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08: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古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③。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⑥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东安:县名。 ②邑令:县令。 ③旦而过之: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④物色:察看。⑤逮:等到。⑥踉跄:跌跌撞撞。
1.对“漫悬于壁”的“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漫画 B.浪漫 C.遍,到处都是 D.随意,漫不经心地
2.这篇文章是要表现东安人士画鼠的技艺超群,作者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通过描写猫的急于追鼠、体现鼠画得逼真,用一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侧面描写 栩栩如生 B.外形描写 画龙点睛
C.侧面描写 笔走龙蛇 D.外形描写 栩栩如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竞走:_________________ 信然: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树在/道边/而多/子
B.树在/道边而多子
C.树在道边/而多子
D.树/在/道/边/而/多子
5.“唯戎不动”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6.在文中横线上补全空缺的内容。
7.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子禽问:“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pǐ,疲劳的意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9.解释加点字意思。
多言有益乎?( )
日夜恒鸣。( )
10.句子“唯其言之时也”翻译最恰当的是( )
A.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B.只要他说的话是合适的就可以。
C.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才能说话。
11.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⑥。”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⑦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释:①祠(cí):祭祀。②舍(shè)人:指投靠在贵族家里的门客。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皿,类似壶。④相谓:相互商量。⑤且:将要。⑥为之足:给它画上脚。⑦安能:怎么能。
12.用现代汉语翻译“请画地为蛇”一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
B.请大家为蛇画出一块地方。
C.请大家画出一块地方当作蛇。
D.请大家画蛇作为赌注。
13.“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时要避免( )
A.手忙脚乱 B.粗心大意 C.操之过急 D.自作聪明
课内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4.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处(chǔ chù)士 好(hǎo hào)书画
所宝以百数(shù shǔ) 一日曝(pù bào)书画
15.本文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戴嵩是_____代的画家。
16.理解下面词句的意思。
拊掌:___________ 股:___________
然之:___________ 谬:___________
耕当问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处士笑而然之”时,可能会对牧童说什么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则文言小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阅读理解。
郑板桥读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1)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2)易(3)之。然(4)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5),自竖立(6),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7),由浅入深,由卑(8)及高,由迩(9)及(10)远,以(11)赴古人之奥区(12),以自畅(13)其性情才(14)力(15)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⒃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⒄当食忘匕箸(18),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1)殊:特别。 (2)咸:都、全。(3) 易:轻视(4)然:然而、但是 (5)愤激:发愤(6)竖立:确立观点(7)屈曲委蛇(wēi yí):曲曲折折地深入研究(8)卑:低 (9)迩:近(10)及:到 (11)以:连词,相当于“而”(12)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这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13)畅:畅通,昌盛(14)才:才能(15)力:力气⒃善:善于(17)或:有时(18)匕箸:勺子和筷子
22.读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是( )
A.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B.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C.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D.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23.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是否赞同郑板桥的读书方法?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下面这段话,能让你想起关于读书的哪句名言?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孔子曰:“益者①三友,损者②三友。友直,友谅③,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④,友善柔⑤,友便佞⑥,损矣。”
【注释】:①益者:有益的朋友。②损者:有害的朋友。③谅:诚信。④便辟(pián):阿谀奉承 ⑤善柔: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⑥便佞(pián nìng):惯用花言巧语。
26.下列不属于孔子说的益者三友的是( )
A.朋友为人处事非常诚信
B.朋友对待每个人都很温柔,说话总是和颜悦色
C.朋友直接指出你做得不对的地方,给予你修正言行的建议。
D.朋友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27.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这篇小古文,对你选择朋友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29.解释加点字词语含义。
①宁读如故:______________ ②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______
30.翻译句子。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管宁割席》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割开席子分别坐,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出管宁是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分析】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作画,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又屡屡落下。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又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漫悬于壁”意思是: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漫”解释为:随意,漫不经心地。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的意思“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又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分析可知,文章通过猫看到画时急于追鼠,侧面体现鼠画得逼真,可以用成语“栩栩如生”来形容。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3. 争相地跑过去。 确实如此。 4.C 5.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3.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取之,信然”意思是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信然:确实如此。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可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本句的意思是: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正确断句:树在道边/而多子。故选C。
