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4 16: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20世界下半叶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动态组合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和全球战略的冲突使人类无法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以零和思维和恐怖平衡为特征的冷战将人类撕裂为两极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以及殖民体系瓦解和新兴国家发展,导致两级格局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半球化冷战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人类理性悄然稀着战争阴霾,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但是,冲突的隐忧和冷战的怪影依然困扰着人类的未来。
资本主义国
家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
的发展与变化
从四个领域的诠释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新画卷,四个单课间彼此交互和相互交织
格局与东西方第三世界的关联性
新变化与两极格局演变的交相性
发展变化与冷战
蜕变间的互动性
第三世界与多极化发展的内在性
导入新课
2022.4.19
世界历史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格局与东西方第三世界的关联性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
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程标准】冷战和多极化趋势;【课程标准】冷战和多极化趋势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美苏冷战兴起及发展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
1945 美苏易北河会师
史料阅读: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任务1: 结合导学案,教材及材料,分析思考缘何美苏从盟友走向对手?
修昔底德陷阱再次复发究竟意欲何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的,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
二战之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西欧普遍衰落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土沦陷,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的工业产量还不到1938年的一半,50万座建筑物被毁,150万座建筑物受到重创,全国75%的火车被毁。“无权”政府的“无为而治”使得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元气大伤,政局动荡
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50%以上已被战火摧毁,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1938年40%的水平。最重要的铁路、隧道和桥梁全被炸毁,食品日常消费量降到人均每日不足1000卡路里的水平。寒冷比饥饿的影响更为严重,家用燃料——煤的供应下降到战前的25%的水平。
——吕迪格尔·冯·布鲁赫《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
元气大伤,经济崩溃
英国:承受了巨大损失。在闪电战期间,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投下了将近5万吨炸弹,摧毁了20.2万所房屋,损坏了超过450万所房屋。”
—基思 罗威《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
损失惨重,地位下降
无可奈何花落去 凤凰落架不如鸡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繁华散去
材料: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对苏联而言,对一国的占领就意味着要全面控制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意味着它有权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被占领国……西方各国却曾经希望建立多元和民主的社会,而这些社会还要对西方的贸易和影响敞开大门。
——《现代世界史》
材料: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严重对立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不同
(根本原因)
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美苏均势;实质是美苏
二分天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冷战爆发原因汇总
(1)直接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
(3)主要原因: 战后美苏战略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1946年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谈话
两个超级大国共同生存在一个星球上,它们都掌握着毁灭对方的手段,它们也都不希望看到对方被毁灭。
——J·L·加迪斯《冷战》
任务2: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梳理并整理冷战中的大事件
及其相应的历史影响,并分析冷战的特点。
1946.2
1946.9
1947.3
“长电报”
“长报告”
杜鲁门主义
1948.4
马歇尔计划
1949.1
经互会
1949.4
北约成立
1949.10
德国分裂
1955.5
华约成立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冷战的表现以及进程大事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华约组建,美苏冷战升级并全面爆发。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两极格局的对峙走向中,也孕育了多极化趋势;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两大历史问题和难题,且影响其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既非和平又非战争的诡谲风云
血色风云下的冷战大事纪
5. 杜鲁门主义——爆发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
“目前世界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主义的含义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核心是遏制);背景是1947年希土危机;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称霸世界;深刻影响是①标志着美苏关系的正式破裂;②标志着“冷战”的开始;③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由局部扩张向全球扩张的转变。
6. 马歇尔计划
材料:1947年, 西欧各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400万, 是1939年的8倍。随着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发展, 一些
国家共产党很快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政党, 并参加政府内阁。 ——刘林元《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
材料:如果美国不尽快提供大量援助……我国过剩产品将失去市场,失业、经济萧条以及由于欧洲欠美
国大量战债而造成美国预算严重不平衡也会接踵而至。 ——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五月备忘录》
材料:(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实质是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其深远影响:①恢复并发展了西欧经济和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②便利了战后美国资本对西欧渗透控制西欧和遏制共产主义;③客观上加速了冷战升级。
思考1: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比较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
的异同,并分析思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与影响。
7. 柏林危机——底线的频频触碰
北约和华约成立——集团对抗与冲突(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旗。当中深蓝色背景代表北大西洋,而白色圆圈则象征着北约各个成员国的团结。旗帜中间的罗盘表示沿着和平的道路前进,这也是各成员国的奋斗目标。
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30个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绿色)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请梳理冷战中紧张对峙的体现和走向缓和的体现。
激烈对抗 走向缓和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87年,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91年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企图遏制苏联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加勒比海角逐与古巴导弹惊魂——底线威胁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一切代价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危机形成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血色风云下缓和与紧张并存;
冷战与热战交替互生。
