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由此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4~58文字内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圈划出相关答案。若有疑问,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解决。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什么是社会行为?
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例如,蚂蚁、蜜蜂等都是营群体生活的,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强调: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乌鸦、母鸡虽然营群体生活,但是没有分工合作,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
2.你知道动物界中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学生回答:如:蚂蚁、蜜蜂、白蚁、狒狒等
3.列表比较: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教师展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的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及功能表格,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4.观察并思考关于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
(1)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首领”的权力和义务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等级划分的依据为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
首领的义务和权利:
①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②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③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5.通过对白蚁、狒狒等群体动物生活的学习,请总结一下“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教师讲解:(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展示牧羊图片)
思考并讨论:
1.牧羊人只要管理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会跟着这只“头羊”走。这是否是一种社会行为?
教师讲解:是。
(展示动物结群的图片)
思考并讨论:
2.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教师讲解: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有与其他动物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如狼)。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如企鹅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你知道动物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吗?
(展示蜜蜂的八字舞、蚂蚁的信息交流、蜜蜂传粉、萤火虫发光等图片)
1.列表比较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2.说出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意。
教师总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什么是动物的通讯?
教师讲解: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
4.列举动物个体间的通讯方式。
学生回答: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性外激素,此物质具有挥发性和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
教师强调:“人言”≠“兽语”。
①人类的语言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属于学习行为,是人类特有的。
②动物的“语言”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做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进行通讯的。
制订计划:
①你可以给蚂蚁提供面包渣、白糖等作为食物。
②本实验中,蚂蚁是否要用同一蚁穴的?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
实施计划
(5)实验结论:蚂蚁是靠气味进行通讯的。
思考并讨论:
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教师讲解:
①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②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1.成群的麻雀飞向刚收割完的麦田,集体觅食,这是它们的社会行为吗?为什么?
2.将两只幼兔同另一窝的幼兔放在一起,并将放入的两只幼兔中的一只涂上“新妈妈”的尿液,另一只不涂。这只母兔会接受这两只幼兔成为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回答问题,组内成员或其他小组人员进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参考答案:
1.不是。麻雀之间无组织、无分工,彼此独立,故不属于社会行为。
2.会接受涂有母兔尿液的那只幼兔,赶走另一只幼兔。因为母兔是靠自己尿液的气味来识别自己的孩子的,涂有母兔尿液的幼兔,被母兔识别为自己的孩子,故被接受,另一只幼兔因为没有涂抹母兔的尿液,被母兔识别出不是自己的孩子,故被赶走。
【课堂小结】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回答:(1)社会行为的特征;(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课堂练习】略。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动物之间的通讯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3.探究:蚂蚁的通讯
六、教学反思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