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3:22:53

文档简介

2023年春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
1.【答案】A 【答案解析】 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
的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
2.【答案】C 【答案解析】 A.“……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错误,不局限于自然客
体,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B.“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无
中生有,材料只是说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并没有说移
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
D.“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移情论……‘人格美’”错误,选项说反了
,应该是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移情论揭示了自己“内心真”。
3.【答案】D 【答案解析】 首先把握“比德”的内涵,材料一说“所谓‘比德’,就
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然后分析四个选项。A.这两句
是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
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符合比德说。B.这两句是说到了每年
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
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符合比德说。C. 这两句是说我把
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以“江离”“辟芷”“秋兰”来表现诗人
的高雅、高贵、卓尔不群、美好的外形与内质。符合比德说。D. 这两句是说手足离散
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
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
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这是抒发
情感,不是比附象征道德情操。
4.【参考答案】移情论是一种借助大多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和它发生同情与共鸣(通
过表现作者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或者志
1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
向(传达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诠释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审美学说。 (4
分)
5.【参考答案】 比德说: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作者用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
比附自己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节操。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中,作者借
“孤松”比附了自己傲然挺立、抗争世俗的品格。移情论:①“云无心以出岫”赋予“
云”这种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现实中,云彩本是无生命,此处却用“无心”,寄寓作者
无心出仕。②“鸟倦飞而知还”使无情事物“鸟”有情化,禽鸟本来是无感情的,诗人
却说它“厌倦”飞翔而归巢,寄寓作者厌倦官场,回归田园之情。(“比德说”“移情
论”各选一例分析,每点3分,共6分)
6.【答案】 D 【答案解析】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
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
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答案】 B【答案解析】 B.“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
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
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
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
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
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8.【参考答案】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
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
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
: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
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
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
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
的高尚品德。⑤白描: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
2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
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任选两点,每
点2分,共4分)
9.【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
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讲述了陈秉正老
人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故事,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
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后文交代他的
手的特点是因从小劳作而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文章以“手
与手套”为线索展开,先描绘其手的与众不同,再围绕着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
他,他为了干活而弄丢手套等安排情节。⑤以小见大: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
形”的手,刻画出一位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
”这一重大主题。(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
10.【解析】B 【答案解析】 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
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11.【答案】C 【答案解析】 A.无误。 B.“白”,都是告诉的意思。句意:于是大将
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C.“
含义不同”错。“去”,都是离开的意思。句意: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小鸟不时
飞来来啄食,人到了面前也不离开。D.“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
“若不阙秦”的“侵损”的意思,句意:如果不侵损秦国。
12.【答案】B【答案解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
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意思是:太初三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
大宛国用兵。
13.【参考答案】(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
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关键词:业”,已经;“下”,攻克;“之属”,这
些国家。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2)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
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关键词:“乃”,竟然;“信”,得到信任。关键句:“诱以金
币”,状语后置,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关键词句各1分,句意1分)
3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
14.【参考答案】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②他国不再信任;③国家形象受损。(每点1
分,共3分)
15.【答案】 B 【答案解析】 “暗指崔使君年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错误,诗歌
颔联是说樊晔年少时和君主结识,周瑜得到了和功劳相当的官爵。颔联并不是说他们年
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
16.【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赞扬。诗歌第二句以对崔使君出行仪仗的描绘,含蓄地赞
美了他有古代诸侯的风范和气势。②对友人的羡慕。诗歌领联用樊晔的典故暗指崔使君
年少便和君主结识,用周瑜的典故暗指崔使君居官有功,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③分
别的感伤。诗歌尾联写崔使君远赴寿州后将和诗人相隔千里,难以相见,景抒发了伤感
之情。(每点2分)
17.【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8.【答案】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成语)的能
力。B.“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错,【乙】处应将“跃然纸上”改为“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呼之欲
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
描写十分生动。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每
一幅彩色植物图,故“跃然纸上”和“呼之欲出”都用于绘画或文字描写,而“栩栩如
生”用来形容艺术形象,故此处应将“跃然纸上”改为“栩栩如生”。
19.【参考答案】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还能厘清中国现
代科学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
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仅能……,又能……”搭配不当,
应把“又”改为“还”;二是“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语序不当,应改为“为进一
步创新打好基础”。
4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
20.【参考答案】万卷手稿,凝毕生心血;一片丹心,谱科学华章。 【答案解析】本
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时,要包含“科学”“手稿”
这两个关键要素,且句式要对仗。如前句拟为“万卷手稿,凝毕生心血”,主谓短语,
后句拟写成“一片丹心,谱科学华章”与之对称。该宣传标语通过这万卷凝结着科学家
们毕生心血的“手稿”,表达对对他们献身“科学”的奉献敬业精神的赞美。
21.【参考答案】①我们应该早睡早起 ②对肝脏造成巨大的损害 ③造成酒精性脂肪
肝(每处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超过规定字数酌情扣分)
22.【答案】 C 【答案解析】 C项,“无才思”与“找上门”都运用了拟人。A项“
干戈”为借代;B项是互文和借代(“管弦”指代音乐);D项是对比。
23.【写作指导】材料中姜震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使他将诗词融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并以此为乐。利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碎片时间来充实、丰富自己,体现了姜震“好
学、乐学”的学习心态,这种精神和学习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正是因为每一次
细小的积累,才成就了比赛中姜震的厚积薄发,生动诠释了“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
成江海”的箴言。
【参考立意】乐学善学,崇尚学习,兴趣引导,成功源于热爱,梦想在于坚持。
参考译文: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
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
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
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
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
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
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
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
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
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
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
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便让在匈奴充当
