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过关练习(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过关练习(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08: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过关练习(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外阅读
矢志寻蒿人
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她“共和国勋章”。
②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疑似有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下。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创新研究,并更加关注老药新用的问题,不断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⑤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面对赞誉,她淡淡一笑:“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⑥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共和国勋章”这一崇高荣誉,她受之无愧!
1.“矢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发誓立志”。选文题目“矢志寻蒿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屠呦呦为了完成使命是怎样做的?用“ ”画出来。
3.阅读第②—⑤段,参照示例,简要概括事件内容。
文章写了屠呦呦_______;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______三件事。
4.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属于屠呦呦“没有丝毫迟疑凝,一口吞下”原因的一项是(  )
A.她天生抵抗力比一般人要强。
B.她面对试药的危险毫不畏惧。
C.她立志完成国家交给她的使命。
D.她要帮助人类解决疟疾的威胁。
5.下面是三位同学对第⑤段中内容作的批注,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屠呦呦“衣着朴素”的外貌描写,说明屠呦呦因为年纪大而不注重穿着打扮的特点。
B.“淡淡一笑”的神态描写和“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谦虚诚恳的品质。
C.“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这个比喻句用得非常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屠呦呦的品质特点。
6.文章对屠呦呦所获荣誉写得简单,对她为了治疗疟疾研制青蒿素的言行和事件写得详细。你认为这样安排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成长的记录
①周五上自习课时,我写了一篇习作——《我的球迷爸爸》。
②晚饭过后,我从书包里拿出习作草稿,递给爸爸说:“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学习写一个身边有特点的人,我写的是您,您看看我写得怎么样?”爸爸笑着接过我的习作草稿,仔细地看了起来。时间过得可真慢呀!我期待着习作能得到爸爸的夸奖。他终于抬起头温和地说道:“你的习作中有一些病句和错别字,还有的标点使用也不对,看来你写的时候就不够认真,写完后也没有检查,你再拿回去多读几遍,把有错的地方改过来。”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些失望,可也只好不情愿地回房间去修改习作了。
③周六一大早,我把修改后的习作再给他看。爸爸又看了很长时间,严肃地说:“你这次修改后的习作还有些标点的错误没有检查出来,比如这句话明明已经写完了,后面应该标句号而不是逗号。改习作这么粗心可不行!这样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就有几处小错我没注意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却这么说我。于是我一句话也没说,生气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④午饭过后,爸爸来到我的房间,语重心长地说道:“爸爸给你讲个故事。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他写了一篇作品,写完初稿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取出来认真看上好几遍,再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反复多次,他终于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我给你讲这个故事,是我认为写作应该是这样,做其他的事应该也是这样的。”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我冲爸爸笑了笑,然后把习作草稿拿出来,仔细地改了起来……
⑤周一,我把修改好的习作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她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回到座位上,我拿出周末修改的习作草稿,看着草稿上那密密麻麻修改的符号和小字,我知道这是我珍贵的成长记录。
7.文中“我”写了一篇习作,题目是《__________ 》。
8.在短文第②自然段中,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些失望的原因是:( )
A.爸爸没有仔细看我的习作。
B.爸爸没有对我的习作进行评价。
C.爸爸没有对我的习作给予肯定的评价,还让我继续修改。
D.爸爸对我的习作给予肯定的评价,但让我继续修改。
9.在第④自然段中,用“_____”画出爸爸给我讲的故事。
