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综合训练(二)
训练主题:毛泽东其传其诗其文综合赏析
任务情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基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作家和诗人。现代人这样评价他:
柳亚子: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潇洒莫如毛泽东,千古绝唱第一人。
任先青: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领袖诗人》)
让我们走近毛泽东,走进其传其诗其文,领略领袖的文才与风采!
活动任务一 读毛泽东其传
阅读《毛泽东自传》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我读了《民力》以后,极为感动,并发现它里面充满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时我也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会纲。这时,长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异常,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有点糊里糊涂。我还没有放弃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我还不是很明了他们和新领袖的区别。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并由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其时“反对外资”建筑川汉铁路的运动开始,成立议会制度的要求也普遍地展开,但结果皇帝只是下诏组织“咨议会”。于是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了。他们以反对留辫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反满情绪。我和一个朋友毅然剪去发辫,但约好相继剪去的一般人却不履行他们的诺言。因此我和我的朋友就在暗中攻击他们并强力剪去他们的发辫,结果有十个人做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者”。这样,在短期内,我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普遍地剪发了。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关于蓄辫,我和一个法律学校的朋友发生争论,各人执持了相反的理论。这法科学生引用经书上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话来辩论。可是我和反对蓄辫的人们在反满的政治基础上造成了相反的理论,使他开口不得。
武汉起义之后,湖南宣布戒严。政局在急遽地变动。一天,有个革命党得了校长允许,到一个中学里面做煽动的演讲。当场有六七个学生起来声援他,痛斥满清,并号召大家起来建立民国。每一个人都专心一意地听着。
听过这个演讲四五天之后,我决心加入革命军,决定和几个朋友到汉口去,同时我们向同学募一些钱。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我就向驻扎城外的一个军队朋友那里去借。我被卫兵拦住,这个地方已经变得十分活跃了,士兵们第一次领到子弹,大批地在开到街中去。
当时,叛军正在沿着粤汉路进窥长沙,战事已经开始。在城外发生一次大战。同时城内也起了叛乱。城门被中国的劳工们攻了下来。我靠了其中一个劳工的帮助,重新回进城中。然后站在一块高地上观战,直等到最后看到衙门上飘起了写着“汉”字的白旗。我回到自己的学校,那里已在军队的看守下了。
第二天,一个都督政府成立,但新都督和副都督并未做得长,一般地主和商人不满意他们。不到几天后,我去访问一个朋友时,看见他们的尸首横陈街上。作为地主和军阀们的代表,谭延闿打倒了他们。
现在有许多学生参加军队了。学生军已经组成,不过我不喜欢学生军,认为他们的基础太复杂。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队来帮助完成革命。清帝尚未逊位,这正是奋斗的时候。
我的饷银是七元一月——不过,已经多于眼下我在红军的饷银了——其中我每月要用去两元吃饭。我还要买水,因为士兵都要从城外挑水进来,而我是学生,不屑做挑水的工作。
此外,多余的饷银都用在报纸上,我变成它们的热心读者了,在当时与革命有关的报纸就是《湘江日报》。其中讨论到社会主义,我从这上面初次知道这个名词。我也和其他学生士兵们讨论社会主义,其实是“社会改良主义”。我读了几本关于社会主义和它的原理的小册子,并热心地写信和同班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但只有一个人的回答表示同意。
革命的结局还没有决定,满清还没有完全放弃政权,国民党内部又发生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在湖南听说战事是不可避免的了。当时有许多军队都组织起来反对满清和袁世凯。湘军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当湘人准备起事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成立了协定,预计的战事停止,南北“统一”,而南京政府解散。我以为革命已经过去,决定继续求学。这时,我已经做过半年兵士了。(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民力》的影响,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发表政见,但他并没有区分开康有为、梁启超与新领袖之间的差异。
B.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到要求普遍地剪发,这一思想进步有力地证明政治观念能转变一个人的观点。
C.革命党人在学校做煽动演讲时,每个人都认真地听,并且痛斥满清政府,号召建立民国。
D.南北“统一”,南京政府解散后,毛泽东认为革命结束,决定继续求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皇帝下诏组织“咨议会”,激怒了学生,他们纷纷以反对留辫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反满情绪。
B.路途遥远,加之汉口潮湿,必须穿雨鞋,毛泽东和其朋友募捐钱财,准备赶赴汉口。
C.学生都已参加军队,但毛泽东认为学生的基础太复杂,所以不喜欢学生军,于是决定参加正规军。
D.作为学生,毛泽东不屑挑水的工作,这表明少年毛泽东志在高远,有安邦定国之志向。
3.毛泽东在动乱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任务二 赏毛泽东其诗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及其《观沧海》一诗。
B.“挥鞭”这一动词,形象地概括了魏武帝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C.“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暗示了当时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政治威胁的局势。
D.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本词的“时空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4.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从主题思想方面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请从修辞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词句,分析这两首词分别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7.这两首诗词在赞秋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首诗词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任务三 析毛泽东其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文中分别用“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说明我党过去和现在对革命的认识,对这几组词语,下列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肤浅”和“深刻”一组反义词是从认识的深度上说明了党对革命认识的变化。
B.“贫乏”和“丰富”一组反义词是从认识的广度上说明了党对革命认识的变化。
C.文中不仅用两组反义词说明认识前后的差别,并且在“肤浅”“贫乏”前加上“何等”二字说明严重的程度;“深刻”“丰富”后用“得多”二字说明认识的变化之大,十分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
D.“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主要是一种形容,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不重在说明实际情况。
2.“日益结合”中的“日益”二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主要是分析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为什么在开头却充分肯定我党二十年来的成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阐述向苏联学习有两种态度)
