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学案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2.本文在叙述、写景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请结合全文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追寻作者的行踪与情感线索,完成下表,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忆采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任务活动二 体悟情感,赏析技巧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
1.文章第2、3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语言,赏析手法
5.阅读第4段,思考:
(1)这段文字写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其描写角度和层次有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有些句子很妙,找出来赏析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5段,思考:
(1)这一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角度与层次有怎样的变化?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作者用了很多传神的动词,请找出来品味、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感与博喻是本文运用的两种较独特的修辞手法。参照下面的介绍文字,分别从文中找出运用这两种手法的句子,具体分析品味。再从课外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品味。
(1)通感:又称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明喻、暗喻、借喻等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与积累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对朱自清的评价
①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郁达夫
②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
③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
④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
⑤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许德珩悼念朱自清挽联
⑥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冯友兰悼念朱自清挽联
2.背景展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悍等特点。
4.文本拓展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冬至春,从夏至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意中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鲜明的感彩。
这首乐府民歌,运用了比喻、双关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低头”的细节描写表现女子的羞涩,“莲子清如水”暗喻感情的纯洁。“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知识积累
1.字词知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梵婀玲 ē
渺茫 miǎo
脉脉 mò
鹢首 yì
敛裾 jū
幽僻 pì
踱步 duó
倩影 qiàn
(2)解释词语
词语 释义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表示深浅不一的意思。
脉脉(mò) 默默,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的样子。
袅娜(niǎo nuó) 柔美的样子。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蓊蓊郁郁(wěnɡ)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没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媛女(yuàn) 美貌的少女。
2.名言警句
描写荷花的名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宋自逊《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6)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
——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答案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答案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出静
忽忆采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又忆《西洲曲》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得静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任务活动二 体悟情感,赏析技巧
1.答案 (1)环境的特点是“幽静”。
(2)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2.答案 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作者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
3.答案 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把对清华园荷塘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不难看出,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
4.答案 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作者所寻求的,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叫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
5.(1)答案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静到动,依次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答案 ①写荷叶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描绘传神,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②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的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
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④写荷波的句子:“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写流水的句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写景重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6.(1)答案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先正面描写,后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①月光如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雾如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花叶若梦:“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通过静态动写的方法,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把月色写活了。
侧面烘托:①灌木黑影斑驳,浓淡适宜:“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②杨柳倩影如画:“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既是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在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③光影和谐似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本来依靠视觉感知,作者却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听觉来描写,巧妙地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沟通与转移。
(2)答案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这些动词的特点: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
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7.答案 (1)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沟通听觉和嗅觉,写出了荷香时浓时淡、时断时续、隐隐约约、清新淡雅的特点。
②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以琴声喻月色,沟通听觉与视觉,写出了光影交织的月色那明暗交错、隐约迷离、变幻莫测的特点。
(2)博喻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这个比喻句中,“白花”是本体,连用了明珠、星星、美人三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花在暗夜中明艳照人、多彩多姿的色彩与形态。
(3)课外通感句:
①重门深锁无觅处,疑似碧桃千数花。(郎士元《听邻人吹笙》)——以眼中之桃花喻耳中之笙歌,化虚为实,写出笙歌之美妙动听。
②这位京剧大家的唱腔真是珠圆玉润。——以可视的珠玉喻唱腔,写出唱腔之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