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题 2分,共 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C 2.A 3.B 4.C 5.A 6.D 7.D 8.B
9.C 10.C 11.D 12.D 13.A 14.B 15.B
二、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题 3分,共 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 3分,选对但不全得 1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6.BCD 17.AC 18.C 19.AC 20.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55分。
21.(10 分)
(1)A、B(2 分) 第一极体(1 分) C(1 分)
(2)①⑤⑥⑦(2 分)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2 分) 精子与卵细
胞结合,形成受精卵(2 分)
22.(10 分)
(1)不同意,若为细胞质遗传,子一代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2 分)
(2)多子房(2 分) 正交子一代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品系 B,异源细胞质抑制了
多子房基因的表达(2 分) DD(2 分)
(3)多子房:单子房=1:1(2 分)
23.(11 分)
(1)细胞核和线粒体(1 分)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 RNA 聚合酶(1 分)
A-U(或 A-U,U-A) (1 分)
(2)②③(1 分) a(1 分) 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
时,可能不会改变对应的氨基酸;当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较高时,几种不同密码子编
码同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速度(2 分)
(3)肽链中原来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可能部分被替换为 14C 标记的丙氨酸(Ala)(2 分)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 分)
24.(12 分)
(1)乙(2 分) 45(2 分)
(2)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发生在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之间(2 分) 产生了新的基因,基因的数量不变(2 分)
(3)13 和 21 或 13*和 21* (2 分) B 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2 分)
25.(12 分)
(1)不同物种(2 分)
(2)北岛上野兔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 分) 仅仅产生了地理隔离,不一定形
成生殖隔离(2 分)
(3)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基序列不同(2 分) 种群由许多个
体组成,每个个体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每一代会产生大量突变(2 分)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 分)
高一生物答案第 1 页(共 1 页)
{#{QQABRAQYQCAEogggCogAAJAABQBACCQQww0EASCCkkIQOkQgkAhAGCCKCgCGggOERABYAoEUIoAECABANyAQBNCAAB=C}#A}=}#}保密★启用前
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2023.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玉米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选用非糯性玉米甲和糯性玉米乙进行相关实验来判断显隐性及基因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自交,F1均为非糯性玉米,则甲的基因型为AA或aa
B.若乙自交,F1糯性:非糯性=3:l,则糯性为显性性状
C.若甲、乙杂交,F1非糯性:糯性=l:l,则甲基因型为Aa
D.若甲、乙杂交,F1均为非糯性玉米,则甲的基因型为AA
2.茄子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茄子的果皮色是茄子选种育种的关键性状。为研究茄子果皮色的遗传规律,以紫色果皮和白色果皮茄子为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F1均为紫色,然后F1自交,F2中紫色:绿色:白色=12: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F2紫色果皮茄子的基因型有4种
B.茄子果皮颜色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与白色果皮茄子杂交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F2中绿色果皮茄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紫色果皮
3.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关于该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I2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若Ⅲ1,为该遗传病携带者,则其致病基因一定来源于I1
C.若该遗传病为红绿色盲,则II5与表现正常男性结婚,生出的男孩患病几率为1/4
D.禁止近亲结婚政策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解离液和冲洗卡诺氏液所用的酒精浓度是相同的
B.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C.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
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用橡皮泥建立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
5.将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的两条链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的两次细胞分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两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均检测到放射性,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B.若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单体都含32p,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D.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6.细菌的基因组指的是拟核中1个环状DNA上所含的全部基因。基因组大小可用碱基对数(bp)表示,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种名称 基因组大小/bp 基因数量/个
流感嗜血杆菌Rd KW20菌株 1830138 1765
大肠杆菌K12菌株 4641652 4498
酿酒酵母 12157105 6692
粳稻 374424240 35679
黑腹果蝇 143725995 13918
小鼠 2730871774 21971
A.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存在很大差别
B.总体来说,原核生物的基因数量少于真核生物
C.低等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基因数量通常少于多细胞真核生物
