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4 16: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列宁主义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对十月革命的指导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成就与问题
时空观念:时间轴的方式了解俄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俄国对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理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讲授新课】
源起——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
理论构建
初步尝试
成功实践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通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美 约翰 里德曼《震撼世界的十天》
革命之历程:高歌猛进
1
任务1:结合教材第2目和学案,完成十月革命重大节点的时间轴。
①1917年3月
(俄历2月)
②1917年4月
③1917年7月
④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义,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列宁归国,提出《四月提纲》: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俄军队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示威游行。临时政府严厉镇压,导致400余人伤亡。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2
革命之理论:科学指引
聆听来自导师的对话
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思考1:根据P91页,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范围上,两位导师有何不同主张?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优秀的人类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而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革命之影响:震撼世界
3
材料1:旧世界的命运,显然已经要衰亡了。旧社会、旧经济、旧政体,正向中国谚语所说,都已经“失天命”了。人类在等待另一个选择,另一条道路。……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十月革命,正好向举世吹响了起义的号角。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问题1:概括指出材料中的“旧经济旧政体”“另一条道路”的含义。
任务2:小组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第92-93页和学案,探讨十月革命
的世界历史意义(视角一、二)
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
材料2:想当年,列宁悄悄抵达彼得格勒的芬兰车站,三四十年之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落在直接衍于的那“震撼世界的十日”(Reed 1919)……全球掀起了革命的二度高潮,这次多数革命群众开始追随苏联的脚步。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问题2:材料中的“三分之一人口”是哪些地区?“
震撼世界的十日”具体事件是?
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材料3:地图上的世界
问题3:地图的编绘者力图告诉
我们些什么?
角度:二战后世界存在两种
制度;二者并存与竞争。
地图思路点拨:
观察图例—地图分布——之间关系或变化—结合阶段特征表述。
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的困惑: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俄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
继续进攻:战时共产主义
1
在今年3月的一个月内,除给工人发了5磅面粉和3盒火柴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市场价格高得惊人:面粉每普特15000卢布,土豆每俄斗1600卢布。工人所得仅800卢布,人逢饥饿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
——1920年 海军士兵 拉楚金
一封致领袖的信:
注:材料选自论文《苏联模式的形成与“中国道路”的巨大突破》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余粮征集制保障前线供应的同时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政治经济危机
问题4:信中的“人逢饥饿”是由哪项政策引起的?这项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溯源:余粮征集制缘何而起?
1 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材 料: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 料: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20世纪20年代苏联饥饿的人群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学思之窗】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
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苏]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
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
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主观上反映了落后的苏俄一跃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幻想,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极度失衡;固客观上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群众基础薄弱);实践证明该政策超出了一定限度,不是落后苏俄进入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转折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
2
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它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
允许私营经济,引入外资
①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迂回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政权,迂回且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
规整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认识:实践证明该政策稳定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落后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正确途径
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
苏联成立(联邦制)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立,简称“苏联”。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大转变与独特实验 :斯大林模式
3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宣传画中的苏联:
《运输业的发展:五年计划最重要的任务》
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大农庄
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五年计划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
问题5: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当
时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教材95页
内容分析其形成原因。该资料具
有怎样的史料价值?
受访者1:生活情况:精神富足,生活充满希望;
原因:斯大林时期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
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
位;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相对和平的
生活环境。
受访者2:状态:饥饿与死亡威胁,生活困苦。
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
轻工业,影响人们生活;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
段,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指令性计划经
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执行僵化,脱离
实际,影响苏联发展。
史料价值:《耳语者》是对斯大林时期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著作,该史料为口述史料,可用于研究斯大林时期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口述史料当事人可能会出现记忆偏差,自身水平限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溯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
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把面包还给政府》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某西方史学家的描述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标准……他们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积极:①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经济,农业,轻工业及消费品产业长期低迷,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且体制僵化;③影响了苏联的长期发展。
失衡!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思考2: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问题6:请结合教材P93和两则材料,归纳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
苏联模式 表现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滋生个人崇拜
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
——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材料: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成就:斯大林时期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
问题: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人们生活;
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段,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执行僵化,脱离实
际,影响苏联发展。
失衡!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探索与反思】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姓 名 曾用名
出生年月 出生地
成长经历 起止年月 事迹
1917--1921
1921--1925
20世纪30年代 --1991
成就
评价    
苏联
苏俄
1922.12
莫斯科
1917年十月革命、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工业欧洲第1位,世界第2。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苏联的探索实践,从革命迈向建设。二十几年完成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路,迅速崛起的苏联并不完美,却为人类现代化多了一种选择,为风雨飘摇的人民撑起一方晴空,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灿烂的那一抹红!
本课主旨内容总结提升
材料: 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革命摇篮”“红色 灯塔”“超级大
国”“老大哥”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
(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称呼:红色灯塔
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成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帮助苏联成为二战战胜法西斯的中流砥柱。苏联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或反帝反殖民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结论:综上,苏联(俄)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向往的“红色灯塔”。(考生要从“红色”和“灯塔”两个角度对称呼进行总结升华)
本课课后作业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