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视频、图片体会作者描绘的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3.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写作背景资料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对水乡奇幻倒影的描写。品味散文诗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兴趣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其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境。这个梦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吗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
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赏析这篇文章吧。
二、课程新授——悟梦境
1.体会梦境之特点
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先生在文中已经介绍了,同学们找到了吗?
展示文段: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文章第四段介绍了梦境的美——像云锦、像奔星。梦境的美我们只能够想象,但今天我们却能亲眼目睹难得一见的云锦和奔星,来体会鲁迅笔下梦境的美。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奔星:指流星。万颗流星从夜空中划过,那多美啊!如此美妙的画面,是的的确确出现在了鲁迅先生的梦境里了。
鲁迅先生在梦里看见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5、6、7自然段。
2.赏析梦境之美感
(1)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好的人和事物。
同学们在文段中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美好的人和事物。
展示美好的人和事物: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澄碧的小河中的倒影时聚时散,闪烁的日光,水里的萍藻游鱼。
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2)第六自然段:概括写作者看到的美好故事都如此。
展示文段: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同学们,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预设:动静结合,水中不断摇动的事物的影子,和岸边的花草、山峰构成一片美好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最后一句写“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什么呢?
预设: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3)第七自然段:具体写那些美好事物在水中如何交织的。
在这个自然段中都出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呢?请同学们用笔进行勾画。
文段展示: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
提问:那鲁迅先生是如何体现这些事物幽雅、有趣的呢?
文段展示:
A.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B.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C.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段中的动词。
浮动、碎散、拉长、退缩,这四个动词重复出现,你们感受到什么了?
预设:美好的事物在水中是不停运动的。
同学们都看过水中的倒影吗?(展示水中倒影图片)
水中倒影就是在不停的运动,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就像古人所说“如镜如图”,这正是“好的故事”美的体现。
这一段的描写中有一句运用了我们曾学过的顶针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找到了吗?
文段展示: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本句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
3.感悟作者之情感
文段展示: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到来的期望。
三、作业布置——拓视野
鲁迅的梦境是那样的“美丽,幽雅,有趣”,你的梦境又是怎样的呢?你是否幻想过这样美丽、有趣的事物呢?今天的作业就是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
四、课堂小结——促升华
好的故事编织了好的梦,好的梦成就了好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用笔书写未来,用笔记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