10.第⑤自然段中“看着草稿上那密密麻麻修改的符号和小字,我知道这是我珍贵的成长记录。”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草稿上修改的内容是我习作不断进步的记录。
B.草稿上修改的内容记录了爸爸给我讲的故事。
C.草稿上修改的内容是我习作进步的记录,更使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
D.草稿上修改的内容是老师夸奖我的记录。
11.文中的“我”心情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期待→失望→生气→高兴
B.期待→生气→失望→高兴
C.失望→生气→期待→高兴
D.生气→失望→期待→高兴
12.小明想复述这个故事,请你帮他把下面的文字提示排好顺序,把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①午饭过后,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又继续修改习作。
②周六早上,我把修改后的习作给爸爸看,习作中还有错误,他批评了我,我跑回了房间。
③周一,我把完成的习作交上去,老师表扬了我。
④自习课上,我写了一篇习作。
⑤晚饭过后,我把习作草稿给爸爸,他指出了一些错误,我只好去修改。
( ④ )→( )→( )→( )→( )
连续性文本阅读。
我的“傻瓜”妈妈
①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北市实小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写了篇题为《母亲》的作文,第二天在学校礼堂举行获奖作文朗读会,出于好奇,我去作了采访。
②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
③她首先以清脆悦耳的声音高声地念出作文题目,并作自我介绍——
④《我的妈妈是个“傻瓜”》(爆笑)五年级 一班 陈小华
⑤我的妈妈是真正的傻瓜,她经常做错事,妈妈经常同时洗衣服和烧饭,有好几次,妈妈做菜做到一半又去晒衣服,结果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她为了把火关掉,一紧张,就把还没有挂上竹竿的衣服全丢在地上。结果衣服弄脏了,锅子也被她弄翻了,两边都是一塌糊涂。
⑥这时我的傻瓜妈妈就会以滑稽的表情,红着脸向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的!"
⑦而爸爸就会笑着回答说:“你真蠢。”
⑧不过我认为说这话的爸爸也一样是傻瓜爸爸(大笑)。有一天早上,大家正在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突然慌慌张张地从房间里奔出来,他一边穿上衣,打领带,一边找公文包,找到以后说了声:“啊!糟啦,来不及了。”就奔出大门。
⑨“放心,他一会儿就会回来的。”妈妈倒是相当镇静。
⑩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没多久就走回来,而且很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你们看,我空忙了一场,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天呢!哈哈……”
这就是我说爸爸也是傻瓜的原因。
由这种爸爸和妈妈所生下的我,当然不可能是聪明的,弟弟也一样是傻瓜,我家里每一个人都是傻瓜(笑)。可是我……(全场突然安静下来)。
我非常喜欢我的傻瓜妈妈,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还要喜欢她(观众席中许多母亲不禁拿出手帕来擦眼泪)。
我长大后,也要变成像傻瓜妈妈一样的女人,和像我的傻瓜爸爸一样的男人结婚、生小孩,然后抚养像我一样的傻瓜姐姐和像弟弟一样的傻瓜弟弟,变成像我现在的家一样温暖又快乐的家庭,请傻瓜妈妈一定要保持健康,等到那时候(大家纷纷流泪)。
等到这个小女孩朗诵结束以后,我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位身穿学生服,外罩红毛衣、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学生。她在泪水、笑容和鼓掌声中步下讲台,表情带着惊讶,然后跑向因高兴而流泪的“傻瓜妈妈”身边。
1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女孩的作文题目非常特别,令人意想不到,因此“我”大吃一惊。( )
(2)《我的妈妈是个傻瓜》是北市实小五年级一班学生陈小华写的。( )
(3)陈小华的爸爸、妈妈都是真正的傻瓜。( )
(4)陈小华的这篇作文写的都是爸爸、妈妈做的错事,暴露了他们的缺点,很不应该。( )
14.文题“傻瓜”二字加引号的原因是( )
A.她的妈妈是真正的“傻瓜”。
B.说明她的妈妈平时做的“傻”事很多。
C.她的妈妈不是真正的“傻瓜”,所以,用引号表示为反语。
D.爸爸说妈妈“你真蠢”,说得正确,所以文题用“傻瓜”来概括。
15.文中妈妈、爸爸的“傻”主要表现在( )(多选)
A.妈妈做菜时又忙着去晒衣服,晒衣服时又忙着关火,结果两边都是一塌糊涂。
B.妈妈红着脸向爸爸道歉。
C.爸爸忘了是星期天,风风火火去上班。
D.当妈妈做错事时,爸爸说她“你真蠢。”
16.细读这句话:
“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的写法,写了“我”对孩子们朗诵的心理变化:先“想打瞌睡”,后来____________。
17.从小女孩对妈妈、爸爸“傻”的描述中,让我们看见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一个__________的爸爸。
18.文章中括号里的内容主要写的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女孩演讲的内容主要写了( )
A.演讲会现场情况;
B.“傻瓜”妈妈爸爸的两件事;
C.“我”对演讲稿的评价。
D.“我”对演讲者的描述。
古典文学名著阅读。
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节选)