知识归纳:两极格局之美苏争霸的概况
1.第一阶段(50中—60初):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态 势 (特点) 缓和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优势在美国
原 因 A. 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 实现“美苏合作” B. 紧张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 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 C. 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 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
重大缓和事件 A.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C.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B.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
重大对抗事件 A.1961年柏林墙修筑即第二次柏林危机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60中—70末): 苏攻美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态势(特点) 苏攻美守
原因 美守原因: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 B.经济滞胀状态; C.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D.西欧日本的崛起; 苏攻原因:勃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大缓和事件 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A.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 B.结束越南战争 C.中美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抗事件 A.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 和印度洋地区 B.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的对峙。
3.第三阶段(80年代 ):美攻苏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 根
态 势 (特点) 美攻苏守: 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动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一个结局。
原 因 美攻原因:A.80年代经济复苏; B.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 苏守原因:A.苏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 B.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 C.斯大林模式弊端
重大缓和事件 A.苏军撤出阿富汗 B.中苏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抗事件 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跨苏联
思考2: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归纳总结冷战的特点与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美国和他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不过这种优势并没有大到使美国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持续攀升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进行。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额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地区和国家,那些处于两个集团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对两极格局形成了牵制。
冷战是整体冷战局部热战,具有地缘政治特色,是不对称不完全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冷战是大国之间利益的博弈;冷战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
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
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科技
的发展)
(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
的崛起
消极影响:
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西欧“欧共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
苏南关系的恶化
中国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发展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冲突解体
历史的实际过程表明,把人民的力量过分地消耗在苏联以外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最终把国家的伟大和安宁、乃至其自身的正常存在置于危险境地。
——俄国学者叶甫盖尼·特罗伊茨基
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苏联 ,但这种伟大不是靠帝国的野心和军事实力,而要靠人民的美德和生活质量。
——雅可夫列《一杯苦酒——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其兴也忽,其亡也忽!
两极格局崩溃
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撕裂了地球-苏美冷战荼毒了文明-国家私利绑架了人类-制度冲突威胁了世界
人类的理性悄然稀着战争的阴霾
和平与发展必然成为世界的主流
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是20世纪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各部分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而政治事件和环境变迁也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且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交互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就此而言,无疑大家都同处于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又远不是同质性的。但是在物质层面之外,价值理念上却歧异丛生。谁也不想屈居他人之下,谁也不想服从于一个国际组织,甚至谁也不想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全球文明中丧失自己的生活方式。
综合探究:结合导学案,教材及所学,分析思考当今世界多
极化趋势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影响国际格
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对你有何启示?
理解:(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2)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3)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上升趋势;
影响:(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制约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
因 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变化。
②主要原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直接动因: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④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
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
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
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冷战思维不利于社会主义获得良好的国际
环境,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
在威胁。
4.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灵魂追问:如何打破“修昔底德陷阱”?
21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是一段分化对峙、变换重组、风云诡谲的大时代
本课内容主旨总结升华
内容主旨:从战略合作到战略对峙,从两极化世界到多极化趋势演绎了国际格局嬗变的大面相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脉络。
修昔底德陷阱再重演,社会制度和全球战略的对立使美苏为首的两个集团鼎足暗战。
零和思维和全面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阵营,恐怖的平衡使人类屡屡险入地狱之门。
两级内部结构性变化,第三世界崛起,全球化趋势,人类的理性让世界开始走出把球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格局呈现出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但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潮下,战争的阴霾和冷战的怪影依然困扰着人类的未来。
本课课后作业设计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苏]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