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刚健自强即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孔子弟子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日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系辞传》又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天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儒家重视“不息”,《中庸》云:“故之城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儒家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其中包括人格的尊严。孟子还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贵柔”。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以水为喻来证明柔能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重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儒家学说的影响还是大于道家的影响,在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有主导的地位。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不仅从自强不息引申出“及时”即顺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时中”即随时处中,即人的生活行动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确立标准。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大传》充分肯定了革命与变革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但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B.刚健自强精神既具有广泛影响,又具有激励作用,因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C.儒家“重刚”,道家“贵柔”,两种思想相辅相成,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世界永恒变化是人自强不息的根据,也是企业、国家应不断变革、革新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中庸》中的话,目的是论证儒家思想重视自强“不息”,即实现积极进取需通过不懈的努力。
B.“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等句子体现了文章论证语言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C.材料二阐释了刚健自强的引申原则,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和主导地位。
D.文章旁征博引《论语》《中庸》《周易》等经典内容,既增强了文章论证力度,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刚健自强”精神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 D.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的抗日战争
4.请简析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的?
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卓有成效,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季陶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982年2月28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较大篇幅写叶三对选果子下的功夫,表面看似是与鉴赏家无关的内容,其实反映的却是鉴赏家的特质。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汪曾祺借助寥寥数语,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红花莲子白花藕”的题诗,写出名画家与普通果贩之间的平实、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呈现了“江湖人物”的自然状态。
D.小说塑造的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陶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寓其中。
B.文章最后叙述日本人买画的事情,写出季陶民绘画水平高、影响力大,更衬托出叶三爱画是一种毫无功利的精神挚爱。
C.小说语言准确、干净、质朴、自然。大量运用短句,使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活泼凝练,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文风。
D.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文中基本找不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颇有“散文”特征。
8.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9.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我国古代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北狄、南蛮、西戎。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C.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因为尽忠而死是不应该的。
D.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承认了自己罪状。
13.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
(2)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14.李斯为什么说自己“有罪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C.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D.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人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16.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②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③《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④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8.下列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包身工的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两种罚规很不利。”中的破折号与①句中的用法相同。
B.“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中的问号与②句中的用法不同。
C.“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中的冒号与③句中的用法不同。
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中的引号与④句中用法相同。
19.《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一种贾宝玉突破的“伦”,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就此对宝玉的性格做出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从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到今天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中国人经历了几十年时间,终于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拥有 ① 的地位,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砥砺前行,不辞艰辛,努力拼搏而来的。
为了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不断在技术壁垒中寻求突破,如老黄牛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组网,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再到建造、运营中国空间站,经过航天人不懈的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广大航天工作者还勇于自主创新,以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工程等方面取得 ② 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气势磅礴的发展篇章,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强国使命时不我待,新时代的航天人要坚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扬老一辈航天人 ③ 的优良作风,勇攀高峰,锐意进取,坚决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于”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推进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技术突破,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由西安话剧院等单位联合打造的话剧《路遥》于2月21日、22日在北京开演。该话剧将路遥生活中的困苦与希望、对创作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与责任都展示在观众面前。
舞台中岛旋转着,舞台灯光明暗交替着,人生的一幕幕高潮和低谷也一同交替。这里有路遥奋力写作时的兴奋、获茅盾文学奖时的激动,也有他饱受质疑时的苦恼、四处筹钱时的无奈。路遥与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在艰难、挫折、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负重前行,但他们如牛马般持之以恒,在与生活的抗争中,迸发出人性的光辉,温暖着自己和人世间,也熔铸进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
黄河涛声依旧,“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路遥的身影已经远去,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却长留人间,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人生的奋斗者”。
读了以上材料,围绕“挫折、执着、奋斗”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B 2.C 3.A 4.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首先提出论点“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接着分别从刚健自强的内涵、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儒道两家关于刚柔的论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刚健自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在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采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5.①中国人民发扬刚健自强的精神。刚即刚毅,刚毅即是具有坚定性;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刚毅果敢,逆向而行;科研工作者克服困难研发新冠疫苗。
②中国人民遵循“刚中”原则。“刚中”原则,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不走极端。抗击疫情中普通民众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居家隔离,不妄行,可止则止,不为追求个人自由走极端。
③政府决策层遵循“及时”原则。“及时”原则,即顺应变化潮流,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抗击疫情中政府决策层根据武汉疫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封城措施,有效避免更多人感染新冠病毒。
6.D 7.A 8.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看出画家笔下上灯台的是只小老鼠。
④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⑤叶三与画共存亡。
9.合适。
①更好地突出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
②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叶三不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
③深化主题,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叶三深明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
10.C 11.C 12.C 13.(1)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
(2)大力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 14.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罪七”,是正话反说,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
15.C 16.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借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红尘外,少与人接触。同时,交往的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诗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
17.(1)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2)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8.C 19.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任凭晴雯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如还可举例:宝玉因“不要人怕我”,而惯纵庶弟贾环,使贾环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要害死他和凤姐。)可见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20.①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②举世瞩目/万众瞩目 ③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21.坚决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推进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2.原句:①整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节奏协调。写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清晰历程,突显了中国航天人不断突破创新的可贵精神及取得的伟大成就。②运用比喻,把“中国航天人”比作“老黄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航天人的踏实勤奋与无私奉献。
改句:语言高度概括,句意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