5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
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
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
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
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
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
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
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
,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
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
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
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
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
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
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
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
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
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
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
6
{#{QQABCQIEogioABBAABBCUwXACkCQkhEACAgGwEAYoEAACBNABCA=}#}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
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
——选编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述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
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 《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
比德说所强调的是“德”,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德”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
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真”,而在赏鉴“人格美”或是揭示“内心真”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观照或是事物的显现,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神与情感,这传达的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也是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诠释。
——选编自顾嘉睿《论比德说与移情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已将“仁政”“礼教”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B.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
C.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D.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虽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德说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论情感依附的客观载体是没有
生命的自然客体。
B.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
C.比德说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与某种“德”相似的特征,而移情论已经打破了
客观载体之常态。
D.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
“人格美”。
3.下列选项不涉及比德的是(3分)( )
A.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D.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4.请结合材料二给“移情论”下一个定义。(4分)
5.请分别运用 “比德说”和“移情论”,从以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各选一例具体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6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照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里!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①,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编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
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注】①桑杈:农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韧耐用。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质朴又生动,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如“真像用
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
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赞美陈秉正和像他这样的人,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间接批判了当时社
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套不住的手》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朴素严整,看似平常,实则精雕细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B.老舍认为,《套不住的手》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手”进行特写,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D.标题“套不住的手”既指陈秉正老人的手不能被毛线手套套住,也指他不被一切困难套住,这样的表达言简而义丰。
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B.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C.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D.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与“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转》)两句中“白”字含义相同。
C.“我去之西国矣”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相同。
D.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指宫阙之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其人头飞马送回大汉朝廷,悬挂示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4分)
(2)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4分)
14.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使君赴寿州 刘长卿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①古诸侯。
仲华②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草色青青迎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③。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注】①彤幨:赤色车帷。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②仲华:樊晔字仲华,年少时与刘
秀结识,刘秀登基之后,樊晔被任为重臣,颇有政绩。③鸣驺:贵官出行时随从传呼喝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直言崔使君为分担国忧去寿州任职,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樊晔和周瑜的典故,暗指崔使君年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崔使君赴任途中的景色,渲染了气氛。
D.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韵味无穷。
16.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请简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虽死无悔的精神。
(2)“天地间的愁种子”是诗人词客对杜鹃的雅称,李商隐在《锦瑟》中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地描写出了人生的满腔愁绪。
(3)古诗中,借猿啼写别离和悲苦之情的诗并不少见。请从高中阶段所学的“诗仙”或“诗圣”或“诗魔”的诗中任意摘取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一批老科学家留下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中,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甲】《微分方程笔记》,每一个字都工整得有如印刷体;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绘彩色植物图,每一幅图都【乙】跃然纸上,不逊于工笔画作;还有数学家周毓鳞院士的书信,信中对后生晚辈的【丙】垂问具体到“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些手稿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际上,这些手稿的流传,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即“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项工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11个部委启动,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
截至统计时间,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600余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7万余件,初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数十万卷。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
18.对文中画横线处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将“《微分方程笔记》”的书名号去掉。
B.【乙】处,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
C.【丙】处,将“垂问”改为“指导”。
D.【丁】处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为“20世纪20年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学校将举办老科学家手稿展览活动,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手稿”“科学”两个关键词,句式对仗,不超过2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物钟”可以视为人体内部的无形“时钟”,调控着生命活动的节律性,经常熬夜则会使生物钟紊乱。夜晚是褪黑素分泌的高峰,而熬夜工作、玩手机等行为过程中接受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具有抗炎、抗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功能。长时间熬夜会使体内褪黑素异常,进而会导致肝损伤无法及时修复。所以, ① 。
熬夜时,摄入高脂食物虽然可以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也会 ② 。熬夜本就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脂代谢紊乱,如果再加上高脂饮食,很容易让脂肪肝“找上门”。
高脂饮食可能会造成脂肪肝,摄入酒精则会加剧这一过程。肝是体内唯一能分解酒精的器官,当我们喝下第一口酒后,肝就会开始全力工作——分解酒精,而暂停脂肪的代谢运输,导致脂肪积累在肝中,不能被运出。同时,酒精对肝脏也有很大的损伤,会增加肝脏的脂肪摄取, ③ 。若不戒酒,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及一系列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找上门”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位来自铁道警察学院治安学系的大三学生姜震,接连对出了20句诗词,在对手沉默的几秒钟之后问鼎年度总冠军。
姜震最终入围《2022中国诗词大会》这件事,并非运气或意外。“他在学校就展露出对诗词的喜爱和深厚积累。”有时候,他会在一天中背三四首绝句。参观博物馆时,他会把看到的冷僻诗词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或者随手拍照留存;上网时看到没背过的诗词,他就把链接存储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在食堂排队打饭,有空了就拿出手机看几眼、背几句。这些看似没有规律的学习方法,被姜震亲切地称为“与诗词的偶遇”。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