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三节 海洋环境保护一、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对海洋的利益。
2、“以防为主”原则 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人类活动给海洋生物、海洋利用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带来危害。3、“统筹兼顾”原则 不得将污染危机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其他环境中介中。
4、“国际合作”原则 主要包括保护措施的协调、资料交换、监测协调以及技术与资金的互助等,以保证实现海洋环保全球目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
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
强化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二、海洋环境保护对策:二、海洋环境保护对策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
(1)目的:为减少和避免海洋环境污染以及海洋生物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必须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调查和跟踪监视。
(2)意义:以便及时获取资料,采取处理措施。
(3)手段:应用遥感遥测、计算机模拟和地理信息技术。
2、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
(1)目的:在科学地规划海域的使用功能,合理确定海域的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加强陆地污染源管理,实施海陆双向监督。
(2)措施: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水标准的要求,做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与利用;
对入海污染物实行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
适当建设深海排放系统。3、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1)目标: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目标。
(2)具体措施:
加大对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水域的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全面科学地认识外来物种,查清、控制其入侵渠道,建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安全机制;
实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例如:投放人工鱼礁和积极推进“海上农牧化”建设,把泥砂底质环境变成岩礁环境,为鱼类生长、繁衍、栖息及索饵提供良好场所。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防治海洋污染、生态破坏和物种有害入侵的科普宣传活动,以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和保护海洋的意识。5、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一)目的与意义:
保护珍稀或濒危的海洋生物物种(包括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海洋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因此,需要划定一定面积的海域,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划分
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
(1)核心区:核心区是指自然状态下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只允许经批准的科研活动,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2)缓冲区:缓冲区在核心区的周围。只准进入缓冲区从事研究、观测活动,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3)实验区:在缓冲区的外围。在实验区内,可从事科学研究、科普及环境教育、考察、旅游等活动,但不允许建设任何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资源或景观的设施。
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0多万公顷。有些海洋自然保护区还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此外,我国沿海地区还建立了一批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三亚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南麂山列岛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面,由52个岛屿组成,海洋风光秀丽,生态保持良好,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贝藻类),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距大陆最近的鳌江镇30海里,距温州市70海里,距台湾基隆140海里。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南小河湿地-黑嘴鸥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江苏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 广东海丰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