材料二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材料五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毛泽东文章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任务四 语言积累与表达
1.下列有关毛泽东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字润之,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他曾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思想。
B.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和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C.1925年,面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D.面对国共两党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一文;面对党内主观主义等学习风气,毛泽东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2.请以“毛泽东”为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诗词在浓墨重彩地纪实国内革命战争的同时,也诗意地表达了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和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写《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年五月,毛泽东在《五古·挽易昌陶》中以“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痛斥帝国主义列强觊觎我国领土。1943年4月1日,毛泽东写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用“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盛赞抗战名将戴安澜。《念奴娇·昆仑》中“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句,表达了共产党人追求天下大同、命运与共的宽阔胸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的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视野更加开阔,面向整个世界,成为抒发外交理想、表达外交立场、宣示外交政策的特殊文本。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生活、从实践出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称赞列宁的著作“生动活泼”,因为列宁“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 356页]。做人贵在真诚,作文也是如此。毛泽东主张文章“不要用过于夸大的修饰词”,分析情况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夸大”;讲话发言也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不要尽是讲好话。
(1)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残句》)
(4)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采桑子·重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7)东方欲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会昌》)
(8)我失骄杨君失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答李淑一》)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活动任务一 读毛泽东其传
1.答案 C
解析 “每个人都认真地听,并且痛斥满清政府,号召建立民国”错,原文说的是“当场有六七个学生起来声援他,痛斥满清,并号召大家起来建立民国”。
2.答案 A
解析 B项“路途遥远”错,无中生有。C项“学生都已参加军队”错,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现在有许多学生参加军队了”。D项“这表明少年毛泽东志在高远,有安邦定国之志向”于文无据,属于刻意拔高。
3.答案 ①在《民力》的影响下,毛泽东第一次发表了政见,却分不清改良与革命之间的区别。②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到要求普遍地剪发,毛泽东的思想有明显的进步。③在革命者的煽动下,毛泽东决定加入革命军,并意识到学生军的弱点。④在参军期间,阅读《湘江日报》,思想上更进一步。
活动任务二 赏毛泽东其诗
1.答案 C
解析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是这首词的主旨句”错,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答案 上阕“白浪滔天”由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答案 D
解析 D项“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4.答案 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作者的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了作者的孤傲清高之情。
5.答案 《忆秦娥》一词最后一句,词人将“苍山”比喻成“海”,将“残阳”比喻成“血”,词人运用比喻修辞,营造出一幅壮阔美丽的落日苍山图,衬托出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清平乐》一词最后一句,“长缨”语出《汉书·中军传》,借指革命武装,“苍龙”语出《后汉书·张纯传》,借指国民党反动派,在这句词中,词人运用典故,表达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愿望与决心。
6.答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词人藐视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不到长城非好汉”,表达了词人献身革命的精神和高度乐观的革命豪情。
7.答案 ①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秋景的赞美。②这两首诗词都通过对秋天特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
8.答案 《秋词》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同时又借仙鹤冲天的形象表达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采桑子》这首词通过对重阳节战地风光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作者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乐观主义情怀。
活动任务三 析毛泽东其文
1.答案 D
解析 “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不重在说明实际情况”错。
2.答案 不好。因为只有“日益”一词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发展的,而不是一下子就结合起来的。
3.答案 肯定成绩,一是为了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二是提出了下文议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谈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这样谈避免了片面性,有说服力。
4.答案 立意高远、善用比喻、语言通俗、大气磅礴、善于引用、论理透彻。
活动任务四 语言积累与表达
1.答案 D
解析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是面对中国与日本侵略者敌强我弱的形势而写的。
2.答案 (示例)毛泽东以诗词当武器,抒发革命情怀和外交立场
3.答案 (1)做人贵在真诚,写文章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2)运用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
4.答案 (1)浪遏飞舟 (2)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3)自信人生二百年 (4)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5)一年一度秋风劲 (6)赤橙黄绿青蓝紫 (7)莫道君行早 风景这边独好 (8)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9)风雨送春归 (10)为有牺牲多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