D.通过比较,能看出结构越复杂的生物,每个DNA上基因的数目越多
7.ecDNA是从癌细胞中受损的染色体上脱落下来的碎片,并随机拼接起来的游离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但在正常细胞中几乎没有,由于无着丝粒,纺锤丝并不能将其抓住。这就导致在细胞缢裂时,复制好的ecDNA是随机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cDNA上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但化学组成和染色体DNA一致
B.一个细胞中复制后得到6个ecDNA,产生的子细胞可能会有0到6个ecDNA
C.研发抑制ecDNA的复制或促进ecDNA降解的药物,可能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D.正常细胞中没有ecDNA,所以正常细胞不会癌变
8.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刺激一类蛋白质类的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与信使RNA合成有关)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共同参与核内伴侣蛋白基因转录过程,产生的伴侣蛋白是一组有助于蛋白质折叠的蛋白质,确保只有正确折叠和组装的蛋白质才能沿着分泌途径进一步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转录因子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进入细胞核内调控伴侣基因表达
B.伴侣蛋白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相同
C.伴侣蛋白可能有助于多种消化酶和抗体的正确折叠和分泌
D.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受基因表达产物调控
9.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②生物的性状也不完全由基因决定,环境也起作用
③基因的选择性丢失是细胞分化的本质
④残翅果蝇幼虫在31°℃环境中变为长翅,其常温下产生的子代仍是残翅,属于表观遗传⑤基因与基因、基因与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间存在相互作用
A.②④⑤ B.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③⑤
10.某哺乳动物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269个氨基酸)和AQP8(263个氨基酸),肽链条数均为一条,与之相关的的两种信使RNA都含1500个碱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QP8比AQP7短,可能是其基因上终止密码子比较靠前,翻译提前终止
B.指导水通道蛋白AQP7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1614个碱基方能行使功能
C.两种肽链合成后可能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D.控制这两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只存在于曲细精管细胞中
11.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主要置换碱基G中的H原子,即发生了烷化作用,会发生嘌呤和嘧啶的转化突变,即G:C突变为A:T。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突变常发生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EMS能提高突变频率
C.EMS诱发基因突变后,可能会导致DNA分子的结构稳定性降低
D.由于EMS主要置换碱基G中的H原子,说明该种突变具有定向性
12.下列关于几种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
B.当环境改变时,原先对生物生存不利的性状也可能变得有利
C.同一双亲的后代,出现多种不同的性状组合,往往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导致联会紊乱从而不育
13.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编码一种细胞连接蛋白PANX1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I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该疾病的症状是患者的卵子取出后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会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在男女群体中发病几率相等
B.PANX1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受外来因素影响,也可能自身DNA复制错误导致
C.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用正常的PANXI的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的缺陷基因,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14.下列关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两大学说及相关证据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从比较解剖学来看,生物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结构基础
C.生物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工蜂虽不能繁殖,但它们适于采集花粉的性状在进化上仍有意义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通过人工选择育种,选择人们需要的品种,也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濒临灭绝的生物释放到食物充足、无天敌的新环境中,种群数量一定会大量增加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果蝇的黄身和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研究小组为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基因的位置,利用一只黄身雌果蝇和一只灰身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F1中黄身雌果蝇:灰身雌果蝇:黄身雄果蝇:灰身雄果蝇=1:1:1:1(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若灰身为显性,则可断定A/a一定不位于X染色体上
B.因F1果蝇性状与性别无关,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显隐性不能判断
C.F1中黄身雌雄果蝇交配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可根据其子代情况判断显隐性
D.F1中黄身雌果蝇基因型可能与亲本雌果蝇不同
17.下图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和复制过程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②③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图1中DNA的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结构是脱氧核糖一磷酸—脱氧核糖
C.图2中3个复制起点是同时开始双向复制的,大大提高了复制的速率
D.图2过程需要用到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18.已知小鼠体型正常和体型侏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该性状的杂合子中,来源于母方的显性基因因甲基化而不能表达,将纯合体型正常雄鼠(AA)与体型侏儒雌鼠(aa)进行交配,F1小鼠均表现为正常型,F1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得F2。若F2中某只雄性侏儒鼠与雌性侏儒鼠(aa)交配,后代出现正常小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F2小鼠正常型与侏儒型比例为1:1
