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古代印度》导学案
【时空观念】了解古代印度的地温范围,佛教的诞生及对外传播的时间。
【史料实证】观察教材第10页原亨佐·达罗遗址,体会古代印度早期文明。观察教材第13页释迎牟尼伙像,认识佛教在古印度社会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释】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此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家国情怀】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等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难点:佛教产生的背景及传播方向。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大河流域:最早出现于 流域。
3.早期文明:哈拉帕和 等文明,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
4.奴隶制国家:
(1)出现:约 年左右, 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强盛: 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背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 制度,史称“ ”。
2.内容
(1)四大种姓
等级 名称 从事的职业或地位
第一等级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除此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1.时间: 世纪。
2.地点:古代 。
3.创始人: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4.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 的特权,提出“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佛教宣扬“ ”。
5.影响:佛教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6.传播:
(1)时间: 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2)路线
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 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②向南:佛教经 ,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1.考古学家从摩亨佐 达罗遗址已经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纺锤和纺轮在遗址中都有发现,还发现了染缸。从中可以得知( )
A.该地农业、手工业发达 B.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此地商品经济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2.下图是世界早期文明遗址——摩亨佐·达罗,其位于( )
A.黄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是华氏城
4.“古印度梵天为了繁衍人类,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口为神最洁净的部分,所以婆罗门地位最高,刹帝利次之,首陀罗由于出生部位最低级,则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该材料表明( )
A.古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各个种姓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
C.不同等级的种姓之间可以通婚 D.低等级能够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5.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6.佛教教义中,哪一条体现了反对婆罗门特权的要求( )
A.消除欲望 B.众生平等 C.忍耐顺从 D.因果报应
7.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基督教 B.爱琴文明 C.佛教 D.伊斯兰教
8.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扬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
C.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D.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种姓制度这棵“参天大树”虽然已经开始腐烂崩溃,但倒下的速度却十分缓慢。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在目前印度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高种姓出身的人仍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经济命脉。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反映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请指出婆罗门和刹帝利所处阶层及权利?
(2)除以上四个等级外还有哪一类人?
(3)材料三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的建筑,佛教创立者是谁?何时传到中国的?
(4)佛教为什么会被广大民众接受?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印度河、摩亨佐·达罗、公元前1500、雅利安人、孔雀、华氏城
二、社会等级、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贵贱分明
三、公元前6、印度、乔达摩 悉达多、婆罗门、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公元前3、中亚、锡兰
【当堂达标】
1.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大量农作物、纺锤和纺轮、染缸”可知,这体现的是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有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 达罗遗址,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对孔雀王朝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为各个种姓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故选B;ACD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5.B【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包括国王以及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从而得出“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与古印度“种姓制度”有关。B项正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出自《旧约全书》。排除A项;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排除C项;“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排除D项。故选B项。
6.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了种姓制度,古印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因此“众生平等”就是对婆罗门特权的的否定。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C【详解】据材料并结含所学可知,公元前六世纪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后传入朝鲜和日本,经锡兰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故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排除A项;爱琴文明属于地海地区,排除B项;伊斯兰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
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陀罗”是古代印度比地位很低的种姓,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这位首陀罗,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A排除;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排除。故选择D。
9.【答案】
(1)婆罗门为第一等级,掌管祭祀;刹帝利为第二等级,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
(2)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释迦牟尼(乔达摩 悉达多);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
(4)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特权,宣扬“众生平等”,教义通俗。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包括祭司和贵族,掌管祭祀;刹帝利为第二等级,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除了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难以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到了我国。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佛教教义通俗,因此被广大民众接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