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答题用时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读书是一种选择,一种时时处处的选择。不需要红袖添香,也不需要________。只要一捧一翻,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这样看来,书应该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忙的工作中能读,即使风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阅读能滋养人生,这种滋养,________,润物无声,( )茨威格说,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
只有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才不再孤独。那些绮丽多彩的用文字构建的世界,早已铸就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其实,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纸质阅读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我们现在太快、太匆匆、太________,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谈阔论 蔚然成风 标新立异 B.正襟危坐 春风化雨 日新月异
C.正襟危坐 蔚然成风 日新月异 D.高谈阔论 春风化雨 标新立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可以说读书的人是有福的,也可以说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
B.所以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因此读书的人是有福的。
C.所以读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
D.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所以读书的人是有福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早已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B.只有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才不再孤独。那些绮丽多彩的用文字构建的世界,早已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C.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早己铸就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D.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绮丽多彩的用文字构建的世界,早己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
B.《促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这篇小说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纵横:即合纵连横,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5.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向下
B.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结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付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C.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D.①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二败而三胜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抓住秦王欲王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阿房宫赋》通过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等,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着亡的根本原因。
C.《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售。
D.《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8.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在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愿望,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可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从不厌倦;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头,乱丢乱扔,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9.为了激励同学们精读原著、研习作品,语文老师拟组织竞答活动,请你组织大家认真讨论、审核,为其中的一道竞答题目拟定正确答案。
下面四副对联出自《红楼梦》中,与之依次对应的悬挂对联的场所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②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③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④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A.稻香村 荣禧堂 沁芳亭 潇湘馆
B.潇湘馆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沁芳亭
C.潇湘馆 荣禧堂 沁芳亭 稻香村
D.沁芳亭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潇湘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0~12题。(6分)
材料一:在生涯规划一词出现之前,学者们都是围绕职业规划来进行研究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帕森斯所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就是在清楚每个人的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将二者相结合、相对照、再匹配的理论。帕森斯之后,舒伯拓宽了生涯规划的内容,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
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的“个别差异”,职业是相对固定的,是使不同特质的人去匹配不同工作的需求。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个别发展”,人的职业生涯是发展变化的,是让工作来贴近人的生活。从职业规划到生涯规划,“生涯”一词的含义也丰富起来,“生涯”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着重指一个人的职业或行业,与普通的工作不同。“生涯”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具有某种发展前景的职业;二是指连续性的、稳定的职业。舒伯认为,只关心人的一两次职业选择是不够的,应该关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
因此,舒伯创造性地用“生涯彩虹图”来表示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个人生活的广度,即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主要的生涯阶段;个人生活的空间,即个体所扮演的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这九种生涯角色。舒伯还将生涯发展阶段和在各个阶段人的角色结合起来提出每个阶段的人都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在不断探索发现、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有目的的、连续不断的生活模式,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舒伯认为,15~24岁是个人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的黄金周期,这一时期又细分为三个小阶段,试探期(15~18岁)、转换期(18~22岁)和试验并初步承诺期(22~24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而高中阶段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中的“试探期”。其主要任务是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并形成暂时性的决定,而且需要不断地考虑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把自己的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
(摘编自《一文读懂“什么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二: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后发问,大学就业指导为何总是“水水的”?网上猛搜信息,线下四处打听,“大数据填志愿”颇受欢迎,号称“顶级专家一对一辅导”的机构大有市场……这背后站着的一个个迷茫的考生、焦虑的家长,都指向同一个话题——生涯规划教育。
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吐槽,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
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
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指导课程,等等。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这离不开系统的制度设计,需要专业的师资支持,没有长远规划、统部署、有序推动,很难完成。
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楚个人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是“人职匹配”理论的重要前提。
B.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去思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
C.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自身和对岗位的认知等方面。
D.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有抵触,对岗位选择无所适从的“慢就业”心理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涯规划,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与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相比,前者内容相对丰富。
C.根据舒伯的黄金周期说法,生涯规划教育至迟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开始。
D.现在的学生在报考大学及专业时,有了从看重、计较分数到看重专业的变化。
1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梁从诚没有按照母亲林徽因的期望选择清华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B.毛泽东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C.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D.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6分)