B.F2中的这只雄性侏儒鼠的基因型应为Aa
C.甲基化导致了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发生了表观遗传现象
D.该只雄性侏儒鼠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A基因可能发生了去甲基化
19.一只缺刻翅雌果蝇与一只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有时可融合成一条X染色体,称为并联X(记作“XX”)。若另有一只含并联X的雌果蝇(XX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因而称为并联X保持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第一组果蝇的缺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子代缺刻翅雄果蝇可能存在致死现象
B.第一组子代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二倍,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
C.第二组子代雌蝇都含并联X染色体,且并联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并未分开
D.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和“记录”第二组雄果蝇所有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
20.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基因除了自身突变产生外,少数抗生素敏感菌可以获取耐药菌溶解后释放的耐药基因,并整合到自身DNA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细菌耐药性变异涉及到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消失与接触抗生素与否密切相关
C.耐药性增强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过程
D.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要从抑菌圈的中央挑取细菌接种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马蛔虫卵原细胞分裂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丙细胞为乙细胞的子细胞;图2、图3为细胞核内部分物质随细胞分裂的变化示意图。
(1)图1中甲、乙细胞分别对应图3中的 ,丙细胞的名称为 ,丙细胞的下一个分裂时期对应图3中的 。
(2)图2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时期的序号为 ,①阶段后染色体数目下降的原因是 。④阶段后染色体数目上升的原因是 。
22.(10分)某科研小组为研究二倍体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纯合品系A(多子房小麦)和纯合品系B(单子房小麦)的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表。已知品系B细胞由小麦细胞核和山羊草的细胞质构成,异源的细胞质会抑制小麦细胞核中某基因的表达,并且被抑制的效果有可能传递多代。
父本 母本 子一代 子二代(由子一代自交获得)
正交 品系A 品系B 全为单子房 单子房:多子房=3:1
反交 品系B 品系A 全为多子房 多子房:单子房=3:1
(1)甲同学根据子一代性状总是与母本性状一致,推测二倍体小麦多子房性状为细胞质遗传。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推测,并阐释你的理由: 。
(2)乙同学推测多子房与单子房最可能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则由杂交结果推测 为显性性状,正交子一代全为单子房的原因是 。正交子二代出现多子房,推测基因型为 (基因用D/d表示)的植株不受异源的细胞质抑制。
(3)若(2)的推测正确,则正交的子一代与品系A(♂)进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23.(11分)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如图所示,其中①~③表示生理过程。
(1)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过程②场所有 ,需要的原料和酶分别是 。过程③与过程①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
(2)①~③过程中,小鼠卵细胞中能进行的有 起始密码子靠近mRNA的 (填“a”或“b”)端。绝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几个密码子,称为密码子的简并,其对生物体生存发展的意义是 (答出两条)
(3)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加工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tRNA不变),将*Ala-tRNACys导入生物体细胞参与③过程,则产生的肽链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的结构与上述蛋白质改变情形类似,镰状细胞贫血反映了基因与性状的控制关系是 。
24.(12分)正常人体细胞(2n=46),下图为两名染色体易位携带者甲和乙的染色体组成,其中数字代表染色体编号,表型均正常。甲、乙中一位发生了罗氏易位,即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一端,其短臂极短)在着丝粒处或其附近断裂后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一条由两者的长臂构成,几乎具有全部遗传物质;而另一条由两者的短臂构成,由于缺乏着丝粒故常丢失。这种易位携带者由于基本上无遗传物质的丢失,通常不会表现出异常症状。
(1)据图分析,个体 发生了罗氏易位。乙个体的体细胞内存在 条染色体。
(2)从交换的对象分析,易位与染色体互换的区别是 :从基因的种类或数量分析,易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是易位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而基因突变是
(3)若甲与完全正常个体的后代中出现了表型正常的个体,则该个体体细胞中来源于甲的染色体有 (仅限图中染色体)。一方为易位携带者时,最好对孕妇进行羊水检查,请再列举三种常见产前诊断方式 。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植物产生有毒酚糖充当“矛”来防御昆虫侵害,多余酚糖会通过自身的PMaT1基因产物来降解,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变成自身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
材料2:海岛上有一群野兔,后因地质变迁,变为一南一北相互隔绝的两岛,野兔也随机分成两部分,野兔体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原岛上野兔种群基因频率为A(60%)、a(40%),10年后,南岛基因型频率为AA(55%)、Aa(10%)、aa(35%),北岛基因频率为A(8%)、a(32%)、a,(60%)。
(1)材料1反映的是 之间的协同进化。
(2)材料2中,与原来相比,北岛野兔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两岛上的野兔产生了隔离,却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原因是 。
(3)a1基因是a基因突变产生的,a和a1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却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原因是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