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答案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17 15: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
(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
(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
(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
(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 (1)(5) B. (1)(3)(5) C. (1)(4)(5) D. (1)(2)(3)(4)(5)
2.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史,下列发明或技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活字印刷 B. 酒精酿造
C. 水车灌溉 D. 绢布刺绣
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种常见消毒剂进入了家庭。下列对 84 消毒液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 有强氧化性
B. 无色或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C. 见光易分解
D. 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
4.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贮运过氧化氢的试剂箱上最适合粘贴的一张标签是( ) A. 剧毒品 B. 自燃物品
C. 氧化剂 D. 腐蚀品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 B. 熄灭酒精灯
C. 夹持试管 D. 取液时挤入空气
6.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
A. 锥形瓶 B. 量筒 C. 试管 D. 烧杯
7.下列有关药品取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张雪美同学将取出后未用完的红磷放回原瓶
B. 吴棚同学品尝了实验室中贴有“蔗糖”标签的药品,表示味道很甜
C. 孙枭鹏同学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D. 因某固体药品的用量未指明,汪榆智同学取了盖满试管底部的该药品
8.下列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分的是( )
A. 酒精和食醋 B. 铜片和铝片
C. 水和澄清石灰水 D. 蔗糖和食盐
9.小江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相应药品来检验。就“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或猜想 B. 进行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10.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实验室的集气瓶直接拿进教室,盖上玻璃片,就可收集到教室的空气
B. 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C. 实验2中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
D. 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11.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 较多量液体的反应——烧杯
D. 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 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 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1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A. 8mL B. 大于8mL
C. 小于8mL D. 无法判断
14.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易燃、易爆药品不能与强氧化性的物质混存,必须分开放置
B. 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也不要尝药品的味道
C. 如果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D. 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
15.为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的CO2含量,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 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 呼气时,瓶2长导管内液面上升
D. 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推断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的CO2含量
16.下列有关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及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竖直放置的试管底部,后果是________;
(2)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________;
(3)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________;
(4)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________;
(5)倾倒试剂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
18.某同学对金属钠做了如下实验: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下一块,切口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光泽瞬间消失变暗,这是因为钠迅速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该钠块漂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四处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请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性质:
Ⅰ.物理性质:①硬度________;②密度________;③颜色________。
Ⅱ.化学性质:①在常温下能与________反应;②在常温下能与________反应。
19.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以上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________ (填序号) ;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填序号)。
(2)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__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均可)。
(3)红城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如果该同学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他所取出的水比48.6mL________(填“多”或“少”)。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 (填序号)。
20.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为少年儿童所做的化学讲座中用蜡烛和玻璃导管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子母火焰”实验,如图。
①他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蜡烛火焰(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后,把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另一端的尖嘴处,发现尖嘴处也出现了火焰(子火焰)。
②他用湿冷的毛巾包住导管,发现子火焰熄灭。
③拿下导管去掉毛巾,发现导管内壁附有冷凝的固体。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导管内冷凝的固体的主要成分应该是________。
(2)子火焰中的可燃物是________,蜡烛能产生子母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石蜡的性质决定的,其中,化学性质是________,物理性质是________;
(3)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做该实验时,导气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二是导气管必须插入到母火焰的焰心处,若是插到外焰中也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如图)。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________,酒精是________,液化气是________(填写“固体”“液体”或“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火焰 ②燃烧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 ③发光、放热 ④产生浓烟 ⑤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的确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的,________部分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将水壶放在________部分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________。
(5)小明发现家用液化气燃烧有时在锅底会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你认为黑色小颗粒可能是什么?________。
22.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如何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A、B中盛装的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A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________,B瓶内试剂的作用________。
