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案
素养目标 语言目标:1.丰富词语积累,梳理、探究成语的文化现象。2.探究一词多义,把握词语的古今异义。3.准确理解词义,体会、把握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正确使用词语。
活动指导一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词语分类积累示例
(1)描写自然景色的:
山清水秀 风景秀丽 万物争春 青山绿水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绿草茸茸 湖光山影 香飘蝶舞 郁郁葱葱
水平如镜 万紫千红 芳草如茵 婀娜多姿 银装素裹
绿树成荫 风景如画 五彩缤纷 桃红柳绿 春色满园
五光十色 桃李芬芳 碧波荡漾 千姿百态 百花齐放
含苞待放 五颜六色 繁花似锦 色彩斑斓 绚丽多姿
鸟语花香 翠色欲流 诗情画意
(2)描写天象气象的:
晴空万里 一轮圆月 倾盆大雨 红日高照 明月当空
暴风骤雨 阳光明媚 碧空如洗 和风细雨 万里长空
月光皎洁 电闪雷鸣 霞光万道 满天繁星 乌云密布
红霞满天 繁星灿烂 秋雨绵绵 晚霞残照 月光如水
雪花纷飞 万里无云 白云缭绕 北风呼呼 阳光充足
秋高气爽 寒风凛冽 骄阳似火 一弯新月 千里冰封
旭日东升 满天星斗 万里雪飘 风和日丽 繁星点点
寒风呼啸
(3)描写欢乐场面的:
人潮如海 彩旗招展 轰轰烈烈 人群济济 鞭炮齐鸣
热闹非凡 人颜欢笑 歌声四起 灯火辉煌 人山人海
心花怒放 红灯高挂 人声鼎沸 此起彼伏 轻歌曼舞
人欢马叫 鲜花似海 锣鼓喧天 掌声雷动 万象更新
光彩夺目 欢声笑语 载歌载舞 五彩缤纷 喜气洋洋
响彻云霄 欢腾跳跃 引吭高歌 欢聚一堂 五光十色
欢天喜地 翩翩起舞
(4)描写劳动热情的:
斗志昂扬 汗流浃背 日夜奋战 争先恐后 大汗淋漓
摩拳擦掌 披星戴月 千军万马 你追我赶 奋起直追
力争上游 龙争虎斗 热气腾腾 各显神通 高歌猛进
浩浩荡荡 埋头苦干 突飞猛进 热火朝天 马不停蹄
快马加鞭 一马当先 大刀阔斧 移山造海 大显身手
气吞山河 万马奔腾
(5)描写愉快心情的:
笑容满面 喜上眉梢 神采飞扬 喜笑颜开 喜出望外
放声歌唱 眉开眼笑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笑容可掬
欢欣鼓舞 容光焕发 满脸笑容 谈笑风生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眉飞色舞 红光满面 和颜悦色 捧腹大笑
心花怒放 纵情欢笑 欢呼跳跃 心旷神怡
(6)描写人物外貌的:
英俊潇洒 睡眼蒙眬 身材魁梧 泪眼通红 个子高高
皮肤黝黑 双眉紧锁 身材矮小 黑里透红 眼睛深陷
肩膀宽宽 面容慈祥 炯炯有神 眉清目秀 皱纹舒展
浓眉大眼 樱桃小口 无精打采 身体瘦弱 白嫩肌肤
面容憔悴 愣头愣脑 神采奕奕 满脸放光 须发苍苍
亭亭玉立 鹤发童颜 面如土色
(7)描写工作学习态度的:
全心全意 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如饥似渴 专心专意 夜以继日 勤勤恳恳 聚精会神
再接再厉 仔细琢磨 孜孜不倦 始终如一 深思熟虑
始终不渝 精益求精 有始有终 持之以恒 不遗余力
水滴石穿
活动指导二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2.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3.古书成句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另一种是经过加工,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1)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瓜田李下——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4.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1)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2)千夫所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5.外来文化
(1)火中取栗:源于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2)杀鸡取卵:源自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即时训练1
参照成语的五种来源,从本册学过的课文中多找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什么样的具体语境中使用的;再查成语词典,说说它们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桥梁,几乎所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都能在成语中找到相应的例证。
1.通假和古今异读现象,如:
(1)被发文身:“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
(2)暴虎冯河:“冯”通“凭”;冯河,徒步渡河。
(3)博闻强识:“识”通“志”,意为“记住”。
(4)图穷匕见:“见”通“现”,意为“出现、显现”。
(5)虚与委蛇:“委蛇”音wēi yí,意为“敷衍;应付”。
(6)余勇可贾:“贾”音ɡǔ,意为“卖”。
(7)臧否人物:“否”音pǐ;臧否,褒贬。
2.字、词古今异义现象,如:
(1)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2)赴汤蹈火:汤,滚开的水。
(3)曾经沧海:曾经,经历过。
3.成语本身古今意义、用法不同,如:
(1)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闭门造车:原意只要规格一样,关着门造车也是可以的;后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3)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现常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4)道貌岸然:原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4.成语中的活用及倒装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如:
①衣锦还乡:衣,穿着。
②不翼而飞:翼,长翅膀。
(2)名词作状语,如:
①抱头鼠窜:鼠,像老鼠一样。
②虎视眈眈:虎,像老虎那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如:
①避重就轻:重,重的责任;轻,轻的责任。
②抱残守缺:残、缺,指残缺陈旧的东西。
(4)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①鸟语花香:香,散发香味。
②集思广益:广,增广、扩大。
③敬而远之:远,远离。
(5)使动用法,如:
①丰衣足食:丰,使……丰富;足,使……充足。
②完璧归赵:完,使……完好。
(6)意动用法,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把……看作野草。
②是古非今:是,认为……正确;非,认为……错误。
③幕天席地:幕,把……当作幕;席,把……当作席。
(7)状语后置,如:
①无济于事:“于事”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事无济”。
②重于泰山:“于泰山”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泰山重”。
③晓之以理:“以理”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理晓之”。
④绳之以法:“以法”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法绳之”。
(8)宾语前置,如:
①时不我待:“我”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时不待我”。
②何罪之有:“何罪”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有何罪”。
③夜以继日:“夜”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以夜继日”。
即时训练2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具体活用现象。
(1)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闭月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远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龙飞凤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衣冠禽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中的文化现象