(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二)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节选自海瑞《治安疏》)
13.对下面选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B.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C.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D.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1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乐用:乐于为用,乐意效命
B.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强:社会安定强盛
C.功施到今 施:措施
D.言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是也 脂膏: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宫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逐客书》选文以平实的文风,高度概括了秦国从称霸西戎到完成统一大业过程中客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B.《谏逐客书》非常讲究论说的策略和语气。材料一中故意将秦王发布的政令说成“吏议”,措辞警醒而委婉。
C.《谏逐客书》选文运用例证和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说留客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
D.材料二虽为奏疏,但直接指斥当朝皇帝诸般过失,甚至讽刺“嘉靖”年号,措辞激烈,一片忠诚,体现明代士大夫铮铮风骨。
第Ⅱ卷(共70分)
四、(14分)
16.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4分)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弧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②青草:即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属南洞庭湖。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更无一点风色”一句,除了写出了没有风外,还写出了空中晴朗、洁净。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彤,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帅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这是一首风格婉约的词,也是浪漫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D.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己斑,前途坎坷。
(2)下阕第六、七句中“挹”“斟”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句子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谏言献策。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2分)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椅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我的孙子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浙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①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②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晴被黄蜂白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唾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晴,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④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钤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②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她每次跳神拯救他人生命时,就会以孩子生命为代价。③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④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所以,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选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能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
D.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鄂温克人在与现代文明抗争的历程中显示出的坚韧、悲悯与无奈。
2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三段中说“我等来的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用比喻的方式揭示出现代文明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涌入鄂温克族给其带来的巨大冲击。
B.第五段中老人用一组排比,说自己离开大山,会眼瞎,会耳聋,会不能喘气,既表达了她坚守大山的决心,也说明老人与外面世界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
C.老人在述说中多处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悲怆,譬如:以往的下山有去有回,这次的下山有去无回;山上的火让人心眼明亮,布苏的火却没有生命与灵魂。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21.小说特意选用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小说原文中,迟子建借老人之口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4分)
六、(4分)
23.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爱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4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谁不经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我的梦》)
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无问西东》)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敞开温暖怀抱。(《我们都是追梦人》)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咏抑。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触发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训稿,在班会上向你的同学们表达你的认识和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50字。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B 2.C 3.A 4.A 5.A 6.B 7.C 8.C 9.B
二、(6分)
10.D 11.D 12.C
三、(6分)
13.C 14.C 15.A
四、(14分)
16.天下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弱小,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水灾旱灾无时不有,强盗窃贼像火焰一样,越来越盛。【(4分,得分点:将,将帅、军队;聊,依赖、凭借;滋炽,像火焰一样增益(越来越盛);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7.(4分)
(1)C(2分) (2)“挹”,表现词人豪迈的气派,要舀尽长江水为酒,开怀畅饮;
“斟”,表现词人从容的气度,把北斗星当作酒杯,细斟慢酌。(2分,每点1分,每点中只展开内容没写出表达效果的没有分)
18.(6分,每空1分)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戎马关山北
五、(12分)
19.A.“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错误,“老”强调的是老人与雨和雪相伴的时间久。故答案为A。
20.B“老人与外面世界脱节”错误,第四段说到他们会下山,所以并没有完全与外界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过于绝对。故答案为:B.
21.①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2分)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1分)
22.①老人一生平和、包容,充满智慧,但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
②鄂温克部落生存艰难,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
③被安顿在山下的鄂温克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驯鹿,也必将改变自己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
④小说以小见大,借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来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4分,每点1分)
六、(4分)
23.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咙,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七、
24.略(40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将自己代入情境之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1)作者意识:作者是班级的一员。(2)读者意识:以同班同学为演讲对象。(3)内容意识:综合材料内容;“梦”与“青春”和“时代”的关系。(4)文体意识。文体明确要求是演讲稿,格式可不作严格要求,但是要注意演讲稿在内容和语气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参考立意:
立意可以通过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得出,也可以通过三则材料互补综合得出。但要注意两者均要与“青春和时代”相联系。
1.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立意:坚守梦想,勇往直前;追梦要有无畏无惧的气魄。追梦路上应风雨兼程;追梦要有可歌可泣之精神。
2.三则材料综合互补立意:努力奋斗,勇敢追梦:笑对挫折艰难,坚韧追梦;在时代洪流中,不惧风浪,不负青春,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奋斗。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矢志不渝,追逐梦想”。然后开门见山,引出演讲的标题,明确话题——梦想。正文主体部分先回顾初入高中时的梦想,接着指出现在的状态——把梦想还给现实,选择了听命于天,然后结合事例分析梦想是什么,最后指出该如何去追逐梦想。结尾部分呼应开头,首尾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