①玄德(刘备)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曹操。曹操【注】笑着说:“你在家做大事啊!”吓得玄德面如土色。曹操拉着玄德的手,走到后园,说:“玄德学习园艺不容易啊!”玄德听了才放心,回答说:“没事消遣罢了。”曹操说:“刚才看见树枝上梅子青青,忽然想起去年去征讨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们都口渴;我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听了这句话,嘴里都生出唾沫,才不渴。现在看见这梅子,觉得不可不赏。又当酒正煮熟,所以邀请使君来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经设好杯盘:盘里放置着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②酒至半酣,忽然乌云滚滚,骤雨将至。曹操说:“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请说说看。”玄德说:“我见识浅薄,怎么认得出谁是英雄呢?”曹操说:“不要太谦虚啦。”玄德说:“备得到陛下的恩宠和庇护,得以在朝为官。天下的英雄,实在是没有见到过啊。”曹操说:“既然没有见到过,那也听过他的名声吧。”玄德说:“淮南的袁术,兵粮足备,能称为英雄?”曹操笑说:“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吾早晚都会抓住他的!”玄德说:“河北的袁绍,连续四代做到三公职位,家门中有很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能称为英雄?”曹操笑说:“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性命,看见小利却不顾性命,不是英雄。”
……
③玄德说:“除此之外,我实在是不知道了呀。”曹操说:“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玄德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玄德,然后又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曹操)两人而已!”玄德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手里拿的筷子和勺子都不禁掉在地上。
④这时正好大雨倾盆而下,雷声大作。玄德才从容地低头拿起筷子和勺子说:“因为打雷被吓到了,才会这样(指筷子和勺子掉在地上)。”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玄德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怎么能不怕呢?”将听到刚才的话才掉了筷子和勺子的缘故轻轻地掩饰了过去。曹操才不怀疑玄德。
【注释】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魏政权的奠基人。
20.联系语境或平时积累,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①用鞭虚指说( )
②已经设好杯盘( )
③得以在朝为官( )
④部下能事者极多( )
21.结合名著阅读经验,把本文的主人公填写在下图的“_____”上。
魏:__________ 《三国演义》 蜀:__________
其他:袁绍…… 吴:孙权
22.选择题: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告诉了我们成语“_____”的出处。( )
A.鞭长莫及 B.望梅止渴
23.曹操和刘备讨论的话题是__________,曹操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胸怀大志、__________、__________。
24.曹操笑说:“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吾早晚都会抓住他的!”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关注带点词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阅读链接】中的这段话应该放在选文《煮酒论英雄》的第自然段后面。读了这篇选文,你觉得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链接】 事后,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羽、张飞,关、张问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关、张曰:“兄真高见!”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习题。
春雨
①这几天心里浮燥,看什么都是灰的,做什么都是错的,说什么都是带气的。索性离开屋子,到外面透透气去。
②下了楼,方见地上湿漉漉的。并没有看见雨点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抬眼望天,灰蒙蒙的,并不见千条万条的雨丝。仰起脸,细细密密的雨如雾一样扑到脸上。
③细如丝,密如织。寻之无形,落地无声。却把花草树木滋润个透,草木像长了无数的小嘴,贪婪地吮吸着,拍着饱胀的肚,心满意足地生长再生长。
④公司公园里几株桃树的枝条,微雨中泛着淡淡的紫。枝上,小小的花蕾,仿佛用了力想要挣出粉红的脑袋来。
⑤公园里的几株柳树,如一幅水墨画,烟雨蒙蒙是灰色的底,黑色的树干,是泼墨挥就的,细细的枝条则是墨蘸了水,笔触轻轻拉下若有若无的几笔。纤纤枝,薄薄雾,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⑥再往里走,是一潭水。夏日时,满池荷花开得热闹,也偶有蜻蜓立上头,诗意盎然。
⑦但现在,满池残荷,有的只剩光秃秃的一茎,象老媪干枯的手臂;有的,茎上卷着半只花朵,打了褶,低着头藏起了半个脸,对着幽幽的池水自照自怜。
⑧李义山曾作“留得枯荷听雨声。”但这场春雨打在枯荷之上,却连雨声也听不到。这三月的春天,也改变不了一池萧索。
⑨低了头,猛见小径旁铺着地毯似的绿苔,在微雨中愈发的浓绿。仿佛趴在地上,就能听见它们在闹嚷着长高长高,笑嘻嘻地仰着头不放过哪怕是一滴雨的滋润。我着实不知青苔这种植物是不是四季常绿,但那一刻,我心里认定,它就是因为这场春雨才萌发了生机。
⑩再微小的生命,也渴望春天;再不起眼的角落,也有蓬勃的令人惊讶的顽强与坚持。我为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喝起彩来,竟渐觉人生开阔。或者,我内心,终是坚强的,向着光明的,有着希望的。
