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过关练习(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①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②………
③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④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⑤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选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白天小艇出动了,人们各自忙碌着,城市就热闹起来了,这是对威尼斯的_____(动态静态)描写。
(2)夜晚小艇停靠在码头,威尼斯变得静寂了,展现了威尼斯的_____(动态 静态)美。
3.选文结尾处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威尼斯的夜晚,这与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关系? 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你会乘坐小艇做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你一天生活的情景,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鉴赏。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③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面,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因为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最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两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们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丈夫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施工中,丈夫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丈夫,才捡回半条命丈夫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丈夫,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要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花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丈夫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她说,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一旁的丈夫气色也好,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5.第③段对女人进行了细致刻画,作者主要是从___________对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人物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6.读第⑦段中画“ ”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展开联想,写出女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⑩段画“ ”的句子中的“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不振作”的意思。你认为丈夫没有颓废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丈夫没有颓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好的文章题目可以概括内容,可以表达感情。……。请你给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要和露珠一样,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坐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殊——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但她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因她无法适应,关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9.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蜚声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发现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选了四个事例,其中,第②自然段的( )和( )是略写,第③自然段的( )和第④自然段的( )详写,这四个事例中,只有( )是反面的例子。(填字母)
A.仙人掌 B.蝴蝶 C.叶嘉莹 D.林黛玉
11.选出能表达短文观点的内容( )(多选题)
A.人,也要和露珠一样,学会适应。
B.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C.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D.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12.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说明短文的观点,选出下列不恰当的一项( )
A.鲁迅意识到,当时的环境下,医学并不能救中国,于是弃医从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B.弈秋的学生下棋时看见天上有天鹅,就想着要把它射下来。
C.骆驼为了适应沙漠,背长有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可以贮水,在沙漠里可以多日不吃不喝。
D.起初长颈鹿的脖子并不是很长,为了在热带草原上能吃到高处的叶子,它的脖子逐渐变长了。
认真阅读《学与问》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来,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3.从文中找出两个形容世界发展变化快的成语写下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14.认真阅读短文,思考填空。
(1)本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主要运用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第④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全文中还起到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15.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向几个“为什么”,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也写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本文的核心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学与问》,你一定联想到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合这两篇文章,写一些你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功名难夺报国心
①在近代科学史上,有三位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是:詹天佑、冯如、谭根。他们的一生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一生。
②1903年,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铁路要在尽是悬崖峭壁的地方通过时,外国人惊奇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但是詹天佑最终用成功的事实回击了他们的嘲讽。
③勤杂工出身的冯如,从小就胸怀大志。1910年27岁的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了国际比赛,战胜众多强手,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证书。
④与冯如同时代的谭根于21岁时就自己制造了水上飞机,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赢得了金牌。有一次他驾机飞越菲律宾的一座著名火山,被公认为“执全世界飞行家之牛耳的人”。
⑤他们三人不畏艰险。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们用自己不凡的业绩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⑥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
⑦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颁授仪式。这时,詹天佑肩负着修建川粤汉铁路的重任,便毅然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只是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才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⑧今天有些人所缺少的正是他们的这种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他们只看到国外的高薪和待遇,从未想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有人虽然拥有某种知识和专长,却把它视为获得个人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资本。在他们看来,与其在国内艰苦奋斗一辈子,还不如趁早到国外享受生活。
⑨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他们那种“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崇高品格,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18.小华在阅读过程中不理解自命不凡”和“先驱”两个词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把它们的意思写下来。
(1)自命不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驱: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引用外国人的话,让我们既能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__________,也能感受到修筑京张铁路的___________。
20.为了证明“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功名难夺报国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了无数像詹天佑、冯如、谭根一样的科学家,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科学家,简单说说他(她)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我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服务员进来整理卫生,忽然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服务员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服务员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服务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④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⑤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⑥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⑦我一筹莫展地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⑧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⑨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了一方洁净的桌面。
⑩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装蘑菇的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有删节)
23.选文以“白蘑菇”为线索,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草原买蘑菇、_________、________、家中吃蘑菇。
24.文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四字词语都含有“无计可施”的意思。“我”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无计可施,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无计可施。
