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16.2登泰山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16.2登泰山记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4:4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学案
任务活动一 语言积累与梳理
(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重点诵读,读准重音
下列句子诵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些词上?为什么?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8)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二)重点探究
2.词典中“望”字的释义,有“向远处看”之意,也有“傍,临近”之意,例如:“望晚”。对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一般释为“远看、远望”;但也有人认为释为“临近、接近”更合乎古代汉语的用法,更切合当时的情景。请你依据这个思路,尝试将“望晚”释为临近晚上,并结合语境,进行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深读文意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请仔细阅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以及写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特色
4.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列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参照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再与原文的表达进行对照,体会文言表达的特点。
(1)苍山负雪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泰山日出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与积累
1.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2.文学常识
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4.名家点评
(1)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清]刘大櫆《朱子颍诗集序》
(2)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
——[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
(3)惜抱先生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于海峰、南青,而独有心得……因望溪之义法,而不失之悫;取海峰之品藻,而不失之滑耀而浮。经术根柢不及望溪,才思奇纵不及海峰,而超卓之识,精诣之力,则又过之,盖深于文事者也。——[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知识积累
一、字词句知识
1.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西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限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
烛 明烛天南 名词用作动词,照耀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限 越长城之限 名词,界限,文中指城墙
崖限当道者 名词,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动词,阻隔
皆不可限以时月 动词,限制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名词,限度
道 道皆砌石为磴 名词,路
道少半 动词,走,走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词,道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名词,原因,道理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万户侯岂足道哉 动词,说
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连词,和
及既上 介词,等到
皆不及往 动词,赶得上
乘 自京师乘风雪 动词,冒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动词,乘坐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介词,趁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 名词,尽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尽兴
初极狭,才通人 副词,非常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名词,最困苦的地步
南极潇湘 动词,望尽
屋极有窗以达气 名词,顶点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有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有人
3.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者,……也”表示判断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省略句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生石罅。 “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复循西谷。 “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余始循以入。 “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二、文化常识
1.阳与阴: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
2.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3.五鼓:五更,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五更,拂晓时分。
任务活动一 语言积累与梳理
1.(1)点拨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应读得顿挫有力。
(2)点拨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3)点拨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4)点拨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5)点拨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6)点拨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7)点拨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8)点拨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2.答案 若把“望”字释为“远看、远望”,就要把“晚”和“日”组合为复合词“晚日”,表示“傍晚的太阳”这个概念;但古汉语中通常用“夕阳”或“落日”等词语来表达这个概念。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把“望”字释为“临近、接近”,则“望”可与“晚”组成表示时间的合成词“望晚”,意思是“临近(接近)晚上”,即“傍晚”,那么,后面描写的城、山、水、雾皆是傍晚景色,语意也更加连贯。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答案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答案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云)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答案 (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4.答案 (第一段)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
(第二段)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5.答案 (1)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2)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3)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6.答案 (示例)(1)苍山负雪图:登顶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如带缠绕于山腰。
(2)泰山日出图: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变为绚丽的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托着太阳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
文言表达的特点: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古今差异,文言表达更简洁,风格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