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综合训练(一)
训练主题:劝学文化
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学习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作品中都有关于学习的名言。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综合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劝 学
贾 谊
谓门人学者: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启耳目,载心意,从立移徙,与我同性。而舜独有贤圣之名,明君子之实;而我曾无邻里之闻,宽徇之智者。独何与?然则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尝试傅白黛黑,榆铗陂,杂芷若,虻虱视,益口笑,佳态佻志,从容为说焉。则虽王公大人,孰能无悇憛养心,而巅一视之?今以二三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过之有掩鼻之容也。
昔者南荣跦丑①圣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坌冒②楚棘,弥道千余,百舍重茧,而不敢久息。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蛇进,而后敢问。见教一高言,若饥十日而得大牢焉,是达若天地,行生后世。
今夫子之达佚乎老聃,而诸子之材,不避荣跦,而无千里之远、重茧之患。亲与巨贤连席而坐,对膝相视,从容谈语,无问不应,是天降大命以达吾德也。吾闻之曰:“时难得而易失也。”学者勉之乎!天禄不重。(选自《贾谊文赋全译》)
注 ①丑:比较的意思。②坌(bèn)冒:聚而冒起。
2.下列加点字的部首或是和人的行为有关的“亻”,或是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忄”,猜一猜这些字词的含义,并查字典验证自己的判断。
(1)然则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
(2)则虽王公大人,孰能无悇憛养心,而巅一视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作文往往有对象意识,这篇“劝学文”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联系上下文推测“天禄不重”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和荀子的《劝学》中选一篇作为班刊的“卷首语”,并为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新学年伊始,高一(一)班要出一期关于“学习”主题的黑板报。请你为这期黑板报设计一个主题口号,推荐四五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和古今学习故事各一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的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3.校训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劝学”作用。请从下面的校训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并尝试为你所在的学校拟写一则校训。
①美国波特小姐中学:将小女孩培养为成功的有修养的女士
②美国圣保罗中学:让我们学习那些地球上的知识并持续到天堂
③日本池田高中:自立、热情、彻底
④人大附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
⑤北京四中:勤奋、严谨、民主、开拓
⑥哈尔滨三中:敦品励学,严谨求是
⑦上海中学:读书、明理、做人、成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面对学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阐述角度。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述学习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哈佛大学,美国本土历史最长的高等学府,诞生于1636年,建校380余年,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
岳麓书院,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创办于976年,建校1 040余年,有100余位思想家、政治家进出其中,代表人物有南宋思想家朱熹、张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风云人物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更有蔡和森、毛泽东等。岳麓书院杰出人物的思想,至今影响着全中国乃至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国教育一定要复制西式的哈佛大学吗?为什么?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解读呢?请积极思考,思考不止于教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材料一 答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
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材料二 答案 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材料三 答案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要失败的!
材料四 答案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答案 学习没有止境,学习需要方法,学习要趁早,学习很重要。
2.答案 (1)僶俛:勤勉恭敬。儃僈:放纵懒散。
提示:这四个字都是“亻”旁,和人的行为有关,联系下文励志榜样南荣跦见到老子后,“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蛇进,而后敢问”的表现,可以推断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悇憛:充满贪欲的样子。
提示:“悇”和“憛”都是“忄”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表现。王公大人见到美若天仙的西施容易产生占为己有的心理,自然就一副“贪欲貌”。
3.答案 写给夫子的门生看的。夫子才学可与老子媲美,且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如果门生们有良好的资质,却宁可被愚蠢的思想迷惑,也不知道勤勉恭敬地向夫子学习,实在是坐失天赐良机。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急切和期盼之情。
4.答案 提示:这两篇文章各有特点。贾谊的《劝学》更具文学色彩,以西施“傅白黛黑”劝夫子门生修身以去愚昧,幽默风趣;南荣跦求学于老子的事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荀子的《劝学》以日常事物反复类比,增强了劝说的可接受度。答案不求统一,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可。
参考译文
(我)对你们这些门人学习者说:舜是怎样的人?我又是怎样的人呢?我们都能开启耳目,能够思考,能够站立、移动并行走,舜和我的天性是一致的。然而,唯独舜有贤达圣明的名声,彰显了君子的本质;而我却不能在邻里之间闻名,更没有丰富宽广的智慧。(我)怎么能和舜相比呢?舜勤勉恭敬而且胸有大志,而我却放任懒散不能自我醒悟。如西施一样的美女,蒙上了不洁的外形,那么,从她身旁经过的人,没有谁不去鄙视她而捂着鼻子表示轻蔑的。(西施)曾经试着在脸上抹白色的粉,将眉毛描黑,用榆荚装饰发际,并佩戴白芷杜若等香草,眼睛如同虻虱形状(可爱迷人),开口便微笑,体态很曼妙,从容而又让人赏心悦目。即使是王公大人,谁能不产生贪欲,心痒难耐,忍不住要低头看她一眼呢?现今凭你们的高资质,如果(宁愿)被愚蠢迷惑的思想蒙蔽(却不知道学习),我恐怕你们也会如同西施蒙受不洁的情况一样,只能让人捂着鼻子从你们身边走过了。
过去,南荣跦(追求)比较圣道到达了忘我的境地,为此,他跋山涉水,穿行在灌木荆棘聚集丛生的地方,远行长达千里,长途行走让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他却不敢长时间停歇。直到遇见了老子,(南荣跦)肃然起敬,就像见到父亲一样,如同大雁飞行一样避开自己的影子,如同夔龙一样地站立,如同蛇一样地前行,然后才敢向老子请教(学问)。受到一句高明的教诲,(他)就像饿了十天而得到了一头牛一样(兴奋)。所以他的精神如同天地一样伟大,他的行为成为后世的楷模。
如今,(你们的)老师才能超过老子,各位的才能超过了南荣跦,也没有(要走)千里道路、脚上磨出厚茧的忧虑。(却)能够亲身和大贤之人面对面坐在一起,从容地谈话,所有的请教都能得到答复,这是天降大任来让我宣扬(求学的)道德。我劝诫你们:“机会难得而且容易失去。”大家一定要自我勉励!上天赐予的机会不会再有第二次。
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答案 (示例)(1)主题口号:鸟欲飞翔先振翅,人求上进先学习。
(2)名言: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③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黄庭坚
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叫文不识的大户人家,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不读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在父亲的影响与引导下,她迷恋在书的世界里,中英文的书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有一次父亲问她:“三天不读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2. 答案 (示例)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我劝他要少而精
3.答案 提示: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本题旨在通过为自己学校写校训,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劝学”需要一定的艺术性,一旦与被劝者的秉性、理想和追求相背离,便只见说教而不见“人”了。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答案 (示例)荀子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韩愈强调要从师学习;面对外来的东西和知识,鲁迅强调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写作指导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会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进而规划人生。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万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请容许我们沉着思辨,廓清迷雾——将东西方文化包括教育,借一个大学平台来作个比较,不全盘西化,也不全面复古。题旨指向我们当下的教育以及国家发展的终极追求,进而引发我们对教育应该培育怎样的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