夜晚时分,雨大了。透过窗子,看路灯下的雨,纷纷扬扬,象千万颗珠子铺天盖地洒将下来,而雨声在夜的静寂里分外响亮,“哗哗”连成一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脱口吟到。猛觉得,这场春雨亦是我心中的及时雨,浮燥的心不知何时沉静下来,像饱饮了春雨的土地,滋生出无限的希望来。
26.作者在这场春雨中看到的花草树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第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答题。
(1)从这句话中,能感受到_____的氛围。
A.热闹 B.萧索
(2)这句话写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
A.浮躁 B.沉静
28.本文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给作者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在感恩中成长
①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我们才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②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③感恩是敬重。居里夫人作为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当她在会场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时,她从主席台上跑下来,跑到老师身边,深情地亲吻了老师的双颊,并推着老师走向主席台;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
④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似乎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只有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⑤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朋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
⑥学会感恩,因为 。
29.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
(1)形容费尽心血。 _________
(2)只为自己打算,为自己谋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 _________
30.文中主要写了我们要对谁感恩?为什么要对他们感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为文章补充一个恰当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你认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方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追正确的“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余老五
①余大房何以生意最好? 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余老五何以是状元? 他炕出来的鸡跟别家的摆在一起,来买的人一定买余老五炕出的鸡,他的鸡特别大。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上戥(děng)子称,分量差不多,但是看上去,他的小鸡要大一圈! 那就好看多了,当然有人买。怎么能大一圈呢? 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鸡蛋下了炕,几十个时辰。可以出炕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还是稳一点。想等,没那个胆量。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睛塌陷了,连颜色都变了,眼睛的光彩近乎疯狂。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木床、棉絮,一切都准备好了。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吧?”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道理是谁也知道的,可是别人得不到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才分,是学问,强求不来。
②余老五炕小鸭亦类此出色。
【注释】炕鸡:孵小鸡。
34.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5.余老五之所以被称为炕鸡这一行的状元是因为( )(多选)
A.余老五炕出来的鸡特别大,买的人多。
B.余老五人品好,同行都很佩服他。
C.余老五炕鸡从来没有误过事。
D.余老五博学多才,所以学问大。
36.通过人物的言行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请阅读文章,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徒弟的言行 余老五的言行 徒弟的心理变化
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 摇摇头 ①______
——“起了吧?” ②______ 心急如焚
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来 作然而起:“起!” ③______
37.本文的主人公是余老五,文中却用不少笔墨描写徒弟的言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老五在炕鸡的关键时刻“倒不走近火炕一步”,说明他很有信心。
B.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写出了余老五仗艺欺人。
C.本文写余老五“炕鸡”时虽然笔墨不多,但故事性强,突出了他手艺高超精准。
D.本文通过对余老五炕鸡时的神态和动作的刻画,表现了他工作时的专注、谨慎、沉稳。
