红斑绿锈,锈色入骨,字迹可识,符合四铢半两形制。
——摘编自安平《汉传形四铢半两二品》
材料二
在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现最早的圆形方孔钱是汉代的半两钱,数量极少;五铢钱的出土量非常大,仅在新疆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就曾一次出土45公斤的五铢钱。自汉至明,历代中原王朝的钱币在新疆都有出土,范围之广,种类之全,跟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差异。中原陷入割据、战乱的时期,中亚地区也自己铸造钱币。如龟兹国铸造的小铜钱,就 是采用范铸技术铸造的方孔钱。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在自铸的货币中,保留了圆形方孔的形制以及重量单位“铢”。如高昌国的高昌吉利,回鹘汗国的回鹘钱、日月光金钱,突骑施汗国的突骑施钱以及昭武九姓的各式粟特文钱,钱币上的铭文或铸汉字,或铸当地民族文字,也有汉字和当地民族文字合璧的,但它们的形制都是圆形方孔。
---摘编自王永生《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1)根据材料,概括汉半两线制作和发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亚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大量圆形方孔钱可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4 南宋疆域及南海形势 图5 清前期疆域及南海形势
材料二
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中,广东省沿海(含“内洋”)为“内”,南海诸岛等“外洋”区域为“疆”,周边越南、吕宋、苏禄等南洋区域为“外”,“疆”发挥着保“内”驭“外”的关键作用。清代中央政府将南海海疆的治理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南海诸岛的陆海区域,在清代一系列官书、方志等文献中,一直将“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作为山川单位列入广东省琼州府辖下的万州治内。清代采取派官、驻军、户籍、税收四项治理方法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具体体现为基层政府对南海诸岛渔民的渔课征收,水师的巡海活动、朝贡护送以及海难救助等。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要求东南四省沿海商船和渔船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涂饰船头和桅杆,以示区别,海船的两侧需刊刻字号,写明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船,明令“取鱼不许越出本省境界……船只有照方能下海”。另据《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
---摘编自王晓鹏《清代“内—疆一外”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
(1)根据材料,归纳清代前中期南海海疆治理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南海海疆治理的历史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自信首先 基于对自身文明的认知,而重新认识亚洲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明发展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代表,并对世界文明的奠定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卓新平《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任选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闸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古代文明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世纪开始的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不仅使贫困落后的欧洲走上了一条富强之道,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对新大陆和通往印度、中国、东南亚等航路的发现推动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而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加速了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是通过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基督教欧洲才从文明世界的偏僻的边隅转变为文明世界的中心,从默默无闻的观众变成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二
2016年12月,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即CGTN)开播,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和国际大事的重要渠道。将以中国视角看世界,让世界“See the difference(看到不同)”作为其宗旨,CGTN承担起打造一个与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主流媒体的历史重任。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规模超过1亿3千万人次。BBC、CNN等西方媒体在报道非西方世界时,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刻板印象,(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也有很强的“斗争精神”,根据2017年9月南非某全球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对全球100家各类媒体的评估报告,CGTN被评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最公正的媒体。中共十九大召开之际,CGTN还安排了多位非洲和北美分台的外籍记者和主持人来北京参与采访报道,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理解,让外国观众更容易读懂中国故事,理解真实中国。
—摘编自龙兴春《CGTN,打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世界主流媒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转变为文明世界的中心”的内在联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的特点,并分析其成立背景。(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现代世界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得出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