1.成语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1)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热爱祖国,有着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成语中凝聚着、传承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精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爱国主义是一种群体精神、团结奋斗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泛指普通人、人民群众。团结就是力量,成语凝聚、传承着这种精神,如“万众一心”《后汉书·朱俊传》)、“众志成城”(《国语·周语》)、“同心同德”(《尚书·泰誓》)。
(2)崇尚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成语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优秀人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品格。
“胼手胝足”,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和《荀子·子道》。意思是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一般是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
“精卫填海”,语出《山海经·北山经》。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崇尚诚信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视诚信为为人、立业、处世之本。在成语中凝聚、传承诚信精神的有“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言行信果”(《论语·子路》)、“言行一致”(宋·赵善练《自警篇·诚实》)、“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4)崇尚谦虚谨慎的精神
“谦虚谨慎”,出自《晋书·张宾载记》。内涵是“为人虚心,处事严谨慎重”,是同骄傲、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以及那种貌似谦恭而实际虚伪的“谦谦君子”相对立的高尚的品格和作风。
古人要求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要“虚怀若谷”(《老子》),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平时待人要“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对待地位不高但有才能的人要“谦恭下士”(《汉书·韦玄成传》),个人有了权势地位后要“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做学问、做事情要“戒骄戒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打仗用兵也要谦虚,因为“骄兵必败”(《汉书·魏相传》)。
2.成语中的政治法律
(1)“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革旧维新”,出自元代宫大用的《范张鸡黍》:“文武氏革旧维新,周公礼百王兼备。”指改变旧的,提倡新的,专指政治上的改良。
(3)“怀柔天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顺,使天下归服。
(4)“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5)“法不阿贵”,出自《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居官守法”,出自商鞅《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3.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1)天文地理
①“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②“气冲斗牛”,出自唐代崔融的《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2)衣食住行
“亦步亦趋”,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原意是说,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活动指导三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新词档案
词语 来源 含义 反映了哪些变化
晒 英文share的音译 指将工资收入、年终奖金等公布在互联网上。 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收入在增加。
克隆 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 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在其他领域使用,意为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一方面,说明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另一方面,“克隆”一词为人们所接受,说明“克隆”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猫腻 北京方言 “腻”本是“溺”,指尿。所以所谓“猫腻”,就是猫尿,用来比喻一些见不得光、躲躲藏藏、偷偷摸摸的暗箱操作。 由“溺”改为“腻”,说明人们在追求语言的纯洁性;方言走向全国,说明当今社会人们交流频繁,渠道畅通。
云计算 科技领域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就是运用互联网上分布式计算机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方式。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一带 一路 政治、经济领域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MP3 外来词 一种音乐编码方式,也指音乐播放器。 科技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渠道多样化。
的士 港台词汇 英文taxi的音译,出租车 港台与大陆交往日益增多,联系愈加密切。
老板 旧词新用 原指掌柜的,现在支配别人做事,并给予报酬的人,皆可称作老板。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解放。
超女 缩略语 指《超级女生》,一档电视栏目;也指这个栏目选拔出来的选手。 娱乐方式多样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活动指导一 探究一词多义
例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例2: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例3: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②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徐珂《冯婉贞》)
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贾谊《论积贮疏》)
⑤故上兵伐谋。(《孙子兵法·谋攻》)
例4:报
①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吕氏春秋》)
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⑤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5: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
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例6:朝
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例7:发
①百发百中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③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纪》)
④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⑧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⑨弓一张,矢四发。(《汉书·匈奴传》)
例8:理
①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和氏》)
②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辞》)
③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④理实如兄言。(《孔雀东南飞》)