39.智慧之人总有着常人不可及的地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文中指屠呦呦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 2.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 寻找古方,历经失败,发现了青蒿素 取得名誉后,她仍淡泊名利 4.A 5.A 6.我认为安排得很好。这样安排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突出屠呦呦的形象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
矢志:立下誓愿和志向。矢志寻蒿人: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的人。文中指屠呦呦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阅读第②自然段“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可知答案。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分析示例内容与结构,按照其结构概括内容。句式结构:行为+结果。第②自然段主要写了屠呦呦寻找古方,历经失败。发现了青蒿素。第④自然段主要写屠呦呦取得名誉后,她仍淡泊名利。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②段的“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和第③段的“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可以知道屠呦呦“没有丝毫迟疑凝,一口吞下”的原因。
故选A。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A.第⑤自然段运用了语言与神态描写,表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谦虚诚恳的品质。“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屠呦呦比作青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屠呦呦的品质特点。
从第⑤段的“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可以知道屠呦呦“衣着朴素”是因为她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
故选A。
6.本题考查详略安排。
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得出文章这样的描写正是突出了屠呦呦的人物形象,使得文章更加详略得当等。围绕这个方面来回答即可,注意语言完整,不要写错别字。
7.我的球迷爸爸 8.C 9.爸爸给你讲个故事。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他写了一篇作品,写完初稿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取出来认真看上好几遍,再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反复多次,他终于写出了优秀的作品。 10.C 11.A 12. ⑤ ② ① ③
【解析】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第①自然段“周五上自习课时,我写了一篇习作——《我的球迷爸爸》。”可知“我”写了一篇习作,题目是《我的球迷爸爸》。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文中第②自然段“‘你的习作中有一些病句和错别字,还有的标点使用也不对,看来你写的时候就不够认真,写完后也没有检查,你再拿回去多读几遍,把有错的地方改过来。’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些失望,可也只好不情愿地回房间去修改习作了。”可知爸爸没有对我的习作给予肯定的评价,还让我继续修改。
故选C。
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阅读第④自然段“午饭过后,爸爸来到我的房间,语重心长地说道:“爸爸给你讲个故事。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他写了一篇作品,写完初稿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取出来认真看上好几遍,再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反复多次,他终于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可知,这是爸爸给我讲的关于朱自清修改作品的故事。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阅读第⑤自然段“看着草稿上那密密麻麻修改的符号和小字,我知道这是我珍贵的成长记录。”这句话意思是草稿上修改的内容是我习作进步的记录,更使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第②自然段“我期待着习作能得到爸爸的夸奖。”“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些失望,可也只好不情愿地回房间去修改习作了。”第③自然段“于是我一句话也没说,生气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间。”第④自然段“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我冲爸爸笑了笑,然后把习作草稿拿出来,仔细地改了起来……”可知,文中的“我”心情依次是:期待→失望→生气→高兴。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本文按时间发展顺序行文的,找到描写时间的词语,按其排序即可。
通读文章可知,在周五上自习课时,“我”写了一篇习作。晚饭过后,“我”把习作草稿给爸爸,他指出了一些错误,“我”只好去修改。周六早上,“我”把修改后的习作给爸爸看,习作中还有错误,他批评了“我”,我跑回了房间。午饭过后,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又继续修改习作。周一,“我”把完成的习作交上去,老师表扬了“我”。