(2)实验结论 。
(3)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些复杂,如果已有收集好的呼出气体与空气各1瓶,你的简单验证方法是________。
②用吹气球的方式获得一个充满气球的呼出气体和用排水集气的方式获得一瓶呼出气体,哪种方式获得的气体更加真实 ________,(填“吹气球的方式”或“排水集气的方式”) 理由是________。
23.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 )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推测硫沸点________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 “<”或“=”)。由此可知,气态物质燃烧一般有火焰,但木材燃烧也出现了火焰,原因是________。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节日庆典燃放礼花、燃烧石油、硬塑的生成、冰激凌及补钙产品中的添加剂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2.【答案】 B
【解析】A. 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水车灌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绢布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 B
【解析】A.强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无色或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属于物理性质,故B符合题意;
C. 见光易分解属于于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强氧化性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性质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4.【答案】 C
【解析】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应该粘贴标签为氧化剂。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图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5.【答案】 B
【解析】A、连接橡皮塞和试管时,应该一手拿橡皮塞,一手持试管,将橡皮塞旋转塞入试管口处,不可将橡皮塞按入直立在桌面上的试管中,容易弄破试管底,选项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选项符合题意;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加在试管的中上部,不能从试管口处向下套,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药品时,应该先将胶头捏瘪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橡皮塞塞入试管要旋转塞入分析;
B、根据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分析;
C、根据试管夹套入试管从下往上套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该先将胶头捏瘪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分析。
6.【答案】 B
【解析】A.锥形瓶可以作为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故B符合题意
C.试管可以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可以作为大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7.【答案】 D
【解析】A、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内,做法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中三不原则:不品尝药品、不直接闻、不用手接触药品,做法不符合题意。
C、闻气体气味时要用手扇着闻,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容易使人中毒,不安全,做法不符合题意。
D、当未指明用量时,固体应盖满容器底部即可,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是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如果没有说明实验中药品的用量,一般按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从试剂瓶中取出后未用完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在指定容器内。
8.【答案】 C
【解析】A、酒精具有酒香味,食醋具有醋酸味,可根据气味不同进行区分,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铜片是紫红色的,铝片是银白色的,可根据颜色不同进行区分,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水和澄清石灰水都是无色无味的,通过物理性质无法区分,可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区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无明显现象,必须利用化学性质才能区分,符合题意;
D、蔗糖具有甜味、食盐具有咸味,可通过味道不同进行区分(实验室药品不能品尝),味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性质是指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分析
9.【答案】 A
【解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属于假设或猜想,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10.【答案】 D
【解析】A. 收集教室中空气的做法的是,在进教室之前应该先将集气瓶中装满水,进入教室后将水倒掉,过一会再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就可以收集到教室中的空气了。故A不符合题意;
B. 实验1只能够验证出呼出气体中的含有二氧化碳,并不能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B不符合题意;
C.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比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短。故C不符合题意;
D. 因为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 根据两个集气瓶中木条的燃烧时间来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比较纯净。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D、根据呼出的气体含有比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比较少,进行分析。
11.【答案】 D
【解析】A.试管可以作为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可以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杯可以作为较多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故C不符合题意;
D.广口瓶可以用来盛放固体药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体药品盛放在细口瓶中,固体药品盛放在广口瓶中。
12.【答案】 C
【解析】A. 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项A不符合题意;
B. 蜡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D. 蜡烛受热熔化过程中,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及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13.【答案】 B
【解析】
【分析】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和仰视和俯视产生误差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题,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实际体积等于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2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2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8mL.
故选:B.
【分析】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14.【答案】 D
【解析】A. 易燃、易爆药品不能与强氧化性的物质混存,否则会发生爆炸,必须分开放置,A不符合题意
B.不能用水触摸药品,也不能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因为有的药品腐蚀性或毒性,B不符合题意
C.将碱液粘在皮肤上,先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的操作是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D.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其容积的四分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易燃、易爆物质的存放分析
B、根据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
C、根据实验室的应急处理方法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15.【答案】 C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二氧化碳跟石灰水反应,瓶内压强几乎不变,瓶2长导管内液面不变,C符合题意;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B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21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C根据呼气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能反应解答
D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16.【答案】 B
【解析】A.导管中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好,A不符合题意;
