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语言素养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语言素养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4: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语言素养专练
1.把下列成语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分别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愚公移山 望梅止渴 不绝如缕 金戈铁马 一劳永逸 三顾茅庐 天方夜谭 声名狼藉 纸上谈兵 打开天窗说亮话 哗众取宠 明知故问 欲速不达 叶落归根
成语来源 成语
神话寓言
历史故事
古书成句
群众口语
外来文化
2.请指出下列加点的字有何词类活用现象。
(1)抱头鼠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死肉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餐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菅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蹿下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梅妻鹤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日理万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下列成语是何种特殊句式。
(1)时不我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自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莫予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绳之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道于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毛将焉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唯利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词典,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探究其文化内涵。
(1)卧薪尝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官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新月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勤克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三坟五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报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丧考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仲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造福桑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合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寅吃卯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退避三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半夜三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列新词的解释,看看它们反映了哪些变化,并将其填入表格相应处。
词语 来源 含义 反映了哪些变化
网恋 网络语言 通过网络聊天进行恋爱的方式。 (1)
微信 网络语言 一款聊天软件。 (2)
淘宝 网络用语 国内著名的网上购物平台。 (3)
葛优躺 网络语言 葛优在某电视剧中极其懒散的瘫坐姿势。 (4)
蓝瘦,香菇 网络语言 “难受,想哭”的谐音。 (5)
吃瓜群众 网络语言 “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 (6)
7.在下面横线上填出相应的词语,并结合该词的不同义项说说词义变化的联系。
(1)头(本义:脑袋。)
基本义:脑袋,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
借代引申义:①头发,发型。如:剃头、梳头、烫头、平头。
②量词。如:几头猪。
比喻引申义:①物体顶端或末梢。如:山头、桥头、笔头。
②事情的终点、起点。如:开头、尽头、一年到头。
③物体的残余部分。如:零头、 、烟头、 。
④方面。如:分头行动、他们是一头的。
⑤第一的、开初的。如:头号、头等、头排、 。
⑥领头的、为首的。如: 、 、头面、孩子头。
⑦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如:头两月、头一遍、头几辆。
义项之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本义:击,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
基本义:击,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如:打架、殴打。
借代引申义:①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如:碗打了、鸡飞蛋打。
②表示人的某些动作、行为。如:打手势、打井、 、打伞、 。
③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如: 、 。
④放射,发出。如:打雷。
⑤采取某种方式。如: 、 。
义项之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并与今义比较,说明词义变化的特点。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义:
今义:黄金。
词义变化特点: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词义变化类型: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词语变化特点:
(4)《荀子·劝学》
古义: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词义变化特点: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词义变化类型: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节选自汪曾祺《翠湖心影》,有删改)
如何理解“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地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得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了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节选自《秋有信》,有删改)
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成语来源 成语
神话寓言 愚公移山
历史故事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纸上谈兵
古书成句 不绝如缕/金戈铁马/一劳永逸/声名狼藉/哗众取宠/明知故问/欲速不达/叶落归根
群众口语 打开天窗说亮话
外来文化 天方夜谭
2.答案 (1)鼠,名词作状语,像老鼠一样。(2)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肉。(3)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4)风,名词作状语,在风中。(5)草菅,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野草。(6)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妻,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妻子。(8)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答案 (1)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2)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善为自谋”。(3)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人莫毒予”。(4)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法绳之”。(5)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盲问道”。(6)判断句。(7)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8)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泰山重”。(9)被动句。(10)宾语前置,表示的意思是“图利”,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
4.答案 (1)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2)出自商鞅《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3)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4)出自《尚书·大禹谟》,“克”是能够之意,“克勤克俭”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5.答案 (1)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喾、唐尧、虞舜之书,一般认为,三坟五典指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2)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3)考,父亲;妣,母亲。考妣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4)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5)桑树和梓树,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用以比喻家乡父老。(6)六合指天、地、东、西、南、
北,泛指天下。(7)司空指古官名,掌管工程一类的官。(8)寅、卯,属于十二地支,干支纪年法的地支次序。(9)舍,一舍三十里。(10)三更,古时一夜为五更,三更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
6.答案 (1)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2)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3)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4)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累积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葛优躺”式的“颓废”迎合了人们放空一切、降低焦虑、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5)“蓝瘦,香菇”的流行,迎合了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游戏化心理,即词语要有意思,又要视觉化。(6)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7.(1)③布头;笔头
⑤头天
⑥头领;头目
⑦答案 “头”字由“脑袋”之意引申出“头发、发型”之意,又因计算动物等的数量时可以通过计算脑袋的个数来实现,所以“头”又用来作了量词。“头”在人的顶端、末梢,所以其他事物的顶端、末稍也可以称为“头”。“头”也用来比喻第一、为首的、最前面的。事物往往有两头,所以“头”也就有了“方面”之意。因为“头”在整体身躯中是小的,所以那些物体的残余部分也被称为了“头”。
(2)②打毛衣;打水
③打工;打交道
⑤打比喻;打官腔
答案 “打”字本义为“击”,击打有时会打碎器具,因此“打”就有了“破碎”之意。“击打”是剧烈的,因此像闪电这种剧烈现象的出现也被称为了“打”。“击打”是人对物体发出的动作,所以,人的许多动作都被称为了“打”。人从事工作、进行活动需要动手,因此“打”也有了这方面的含义;同时,做事情是需要方式的,“打”也就有了“采取某种方式”之意。
8.(1)金属。词义缩小。
(2)爪子与牙齿。感彩变化。
(3)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词义缩小。
(4)鼓励。词义转移。
(5)秦汉时的散文。词义扩大。
9.答案 ①“不名一钱”是说遛翠湖无须有钱,不需要任何花费。②“无穷无尽”是说翠湖风光秀美,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让人赏玩不够。
10.答案 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承受不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