活动指导二 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禽、蛋等类食物。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词义扩大
宫 房屋,居室。 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词义缩小
睡 坐着打瞌睡。 睡着,睡觉。 词义扩大
河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扩大
瓦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 安装在房顶上的瓦片。 词义转移
臭 气味。 难闻的气味。 词义缩小
禽 走兽的总称。 鸟类的总称。 词义转移
汤 热水,开水。 菜汤。 词义转移
走 跑。 步行。 词义转移
去 离开。 到某地去。 词义转移
走狗 猎犬;自称谦辞。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感彩变化
舅姑 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舅舅和姑姑。 词义转移
丈夫 成年男子。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 词义缩小
钩心 斗角 宫室结构精巧工致。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感彩变化
闭门 造车 只要规格一样,关着门造车也是可以的。 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感彩变化
粉墨登场 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感彩变化
道貌岸然 形容神态庄重严肃。 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感彩变化
活动指导三 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1.古今同形异义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阡陌交通。(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⑨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的判定: (1)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判断。例如: 《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读“fú”,开头“夫(fú)人”二字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夫(fū)人”混淆。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用法“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拿来……”,“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在“以”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2)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是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一般说来,古今同形异义实词,很少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故在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两个词翻译。
2.容易误用的成语
①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不能理解为“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②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指不可更改)。
③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④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⑤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⑥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⑦惨淡经营:原指苦心构思诗文图画的布局。后泛指苦心规划,或艰苦地从事某项事业。
⑧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⑨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⑩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室内”。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形容人。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不能理解为“天气炎热”。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夺:胜过。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能理解为“不加标点”。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不能误用作褒义词。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抛弃。
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阑珊:将尽,衰落。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诛:把罪人杀死。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
活动指导一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一)赏析加点词语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3.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二)讨论: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三)理解分析词语含义
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中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就是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三种: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它不是高考所考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的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词典义是“一般指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景因素都会在言语使用中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涵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选自刘醒龙《炫目秋景话乡愁》,有删改)
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指导二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1.《蒲柳人家》和《溜索》的语言特点:
(1)《蒲柳人家》的语言透露着乡土气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①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②小说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用语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2)《溜索》的语言运用具有干净洗练的风格特点:①用词精妙传神。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得急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作者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喻为“极稠的粥”,新颖别致。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如写鹰在峡谷移动:“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发现“移来移去”准确地写出了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④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对白简洁,汉子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2.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汉语中的多数词语,大都既可以用在口语语体中,也可以用在书面语体中。但是,确实也有一批词语,有的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口语语体中,有的则经常出现或只能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如:“妈(妈)”是口头词,“母亲”是书面词。这两个词语虽然所指称的对象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语体或语境中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等,都决定了他使用何种语体色彩的词语。如:
①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鲁迅《明天》)
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鲁迅《故乡》)
再如《红楼梦》,其中人物话语语体上的差异十分细腻、逼真。如:
③凤姐笑道:“……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红楼梦》第六回)
④(刘姥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第六回)
凤姐识字不多,在贾府中,话语显示出俚俗的气质,但跟从远离城市的乡村来的刘姥姥比较起来,话语就显得文雅一些了。刘姥姥的话语则表现得粗俗而活泼,充满了口语气息、泥土气息。例③④生动地揭示出人物身份、地位的层次差异。
再如:
⑤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红楼梦》第四十回)
⑥薛蟠便唱道:“一个蚊子哼哼哼。”众人都怔了,说:“这是个什么曲儿?”薛蟠还唱道:“两个苍蝇嗡嗡嗡。”(《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刘姥姥和薛蟠的酒令虽然都属口语语体,但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截然不同,对照鲜明:刘姥姥的酒令既表现了她庄稼人的本色,也显露出了她的机智诙谐;薛蟠的酒令荒唐粗俗,庸俗可笑,道出了他的不学无术与不务正业。
即时训练1
答案 (示例)(1)风华正茂。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古书成句。词中是在形容“同学少年”的才华的情况下使用的,指风采才华正盛。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2)望洋兴叹。出自《读书:目的和前提》——神话寓言。原文是在形容世界文学藏书丰富的情况下使用的。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古书成句。原文是形容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学问和修养。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即时训练2
答案 (1)星、棋,名词作状语。(2)毛,名词用作动词。(3)闭、羞,使动用法。(4)远,意动用法。(5)龙、凤,名词作状语。(6)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7)衣冠,名词用作动词。
活动指导一 探究一词多义
例1:绝
点拨 ①动词,横渡;②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③形容词,绝妙的,独一无二的;④动词,阻断,断绝;⑤副词,极,非常;⑥动词,灭绝。
例2:信
点拨 ①形容词,诚实;②动词,相信;③副词,确实、实在;④形容词,随意。
例3:兵
点拨 ①名词,兵器;②名词,士兵;③名词,军队;④名词,战争;⑤名词,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例4:报
点拨 ①动词,断狱,判决罪人;②动词,报答;③动词,报复;④动词,报告,告知;⑤动词,给回信,答复。
例5:亡
点拨 ①动词,逃亡,逃跑;②动词,失去,丢失;③动词,灭亡;④动词,死亡;⑤动词,
通“无”,没有。
例6:朝
点拨 ①动词,朝见,朝拜;②名词,朝廷;③名词,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④名词,早晨。
例7:发
点拨 ①动词,发射,射箭;②动词,出发;③动词,派遣;④动词,送出;⑤动词,兴起;⑥动词,显露,流露;⑦动词,打开;⑧动词,开放;⑨量词。
例8:理
点拨 ①动词,雕琢,加工玉石;②动词,整理;③名词,纹理,条理;④名词,道理。
活动指导三 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1.古今同形异义词
点拨 ①地方:土地方圆。②痛恨:痛心、遗憾。③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因为:于
是创作。⑤妻子:妻子儿女。⑥交通:交错相通。⑦虽然这样。⑧不一定。⑨写文章。
活动指导一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一)赏析加点词语
1.点拨 “窍”的意思是“窟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斑蝥放屁。因此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一股”是用来修饰名词“烟雾”的,而“一阵”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喷出”的。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想通过对动作的刻画,把斑蝥放屁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所以换成修饰“喷”这个动作的“一阵”比修饰“烟雾”这个事物的“一股”更好一些。另外,斑蝥放出的“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肯定会在空气中弥漫一段时间。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此用“一阵”也更准确。
2.点拨 “排”,既表明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又表现了他想表明自己是规矩人、读书人,不拖欠酒钱的心理。
“摸”,表明他很窘迫,没什么钱了,已无力维持其读书人的体面。
3.点拨 这几句话按一般写法,应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这样描写也能揭示地坛的破落颓败,也能暗示写作者的心境。但作者在语境中关注的对象是“地坛”,而不是具体的“琉璃”“朱红”“高墙”,强调的是“地坛”与“我”的那种“缘分”与“宿命”关系,“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我”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是如何准备的呢?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到“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前面,就强化了地坛的这些准备动作。
(二) 点拨 ①用语要准确贴切,要注意分辨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鲁迅的小说《铸剑》中有这样一句:“国王首先暴躁起来,接着是王后和王妃,大臣、官宦们也有些焦虑。”“暴躁”一词在小说原稿中是“急躁”,而“暴躁”含有急躁和凶暴的意思,更能准确地表现暴君的性格。
鲁迅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不用“偷书”,而用“窃书”,正好表现出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他是没落的知识分子,与别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样的人当然是说“窃书”,不说“偷书”。词语在感彩上褒贬的区别,能体现出作者喜爱或憎恶的情感。
②用语要明白易懂。写文章是为了打动读者,只有语言明白易懂,才能更好地发挥交流沟通的作用。因此,使用语言应看清对象,有的放矢,采取有生命的词汇,不宜滥用文言词语和方言土语。
③用语要简练精当,要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仔细斟酌,力争字字管用,可适当使用成语。
④用语要生动形象。要善于选用合适的动词、形容词,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此外,用语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死板。
即时训练
答案 “娇羞”的本义是“妩媚含羞”,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具体指:①人的一种原始情怀。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但当地人迷恋此地。②一番难以出口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