B.推活塞,如果气密性好,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会上升;如果气密性不好,则没有明显现象,不会有“出现气泡”这种现象,B符合题意;
C.注射器向外抽,如果气密性不好,抽气时外界气体会进入瓶内,会出现水柱现象;如果气密性好,抽气时内外压强差会导致一部分水进入导气管,松手后水柱会回落;C不符合题意;
D.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利用改变装置内压强的变化从而引起现象进行判断
二、综合题
17.【答案】 (1)打破试管
(2)污染别的试剂
(3)引发火灾
(4)液体沸腾溅出,烫伤别人
(5)残液腐蚀标签
【解析】(1)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竖直放置的试管底部,后果是:打破试管;
(2)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污染别的试剂;
(3)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引发火灾;
(4)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液体沸腾溅出,容易烫伤别人;
(5)倾倒试剂瓶里的药液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故后果是:残液腐蚀标签。
【分析】(1)取用块状药品时,应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放到试管口,缓缓竖立试管,让固体滑落至试管底部。
(2)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进行分析。
(4)根据加热液体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5)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18.【答案】 质软;小于水;银白色;氧气;水
【解析】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下一块,切口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光泽瞬间消失变暗,这是因为钠迅速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该钠块漂浮于水面,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Ⅰ.可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①硬度:质软;②密度:小于水;③颜色:银白色。
Ⅱ.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②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
【分析】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理性质,据此分析
19.【答案】 (1)A;D
(2)B,H
(3)多
(4)B,H
【解析】(1)① 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坩埚钳,选择A ;
② 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选择D。
(2)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胶头滴管、量筒,选择B,H。
(3)红城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如果该同学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他所取出的水比48.6mL少,因为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应该有胶头滴管、量筒,选择B,H。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实验方法、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用途,进行分析。
(3)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4)根据液体试剂的量取,进行分析。
20.【答案】 (1)固体石蜡
(2)石蜡蒸气;石蜡具有可燃性;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较低
(3)石蜡蒸气在较长的导管中冷凝为固态,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解析】(1) 石蜡蒸气遇冷可凝固成固体,由此可知导管内冷凝的固体的主要成分应该是固体石蜡;
(2) 子火焰中的可燃物是石蜡蒸气,石蜡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较低属于物理性质;
(3) 石蜡蒸气在较长的导管中冷凝为固态,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所以做该实验时,导气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 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的怪可以产生子火焰,而外焰部分燃烧充分燃烧,则没有石蜡蒸气, 若是插到外焰中也不能产生子火焰 。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定义及蜡烛火焰外焰燃烧最充分,而焰心处蜡烛不与氧气接触,会产生石蜡蒸气,从而产生子火焰分析。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固体;液体;气体
(2)①③⑤
(3)是;外焰;外焰
(4)水和二氧化碳
(5)炭黑
【解析】(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液化气是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①发出蓝色火焰 ③发光、放热⑤火焰分层,
故答案为:①③⑤;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液化气燃烧火焰温度不同,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的确是分层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将水壶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4)水蒸气遇冷液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生成了水;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水和二氧化碳;
(5)炭黑具有滑腻感。小明发现家用液化气燃烧有时在锅底会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你认为黑色小颗粒可能是炭黑。
【分析】(1)根据三种物质的状态进行分析。
(2)化学实验现象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热量放出,物体形态变化,颜色的变化,气味放出,沉淀的生成,气泡的产生等等。
(3)根据液化气燃烧火焰进行分析。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用外焰部分加热。
(4)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5)液化气含有碳元素。
22.【答案】(1)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除去或吸收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呼吸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3)分别向瓶内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比较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情况吹气球的方式;吹气球的方式:呼出的气体直接进入气球,而排水集气的方式:呼出的气体;经过了水,导致少量气体溶于水含量减少,同时水蒸气含量增加。
【解析】(1)吸气时,关闭活塞Ⅰ,打开活塞Ⅱ, B中盛装的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人体吸入的是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呼气时,关闭活塞Ⅱ,打开活塞Ⅰ,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A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B瓶内试剂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实验结论呼吸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3)反思:①有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些复杂,如果已有收集好的呼出气体与空气各1瓶,简单验证方法是分别向瓶内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比较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情况,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
②用吹气球的方式获得一个充满气球的呼出气体和用排水集气的方式获得一瓶呼出气体,吹气球的方式获得的气体更加真实,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呼出的气体直接进入气球,而排水集气的方式:呼出的气体经过了水,导致少量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含量减少,同时水蒸气含量增加。
【分析】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是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降低,水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据此分析解答
23.【答案】 (1)气态
(2)沸点;有
(3)<;木炭在空气先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解析】(1)由题干中的信息: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2)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时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都产生火焰,可推测硫的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由此可知,气态物质因沸点都比较低,故燃烧一般都有火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的真正原因:木炭在氧气中能充分燃烧没有火焰,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充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的火焰有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有关分析
(3)根据燃烧的现象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