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走进花果山——《加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1)出示卡片 复习数的分成和合成。
(2)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孙悟空)有那么多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花果山美吗?是啊,青山绿水,风景怡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活动) 预设学生的问题: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一共有几朵白云? 一共有几朵小花?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从而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老师有个建议,小猴子是花果山的主人,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个问题,好吗?
谈话: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可以利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看谁的方法多。可以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哪个小组愿第一个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5只。
谈话:同意吗?对,数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2: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合起来就是5只。
谈话:同意吗?是啊,先数再算,真是一个聪明的方法。 刚才这位同学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是哪个“字”?
谈话:同意吗?是啊,先数再算,真是一个聪明的方法。 刚才这位同学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是哪个“字”?
谈话:对,这个“合”很形象。要求共有几只猴子,就是要把树上的3只猴子和石头上的2只合起来。 生3: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是5。
谈话:这个同学还会借助小棒来解决问题,真是个好办法。
小结: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观看大屏幕)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师手语)[板书加法]算式是: 2+3=5,读作:2加3等于5。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并适时借助学具和课件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意义,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谈话:剩下的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试试看谁解决的问题多,可以把算式写在本上。(生活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绿点标示的问题。
理解“5+1、2+2”的算法,进行口算 。 让学生独立利用学具操作,指生演示。
2.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运用了加法符号列出的算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大家既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顺利地解决,花果山的小猴子们都为我们一年级的同学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学生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继续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此环节巩固了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得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