2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选文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细致生动。请以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例,从写法的角度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第⑧段对青海大汉这一人物形象刻画颇为传神。主要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26.文章结尾提到“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仅仅是对白蘑菇的赞美吗?你还读出来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性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但是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我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跑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好大,眼睛成了一条缝。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帮你看看!”他把书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作者:莫言有删改)
27.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我”童年迷恋读书的经历。
为读《封神演义》,_________→为读_________,忘记割草喂羊→为读《破晓记》,_________→为读_________,钻到牛棚里。
28.短文中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描写,你从中体会到“我”_________。
30.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封神演义》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短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用处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2. 动态 静态 3.有直接的关系。艇动人动,艇静人静,只有小艇休息了,威尼斯才能静下来,才能入睡。
4.早晨,我乘坐小艇去上学。上学途中,与同学们互相打着招呼,并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放学后,我和同学们又一起乘坐小艇回家,一起讨论当天所学的知识。
【解析】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可知介绍了小艇的外形。结合第②段的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可知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结合第③-④段可知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由此可知,短文从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用处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小艇出动”和“人们忙碌”可以看出城市开始喧闹,这是动态描写。
从“夜晚”“停靠”可以看出威尼斯夜晚的静寂,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可知,这句话写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夜晚的寂静。此时,小艇休息了,古老的威尼斯才能休息,才能沉沉入睡,并且睡得那么香,与威尼斯的小艇有直接关系。
4.本题考核思维拓展。
结合文中威尼斯的描写,想象自己生活在威尼斯的一天里,会乘坐小艇做些什么?然后写出来,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即可。
如:我早上坐上小艇,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中午可以坐在小艇里美美地睡一觉;晚上坐上小艇去剧院看电影,散场后坐上小艇回家。
5. 外貌 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 6.示例:多么美丽的花啊!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虽然丈夫瘫痪了,但至少我还是健康的,我会努力把日子过的像花一样美! 7. 女人在生活上对丈夫体贴照顾,也在精神上给了他巨大支持 侧面描写,突出女人的智慧和勇气,烘托了女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8. 萝卜花 一朵萝卜花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女人精神品质的象征。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手法的使用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外貌描写: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分析阅读短文第③段中的“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可知,句子主要使用了外貌描写的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表现出人物干净利落、热爱生活的形象。
6.本题考查的是对主要句子的理解与辨析。
分析阅读第⑦段中的“年幼的孩子,瘫痪的丈夫,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花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可知,划线句子主要表达了女人在艰难的现实情况下,依旧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与向往。故女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写为:多美的花啊!原本不起眼的萝卜因为我的用心雕刻而变得美丽。如果我用心雕刻生活的话,生活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7.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内容以及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辨析。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分析阅读第⑩段中的“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丈夫接到店里管账。”可知,丈夫没有意志消沉和精神不振作的原因是:女人精心照顾自己的丈夫,为丈夫安排管账工作,使丈夫精神富足,并用自己热爱生活的精神去影响丈夫。
句子“一旁的丈夫气色也好,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从侧面描写了丈夫的精神及气色很好,主要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8.本题考查的是对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分析阅读短文内容可知,短文主要是以女人雕刻萝卜花为线索,表现出女人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以此影响身边人热爱生活。故标题可使用“萝卜花”。
9.本义指名扬中外,享誉全球。文中指叶嘉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有了创作源泉,长大后作为学者名扬中外。 10. A B C D D 11.ABCD 12.B
【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需要结合词语的本义+文中义。这个词语可以用拆字组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本义,再解释文中义“谁+为什么/怎么样(带入本义解释)”
蜚声中外:指名气很大,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从第③段的“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坐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殊——蜚声中外的学者。”可知“蜚声中外”指叶嘉莹自幼被良好的环境熏陶,成为了名气很大的学者。
1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事例的详略得当手法的使用。
详写是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是概括式的叙述。文中仙人掌和蝴蝶的例子都在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是略写,故①和②选A和B;文中叶嘉莹和林黛玉的例子分别在③④自然段,完整而具体地叙述,是详写。故③选C,④选D。本题还考查到议论文正反面例子结合。正面事例是指通过举例来说明论点的正确性,反面则是找个跟论点相反的例子,进而从反面印证论点的正确。林黛玉的例子就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故⑤选D。
11.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观点的判断和理解。
A.从第①自然段的“人,也要和露珠一样,学会适应。”告诉我们人也是一样,要学会适应环境;
B.从第②自然段“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告诉我们学会适应环境的好处,所以要学会适应环境;
C.从第④自然段“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告诉我们适应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后面说到这一过程中要勇敢面对每一种环境;
D.从第④段的“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可知短文观点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
故选ABCD。
12.本题考查的是知识拓展的能力。
从第④段的“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可知短文观点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
A.鲁迅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改变自己的事例;
C.骆驼为了适应沙漠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
D.长颈鹿为了适应热带草原的环境,脖子进化的例子;
A.B.C三个选项都和观点有关,B选项和观点无关。
故选B。
13.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14.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好“问” 北宋科学家沈括善学好问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承上启下 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问妈妈、问题放在心上、观察思考 山上山下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远是因为深山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15.①“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②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6.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里,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究古书时,他发现许多医学家的说法不一致,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渔夫等人请教,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17.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多学、多问、多思考,才会获得成功。
【解析】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发生众多变化;形容变化极多极快。