故叙述顺序为:④→⑤→②→①→③。
13. √ √ × × 14.C 15.AC 16. 对比
大吃一惊 17. 勤劳、忙碌 操劳、敬业 18.观众们的反应。感受到观众们都被陈小华对爸爸妈妈真挚的爱感动了。 19.B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文中第②段中“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可知,大家都是在直接夸自己的妈妈,使得“我”想打瞌睡。结合文中第②段中“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可知,女孩的作文题目非常特别,令人意想不到,因此“我”大吃一惊。故题干表述正确。
(2)结合文中第④段中“《我的妈妈是个“傻瓜”》(爆笑)五年级 一班 陈小华”可知题干表述正确。
(3)结合文中第⑤段中“我的妈妈是真正的傻瓜,她经常做错事,妈妈经常同时洗衣服和烧饭,有好几次,妈妈做菜做到一半又去晒衣服,结果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她为了把火关掉,一紧张,就把还没有挂上竹竿的衣服全丢在地上。结果衣服弄脏了,锅子也被她弄翻了,两边都是一塌糊涂”可知,“我”的妈妈会经常做错事,并不是因为她是真正的傻瓜,而是因为要做的事太多而忙得一塌糊涂。结合文段中对爸爸忘记是星期天而着急去上班可知,“我”的爸爸有时候也会因为天天上班而忘记了不要去上班的时间,他也不是真的傻,而是为人勤劳本分,以致于偶尔做一做“傻事”。故题干表述错误。
(4)结合文中第 段中“我长大后,也要变成像傻瓜妈妈一样的女人,和像我的傻瓜爸爸一样的男人结婚、生小孩,然后抚养像我一样的傻瓜姐姐和像弟弟一样的傻瓜弟弟,变成像我现在的家一样温暖又快乐的家庭”可知,陈小华的作文虽然写的是妈妈爸爸做的“错事”,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妈妈爸爸的操劳和自己对妈妈爸爸的爱。故题干表述错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掌握情况。
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特殊疑问表示否定。表示话语的引用。
阅读文章可知,因为“我”的妈妈会经常做错事,并不是因为她是真正的傻瓜,所以用引号表示反语。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在小女孩的作文中,“傻瓜”妈妈做了许多傻事,同时晒衣服和做饭,锅里的汤汁溢了出来,没挂上竹竿的衣服却丢到了地上,最后连锅子都弄翻了;“傻瓜”爸爸也做了傻事,忘记是星期天,依旧风风火火地去上班。所以AC选项正确。
结合文中第⑥⑦段中“这时我的傻瓜妈妈就会以滑稽的表情,红着脸向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的!’”“而爸爸就会笑着回答说:‘你真蠢。’”可知,“我”的妈妈做了“傻事”向爸爸道歉,爸爸笑着说她蠢。偶尔一方做错事,另一方笑着揶揄,并不是表现妈妈爸爸的“傻”,而是表现她们感情的融洽。所以BD选项错误。
故选AC。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②段中“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可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演讲中感受和评价,并吸引读者对将要出场的小女孩的演讲充满浓厚兴趣。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文章内容,“傻瓜”妈妈做了许多傻事,同时晒衣服和做饭,锅里的汤汁溢了出来,没挂上竹竿的衣服却丢到了地上,最后连锅子都弄翻了,虽然事情都没做好,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勤劳而忙碌的妈妈;“傻瓜”爸爸也做了傻事,忘记是星期天,依旧风风火火地去上班,我们看到了一个操劳而敬业的爸爸。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括号里的内容为“爆笑、大笑、笑、全场突然安静下来、观众席中许多母亲不禁拿出手帕来擦眼泪、大家纷纷流泪”,由此可知写的是观众们的反应,通过侧面描写观众们的反应,突出《我的妈妈是傻瓜》这篇作文写得很好,观众都在认真倾听作文十分动情感人,大家都被陈小华对爸爸妈妈真挚的爱感动了。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文章主要写了作者采访北市实小一至六年级的获奖作文朗读会,其中重点讲述了一篇《我的妈妈是傻瓜》的演讲,其演讲内容主要写“傻瓜”妈妈爸爸的两件事,以及演讲者的心愿。故选B。
20. 大概 摆放 能够、可以 能办事的人 21. 曹操 刘备 22.B 23. 谁是当世的英雄 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腹有良谋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24. 神态 语言 曹操的胸有成竹 25.刘备是一个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聪明机智、具有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的人。
【解析】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我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听了这句话,嘴里都生出唾沫,才不渴。”“虚指”的“虚”的意思是大概。
(2)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随至小亭,已经设好杯盘:盘里放置着青梅,一樽煮酒。”可知“设好杯盘”的意思是“摆放好杯盘”,设的意思“摆放”。
(3)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备得到陛下的恩宠和庇护,得以在朝为官。天下的英雄,实在是没有见到过啊。”可知“得以在朝为官”,“得以”的意思是“能够可以”。
