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诗词曲鉴赏过关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诗词曲鉴赏过关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09: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诗词曲鉴赏过关练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古诗比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⑥。
[注释]①草木深:这里特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⑥簪zān:束发的首饰。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被尊称为“_______”,他与李白合称“________”。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陷落) B.花重锦官城(沉重)
C.晓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搔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请把下面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___________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对家乡春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品读古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什么时候。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写的,他与______、______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__”之称。
7.从诗中哪些事物景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借助注释,说说“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于谦借“______”表达______的志向;郑燮借“竹子”表达__________的志向。两首诗表达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
11.两位诗人都用到了“千……万……”,结合诗意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多读书
轩轩向同学们推荐了下面这首古诗。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13.你认为诗人读书有哪些乐趣?( )(多选)
A.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B.读书可使荡涤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C.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D.读书可使人的品德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14.材料二中的“活水源流随处满”是诗人于谦巧妙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5.“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的“净”,既指环境整洁也指人品高洁。
B.“成畦手自栽”借花木的整齐、美观,赞美湖阴先生的勤劳。
C.前两句描写庭院内景,赞美湖阴先生住所清幽、洁净的特点。
D.后两句运用比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富有情趣。
古诗鉴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7.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万里”是形容黄河之长,“五千仞”是形容华山之高,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泪尽”表示遗民百姓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C.“遗民”在诗中指的是被遗忘了的人。
D.“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又”字体现了多少悲愤、多少辛酸及遗民的苦盼。
18.用自己的话说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把诗句补充完整。
20.本诗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边塞诗人__________。
21.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并写写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首诗将环境描写和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按提示,回忆课文,填写诗句。
诗言志,词传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体会朋友渐行渐远时,李白的惆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中体会杜甫听闻收复失地后的“喜欲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中体会在金人统治下,南宋百姓的失望又尚未绝望;从“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中去体会牧童放牧归来悠闲;从“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中感受古代儿童的勤劳;也从“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中体会慈母怎样将自己的牵挂装进儿子的行囊……
古诗鉴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①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②,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常年悲倦游。
【注释】①艅(yú)艎(huánɡ):舟名。②远岫(xiù):远处的高山。
25.诗题《山居秋暝》中表示一天中某个时间的字是________。
26.两首诗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都写到了林、_____、_____、_____。
27.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明月照”和“________”两幅画面,一静一动,以动反衬出山间的幽静。《入若耶溪》中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骝马①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②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③,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①骝马:枣红马,骏马的一种。②沙场:战场。③震:响。
28.“骝马新跨白玉鞍”的大意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通过大意你认为“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
30.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场面,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和这首诗一样,很多古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1. 诗圣 李杜 2.C 3.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4.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5.D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夜喜雨》和《春望》都是杜甫的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诗意,C项“晓看红湿处”的意思是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晓”指天亮的时候。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故可译为:国家破碎,长安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人烟稀少。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运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现在多用这句诗来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诗句有很多,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A.正确,《春夜喜雨》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春望》是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B.正确,例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C.正确,《春望》这首诗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这首诗将家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内涵更广阔。
D.错误,《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破将亡深切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热爱,对社会和平安定的向往之情。
故选D。
6. 李贺 李白 李商隐 诗鬼 7.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9. 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7.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写出燕然山一带环境的酷寒荒,因此,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
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
10.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11.《石灰吟》一诗中的“千锤万凿”表现出志士仁人视死如归的壮志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竹石》中的“千磨万击”一词表了诗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
【解析】1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石灰作笔,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诗,诗人借竹子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
共同点都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即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1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此句写石灰岩的开采,要经过石工们“千锤万击”,以拟人化的笔法,写出其面临一切严酷考验时镇定自若的神态,表现出志士仁人视死如归的壮志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思: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描写出岩竹的品格,表现诗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
12.C 13.ABCD 14.A
【解析】1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C.“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浅”说法错误。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的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A.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说明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B.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说明读书可使荡涤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C.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说明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D.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说明读书可使人的品德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故选ABCD。
1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活水源流随处满”意思是: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
所以,“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故选A。
15.开门 16.D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是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富有情趣。
故选D。
17.C 18.金人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爱国爱民、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感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这句诗中的“三万里”表示长度,形容它的长;“五千仞”形容它的高,是虚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该说法表述正确。
B.诗人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故该说法表述正确。
C.“遗民泪尽胡尘里”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故该说法表述错误。
D.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体现了多少悲愤、多少辛酸及遗民的苦盼。故该说法表述正确。
故选C。
18.本题考查诗句的翻译与情感的赏析。
分析重点字词可知,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南望:远眺南方。
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
“遗民泪尽”体现出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又一年”则表达出人民对收复失地的热切盼望,表达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怀念,以及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19.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20. 唐 王昌龄 21.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孤寂和寒苦 22.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 2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4. 孤帆远影碧空尽 白日放歌须纵酒 遗民泪尽胡尘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童孙未解供耕织 意恐迟迟归
【解析】19.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从军行》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早期创作的作品。全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掌握。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人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2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诗中描写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困难、艰苦。
2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分析可知,破:攻破、战胜;还:回去。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此句描写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体现了将士的报国壮志愈加坚定,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23.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
回答此题要结合自己知识的积累,写出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即可。
示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24.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识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注意“影”“碧”的正确书写。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盛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对官军收复失地的极度喜悦之情、希望回到故乡的迫切感情。注意“纵”的正确书写。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情感。注意“遗”的正确书写。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诗人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刻画了一个悠闲俏皮的牧童形象,写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趣。注意“腔”的正确书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了一幅农家孩童在桑树地下学着大人栽种瓜果的画面。注意“解”“耕”的正确书写。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关怀以及对儿女无私的、伟大的爱。注意“恐”的正确书写。
25.暝 26. 水 舟 山 27. 清泉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解析】25.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山居秋暝》中的“暝”字的意思是傍晚,这个“暝”字点明诗作所描绘的画面景物的时间。
26.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阅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山居秋暝》描写的景物有: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岩石、竹林、莲叶、渔舟。《入若耶溪》描写的景物有:舟、水、山、蝉鸣、山林、小鸟,两首诗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都写到了林、舟、山、水。
27.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的意思是: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通过诗意可知,这两句描写了“明月照”和“清泉流”两幅图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中“明月”是静景,“清泉”是动景。《入若耶溪》一诗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中“蝉、鸟”是动景,“林、山”是静景。
28. 刚刚 装上 29.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30.看到了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的。体会到唐朝将士的豪迈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1. 不教胡马度阴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解析】28.本题考查古诗词义的理解。
《出塞》的作者是唐代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的大意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
新:刚刚
跨:装上
29.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诗句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从“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的解释中可以感受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
30.本题考查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从“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可以理解: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从这首诗中看到了看到了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场面,体会到唐朝将士的豪迈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1.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
书写时注意“度”“阴”“醉”“莫”“亦”“鬼”“今”的正确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