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学案
任务活动一 语言积累与探究
1.重点诵读
(1)本文是一篇赋,虽然不考究平仄,但仍然注重押韵。请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关韵脚,体会押韵带来的音乐美,并思考韵脚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段落 韵脚 韵脚与内容的关系
1
2
3
4
5
(2)重点分析课文前三段的某些语句。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些景物特点相同吗?在诵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诵读时,“少焉”应该如何处理?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何才能读出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当作者唱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时,语气应该怎样变化?
④当洞箫之声响起时,“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几句应该怎样诵读?
⑤第三段从开头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⑥从“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⑦“哀吾生之须臾……”几句在语气、节奏上有何变化?
2.“乎”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对照字典中“乎”字的主要义项,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和意思填到对应的横线上。
乎
(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③介绍依凭的条件。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3)〈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不可乎骤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
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二、三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5.结合全文理解,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第二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与积累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念奴娇·赤壁怀古》
(2)对苏轼的评价
①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
②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康震《百家讲坛》
2.背景探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文体知识
赋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4.名家点评
(1)《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宋]晁补之《续离骚序》
(2)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3)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5.作者拓展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个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多喝,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后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失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有删改)
美点点击 苏轼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苏轼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了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
本文语言多用修辞。运用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式,使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
知识积累
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举要
词语 例句 解析
冯 冯虚御风 同“凭”,乘
2.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解析
斗牛 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望 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向远处看
歌 扣舷而歌之 唱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像
然 其声呜呜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 这样
长 抱明月而长终 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劝人饮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咐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亲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西、东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
侣、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
渔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下、东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词用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
舞、泣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正 正襟危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破 方其破荆州 形容词用作动词,占领
5.虚词辨析
词语 例句 解析
而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
倚歌而和之 连词,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顺承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顺承
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的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助词,用于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宾语“何”前置于介词“为”之前
而今安在哉? 宾语“安”前置于动词“在”之前
而又何羡乎! 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羡”之前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也”表判断
固一世之雄也。 “……也”表判断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于”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于“渔樵”之后
二、文化常识
1.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为望)之后,即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2.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1.(1)答案
段落 韵脚 韵脚与内容的关系
1 间、天、然、仙 内容随换韵而变化。
2 桨、光、方;慕、诉、缕、妇
3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4 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
5 藉、白
(2)①点拨 这些景物具有相似之处。清风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徐”是缓缓的意思。“不兴”给人一种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感觉。这句话是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放慢,声音要适当拖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白露横江”的“横”是笼罩、覆盖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江面,“水光接天”可以理解为水面泛起的白光和天际接壤。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景色壮观。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稍微有点气势,“横”和“接”要重读。
②点拨 “少焉”的意思是一会儿,表时间的延长。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要拉长,把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③点拨 前面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表现“乐甚”的情感,声音要高一些;读到后面,声音应该低沉一些,因为那美人在遥远的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也喻指作者谪居江湖之远,远离朝廷,不受重用,心情应该是低落的。
④点拨 在此情此景中,听到如此悲凉的箫声应该会使作者的内心极为感伤,所以应该读得低徊、沉重些。
⑤点拨 这几句是回忆历史英雄,书写赤壁之景,应该读得有气势,声音要高亢。
⑥点拨 这几句写曹操的丰功伟业,应该读得豪放些;“而今安在哉?”一句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叹功业易逝,应读出转折的意味,声音应该低沉而有力。
⑦点拨 这几句感叹人生苦短,希望破灭,悲哀之情跃然纸上,应该读得低沉、缓慢。
2.答案 (1)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4)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答案 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2.答案 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答案 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4.答案 (1)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核心内容虽是“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这也如同本文中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对此,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到“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之诗,阐述人生之失意,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
所以,“主客”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作者故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客”之疑问和“主”之超脱,正是作者个人思想矛盾的表现。
(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5.答案 (1)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2)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6.答案 (1)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2)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7.答案 (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