文中形容世界发展变化快的成语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两个词语在第③段的第二句。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①段讲了学与问的关系;第②段讲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喜欢问。第③段讲了我们要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多向他人请教。第④段讲了北宋科学家沈括善学好问。第⑤段讲了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能帮助我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本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主要运用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好“问”,二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善学好问。课文第④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它在全文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第④段的“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可以知道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从“他去问妈妈”“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可以知道沈括解决的办法有问妈妈、问题放在心上、观察思考;从“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沈括明白的道理是:山上山下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远是因为深山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①段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和第③段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可以知道我们遇事多向几个“为什么”的原因是:①“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②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本文的核心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题目要求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文章的核心观点,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写出具体事例即可。示例:在比萨大学学医的伽利略,听了数学家玛窦·利奇的讲课后,向利奇提出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利奇认为伽利略是一个天才,鼓励伽利略自学感兴趣的学科。伽利略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被后人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目要求结合本文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写出自己的获得的启示,根据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写下自己获得的启示即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示例: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勤于思考,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18. 指外国人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在文章指的是在我国科学史上开拓者 19. 轻蔑和嘲讽 艰难 20.①詹天佑勇挑重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并谢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博士学位颁授邀请。②冯如设计制造飞机并在国际比赛中荣获优等证书,却拒绝外国人的重金聘请,并将公司迁回广州。③谭根制造的水上飞机赢得金牌,并驾机飞越火山,毅然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 21.这句话的含义是面对名利的诱惑无动于衷,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我从中感受到詹天佑、冯如、谭根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勤学爱国的人。 22.钱学森先生放弃在美国享受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为我国运载火篮、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解析】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形容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结合第⑤自然段“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可知,“自命不凡”在文指外国人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2)先驱:指引导的人。结合第⑨自然段中“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可知,“先驱”在文中指的是在我国科学史上开拓者。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外国人惊奇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中的“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可知,“修筑京张铁路”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对于中国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来说也是特别的艰难。从而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技术人员的轻蔑和嘲讽。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颁授仪式。这时,詹天佑肩负着修建川粤汉铁路的重任,便毅然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可概括为:詹天佑勇挑重担,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并谢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博士学位颁授邀请。结合第⑦自然段中“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可概括为:冯如设计制造飞机并在国际比赛中荣获优等证书,却拒绝外国人的重金聘请,并将公司迁回广州。结合第四自然段“与冯如同时代的谭根于21岁时就自己制造了水上飞机,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赢得了金牌。”和第八自然段“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可以概括为:谭根制造的水上飞机赢得金牌,并驾机飞越火山,毅然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中的“功名难夺报国心”的正解是:像詹天佑、冯如、谭根三人,面对名利的诱惑,他们无动于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祖国。
再谈自己从中的感受,答案不唯一,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如:我们一定要向他们三位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爱祖国的人。
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简单说说他(她)的事迹,语言通顺合理即可。
如:邓稼先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3. 宾馆晾蘑菇 火车护蘑菇 24.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25. 这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白蘑菇趴着的可爱模样,表达出“我”能为妈妈带她喜爱的白蘑菇的喜悦,也体现了“我”对妈妈的爱。 这闷热的车厢环境描写,说明白蘑菇受热容易变质,突出了“我”的束手无措,同时为下文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来放白蘑菇做铺垫。 语言 动作 善良、豪爽、乐于助人 26.不是,这句话不仅是说汤本身味道好,也凝聚了女儿对母亲的关爱孝心,和对一路上陌生人心灵之美的赞美。
【解析】2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寻找答题区域,理清事件,梳理层次结构。
文章第②段写了草原买蘑菇
从第③段的句子“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上火车的日子到了,服务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可知主要写了“宾馆小姐教我保存蘑菇”。
接下来写的是火车上“遇到青海大汉,他教我晾蘑菇”并且写了“车厢里过热,蘑菇生出白膜,引出车友们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帮我一起保护蘑菇”这一情节。据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对词句及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短文第⑦⑧自然段,其中“一筹莫展”和“束手无策”两个四字词语都含有“无计可施”的意思。
从⑥段的句子“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可知第“我”第一次是因为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无计可施;
从第⑦段的句子“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可知第二次是因为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无计可施。
25.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描写方法及分析句子的作用。
(1)“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这句话把“白蘑菇”比作“小胖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白蘑菇趴着的可爱模样;从“趴在地上”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出“我”对蘑菇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我”对妈妈的爱。
(2)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作答此题时可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从“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可知,白蘑菇受热容易变质,车厢闷热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我”束手无措,同时为下文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来放白蘑菇做铺垫。
(3)第⑧段从“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对周围的人说”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些描写塑造了青海大汉助人时的利索、豪爽和热心的品质。
2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结尾的解读。
文章最后以妈妈的话结尾,这句话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解读。从“妈妈爱吃蘑菇。”和“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可知,短文结尾非常妙!联系第①自然段看,妙在与开头相照应。短文结尾“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不但是母亲称赞蘑菇汤味道好,“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是在夸赞白蘑菇的味道鲜美,同时也赞叹女儿的孝心,赞美陌生人的心灵之美。
27. 我拉了一上午的磨 《青春之歌》 头碰到马蜂窝被蛰 《三家巷》 28.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29. 动作 对读书的热爱 30.①《封神演义》插图精美;②是我用汗水换来的短暂阅读;③有精彩的故事和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
【解析】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由第②段的句子“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可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空由文章第③段的句子“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我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可得出答案。
第三空由第⑤段的句子“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可概括得出答案。
第四空由第⑥段的句子“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可概括得出答案。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问的是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可定位到第①段,根据的句子“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可知答案。
2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溜到他的身后”“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靠了前”是对“我”动作的描写,是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热爱和迷恋。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问的是为什么《封神演义》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从第②段的句子“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和“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可知概括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