(4)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能称为英雄?”可知“能事者”的意思是“能办成事的人”。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名著《三国演义》和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曹操用手指指玄德,然后又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曹操)两人而已!’”内容可知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句“将士们都口渴;我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听了这句话,嘴里都生出唾沫,才不渴”可知是成语“望梅止渴”。
故选B。
23.本题考查找关键词句。
从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曹操说:‘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请说说看。’”可知曹操和刘备讨论的话题是“谁是当世英雄”,从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曹操说:‘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可知曹操的观点,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2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读所给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笑”“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吾早晚都会抓住他的!”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抓住“早晚都会”可知曹操对抓住袁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抓住阅读链接中的关键词语“事后”,可知这段内容发生在曹操与刘备“论英雄”之后,放在第④自然段后面最合适,抓住关键词句“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文中刘备在听到曹操的话后,惊得把筷子和勺子弄掉了,当时恰逢打雷,他就解释说自己是因为害怕打雷才弄掉了筷子和勺子一来掩盖了自己内心的震惊,二来给曹操留下了自己胆小、害怕打雷的印象,打消了曹操对自己的怀疑,从中可以看出刘备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并且聪明机智,具有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26. 桃树 柳树 荷花 绿苔 27. B A
2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我认为春雨含蓄柔韧的魅力,我们虽然没有超人的力量,优越的背景,但我们要有润物细无声,不求回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2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信息的抓取能力。
根据阅读第④段中的“公司公园里几株桃树的枝条”,第⑤段中的“公园里的几株柳树”,第⑥段中的“满池荷花开得热闹”以及第⑨段中的“猛见小径旁铺着地毯似的绿苔”可知,作者在这场春雨中看到的花草树木有:桃树、柳树、荷花、绿苔。
27.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句子的理解。
(1)根据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中的“并没有看见雨点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抬眼望天,灰蒙蒙的,并不见千条万条的雨丝。仰起脸,细细密密的雨如雾一样扑到脸上。”可知,划线句子主要渲染了灰蒙蒙、压抑、沉闷的天气与萧索的气氛,故选B;
(2)根据“仰起脸,细细密密的雨如雾一样扑到脸上。”可知,作者烦躁的心情就像雨点就像细密的雾一样扑上脸,烘托出作者浮躁的心情。故选A。
28.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根据认真阅读短文中第 段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猛觉得,这场春雨亦是我心中的及时雨,浮燥的心不知何时沉静下来,像饱饮了春雨的土地,滋生出无限的希望来。”可知,作者认为春雨是及时雨,使“我”浮躁的心情不自觉的沉静下来,故作者对春雨的感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对春雨的感受与体会,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阐述,书写时需注意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书写无误即可。如:春雨如丝如烟,带着美好的希望降临人间,让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发芽。这场春日华尔兹,优雅动人,不仅赶走了阴霾,更是滋润万物,为广袤的大地注入勃勃生机。
29. 呕心沥血 自私自利 30.主要写了对父母、老师感恩,因为父母和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抚养我们长大。 31.例:感恩使生活更充实,使世界更美好。 32.例: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多体谅父母的辛苦。 33.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追中华民族英雄这种正确的“星”。
【解析】2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呕心沥血:形容苦思冥想,费尽心血。
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
30.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重点信息的抓取能力。