5.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文章主要讲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故“唯戎不动”的原因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心到 眼到 口到 7.是“心到”。原因可用原文中“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8.读书的时候,如果用心了,眼睛和嘴巴都会到位。
【分析】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背诵和的掌握。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
从文中“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以知道,“心到”最为重要。因为“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据此围绕专心、用心等展开。
8.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9. 好处 常常 10.C 11.做某件事要在最好的时机去做,反之则事倍功半。
【分析】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多言有益乎:多说话有好处吗?益:好处。
日夜恒鸣:白天黑夜叫个不停。恒:常常,持久。
10.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特点,灵活调整,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重点的字词,或特殊文言句式。
唯:只有;时:时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唯其言之时也: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提炼观点。墨子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回答“多言有益乎?”这一问题。他指出,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但带来的是人们的厌烦;雄鸡按时打鸣,催人早起。据此得出结论: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由此提炼点: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12.A 13.D
【分析】释义如下: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请画地为蛇:请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
手忙脚乱:指慌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粗心大意:意思是指做事马虎,不细心。
操之过急: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因为画蛇添足是指这个人自作聪明、多此一举,所以选D。
14.chǔ√ hào√ shǔ√ pù√ 15. 苏轼 唐 16. 拍手 大腿 认为他说得对 错误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 17.你说的是正确的。 18.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4.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选择正确拼音的能力。
读音要正确标准,要注意一字多音的现象。
处士:chǔ shì,指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
好书画:hào shū huà,意思是喜爱书画。
“所宝以百数”中数的读音为shǔ,意思是清点数目,计算。
曝书画:pù shū huà,意思是将书画暴露在阳光下晒。
1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本文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弟戴峄,擅画水牛。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1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拊掌大笑:拍手大笑。拊掌:拍手。
尾搐入两股间: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
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谬矣:错了。谬:错误。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耕当问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
17.本题考查想象写话的能力。
“处士笑而然之”就是杜处士点点头,认为小牧童说得对。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杜处士本来就很有学问,可他还谦虚的接受牧童的观点。本题将杜处士认可和赞同牧童的话语写出来即可。
18.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
文章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斗牛图》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19. dàn 吃 zhé 往往,总是 20.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1. 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
【分析】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19.本题主要考查给文言文重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就喝粥坚持苦读。“啖”读音为:dàn。字义:吃。
②辄以水沃面: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辄”读音为:zhé。字义:往往,总是。
20.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力后人发愤读书。
本文记叙了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而最后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
22.D 23.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24.我赞成。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分析】译文: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扬州兴化人。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2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意思: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断句为: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2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意思: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2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说出理由。示例:我赞同郑板桥的读书方法。因为用心专注、勤苦不懈、终将学有所成。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言名句的
26.B 27.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28.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分析】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结合注释,孔子告诉我们正直、宽容、见多识广的朋友是益友。B项“对待每个人都很温柔,说话总是和颜悦色”不符合益者三友。
27.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筛选能力。
从“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知,损者三友指:阿谀奉承、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惯用花言巧语的朋友。
2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理解。
如:结合文言文,我们可以知道交朋友一定要交那些诚实守信、正直且见多识广的人。
29. 原来 你 30.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 31. 割席断交 爱憎分明 不慕荣华 淡泊名利
【分析】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坐着有围棚的车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9.本题主要考查解释文言文字词。
①宁读如故: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
②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你。
30.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
3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管宁割席》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割席断交”,意思是割开席子分别坐,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
从“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等语句可以看出管宁爱憎分明、不慕荣华、淡泊名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