分析阅读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的“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可知,短文主要写了我们要对父母、老师感恩。因为父母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抚养我们;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31.本题考查的是语言概括以及组织能力。
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写出感悟,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分析阅读短文题目《在感恩中成长》可知,短文的主题是“感恩”,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来补充结尾。例如:学会感恩,因为感恩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丰富、美好。
32.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开放型题目,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作为学生的我们对父母感恩的方式,可以从学生的身份考虑自己能够力所能及的感恩方式,语句通顺、书写合理、字迹工整即可。例如: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在家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3.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组织及概括能力。
通读短文,结合题干可知,题干中主要赞扬的是无谓牺牲、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英雄,故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追正确的“星”应该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甘于奉献、无谓牺牲的中华民族英雄。
34.小型杆秤 35.AC 36. 担心 摇摇头,继续抽烟 迫不及待
37.以小徒弟焦急急切的心情变化衬托余老五在最后关键时刻的沉着有耐心,彰显余老五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说明了其炕鸡状元名副其实。 38.B 39.很多时候,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事情没做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最后限度的耐心等待,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心。从短文中可知,余老五能把小鸡放绒毛的“神圣的一刻”掌握得精确至极,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谨慎。
【解析】34.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的能力。
第①段,读句子“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上戥子称,分量差不多”可以猜测,“戥子”是称东西用的秤。因为所称的东西是刚破壳而出的小鸡,所以可以猜测这是一种小秤。
3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读句子“余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他的小鸡要大一圈!那就好看多了,当然有人买。”可知,余老五之所以被称为炕鸡这一行的状元是因为余老五炕出来的鸡特别大,买的人多。从“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可知,余老五之所以被称为炕鸡这一行的状元是因为余老五炕鸡从来没有失败过。文中没有讲到余老五人品好,同行都很佩服,也没有讲到他的学问大小。故选AC。
3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读句子“小徒弟不放心”可知,此时小徒弟是“担心”的;读句子“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可知,当小徒弟再问时,余老五“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读句子“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可知,此时徒弟们都很急切了。
37.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短文的主角是余老五,配角是徒弟。短文主要情节集中在“出炕”的关键时刻。由徒弟的言行可以体会到徒弟担心“出炕”过了火候而急于“出炕”,由余老五的言行可以感受到他的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在徒弟们的反衬中,余老五的人物形象就更突出了,这就是侧面描写的效果。运用侧面描写,用徒弟的担心和焦急反衬余老五的沉着和自信,突出了余老五“出炕”手艺的高超。
3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短文重点讲述了余老五“出炕”的过程,写出了余老五的沉着、自信,从而突出了他的手艺高超。由此分析, A、C、D 三项正确。 B项中,“仗艺欺人”的评价不正确,余老五一时的坏脾气和专断也是他在关键时刻避免别人干扰、插手的表现,这反映了他的手艺高超和绝对自信。
39.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
短文重点讲述了余老五“出炕”的过程,写出了余老五的沉着、自信,从而突出了他的手艺高超。反过来讲,手艺高超是余老五自信的前提。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抓住“信心、才分、学问”等关键词展开理解即可。如:
道理讲起来很简单,但要能够做到是相当不容易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本文中的余老五就是如此,“出坑”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只有余老五能够做到,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