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测试(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测试(答案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17 15: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
A. 氮气 B. 水蒸气
C. 氧气 D. 二氧化碳
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哪一种现象是不对的( )
A. 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水雾,随后消失
B. 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C. 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烧杯底部将会变黑
D.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跟着被点燃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下列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所含氧气多,所含二氧化碳少
B. 人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少,所含二氧化碳多
C. 两个集气瓶中的小木条都不会熄灭,说明两瓶中所含气体成分一样
D.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首先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
4.在“人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呼出的气体仍然是混合物
5.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B. 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C. 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所以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D. 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属于缓慢氧化
6.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B. 气体集满后,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
C. 将集气瓶盛半瓶水后,用手堵住瓶口再将集气瓶倒放到水里
D. 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7.在“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8.有关蜡烛的燃烧和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③燃烧时发光、放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 仅①②③ B. 仅④
C. 仅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用如图所示方法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B. 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
C. 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D. 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O2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10.右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 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 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 CO2
D. 滴入石灰水震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11.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 如图1实验,可证明蜡烛外焰温度最高
C. 如图2实验,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
D. 如图3实验,可证明蜡烛熄灭后的白烟不可燃
1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
B. 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
C. 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
D. 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
13.同学们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部分同学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此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不符合题意
B. 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
C. 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
D. 向老师请教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探究题
14.下列是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________部分炭化变黑严重(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否点燃?________(填“能”或“不能”),白烟是________。
(4)图四中,将一个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璧出现________ ,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 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15.以下是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利用所学知识,收集一瓶你们班教室内的空气的操作是:________;(或利用其他生活中常见物品来收集也可以)
(2)图乙是验证人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区别的实验:
方法:分别向收集到的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
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填“高”或“低”)。
16.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填写下列空白:
(1)先用________法收集________瓶呼出气体。
(2)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将两根________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
(3)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分别滴入________,振荡。观察现象。
(4)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将另一块玻璃片放置在空气中,观察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
17.某化学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人呼出气体与空气不同。
(1)实验前先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将瓶中先装一定量的水液封b导管末端,然后连接好各装置,将注射器与________(选填“a”或“b”)导管连接,然后缓慢推动注射器,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装置中水换为澄清石灰水,然后由导管________(填“a”或“b”,)吸气15s,观察现象。
(3)由另外导管吹气15s,观察现象。结论:由实验操作观察到________现象可以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__。
18.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______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缓慢过程。
(2)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_。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
(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
(4)探究二:人体呼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设计实验)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
(5)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19.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
请你完成其中的 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如图B ,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写一条)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 CO2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________。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4)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测试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都是氮气;。
答案:A。
【分析】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进行分析。
2.【答案】 B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白雾。随后消失是因为蜡烛燃烧的温度使它蒸发了。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B的说法符合题意;
C、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因缺氧生成一氧化碳,碳颗粒使烧杯底变黑。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石蜡蒸汽,石蜡蒸汽具有可燃性。点燃这缕白烟,白烟寻着从烛芯冒出的轨迹,再次引燃了烛芯。所以蜡烛可以复燃。故D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B。
【分析】
A、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考虑烧杯内壁出现少量白雾是否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
C、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因缺氧会有碳生成;
D、白烟是石蜡蒸汽,可以燃烧
3.【答案】 D
【解析】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很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少。
答案:D。
【分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及空气中的成分进行分析
4.【答案】 B
【解析】A.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因为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是氮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物质,仍然是混合物,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分析】
A、根据空气的组成,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水蒸气在玻璃上会结成水珠。
D、呼出的气体比空气少了氧气,多了二氧化碳。
5.【答案】 D
【解析】A、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而不是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不符合题意;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答案:D。
【分析】
A、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高;
B、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所以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燃着的木条放入呼出气体中,木条很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此过程缓慢,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
6.【答案】 B
【解析】A、人体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集气瓶应该正放在桌面上,故A不符合题意;
B、气体集满后,应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故B符合题意;
C、收集时应将集气瓶内装满水,故C不符合题意;
D、制取气体的规范操作应该将气体收集好之后直接进行贴签保存,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
7.【答案】 B
【解析】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故不符合题意;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烧的木条熄灭,故符合题意;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不符合题意;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B
8.【答案】 D
【解析】① 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故说法符合题意;
②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说法符合题意;
③ 蜡烛燃烧时能发光、放热,故说法符合题意;
④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说法符合题意;
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
9.【答案】 D
【解析】A. 通过实验1不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因为没有对比实验,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短,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氧气比较少,空气的含有氧气相对比较多,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通过实验2不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因为氮气也不能支持燃烧,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 根据上述的分析,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O2含量比空气中的低,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10.【答案】 C
【解析】A、在实验中要滴入相同数量的石灰水,否则无法判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越多,石灰水越浑浊。所以可以向气体中滴入相同数量的澄清的石灰水,通过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这个实验只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C符合题意;
D、滴入石灰水后振荡能够缩短反应的时间,使得反应更快的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1.【答案】 D
【解析】A. 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温度越高,木条碳化越快,图1装置的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层火焰的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C. 图2装置的实验,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面,烧杯内壁会有水雾或水珠出现,因此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不符合题意;
D. 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速率固体,具有可燃性,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符合题意。
答案:D。
12.【答案】 B
【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A不符合题意;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B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3.【答案】 D
【解析】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不符合题意,做法不符合题意;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做法不符合题意;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避免偶然性,做法不符合题意;
D.不能未经再次实验就填写实验报告,做法符合题意。
答案:D。
二、实验探究题
14.【答案】
(1)外焰
(2)气态
(3)能;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4)干而冷;水雾;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CO2)
【解析】(1)外焰温度最高,会首先变黑,故填:外焰;(2)气态物质可以通过短玻璃管,在另一端被火柴点燃, 产生火焰。故填:气态。(3)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所致,遇明火可以燃烧。故填:能;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4)检验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用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璧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故填:干而冷;水雾;检验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分析】
(1)根据蜡烛燃烧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分析
(4)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检验方法分析
15.【答案】
(1)集气瓶;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带进教室,把水倒掉盖上玻璃片
(2)空气中无现象,呼出气体虫石灰水变浑浊;高
【解析】(1)图甲是集气瓶,利用所学知识,收集一瓶教室内的空气的操作是: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带进教室,然后把水倒掉盖上玻璃片;(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别向收集到的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空气中无现象,呼出气体虫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分析】(1)根据空气的性质及收集气体用集气瓶分析
(2)根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6.【答案】
(1)排水;两
(2)燃着;呼出气体燃着木条先熄灭,空气中燃着木条没有变化,正常燃烧
(3)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4)呼出气体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
【解析】(1)由图可知,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
(2)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氧气含量少则木条先熄灭,故观察到的现象:呼出气体燃着木条先熄灭,空气中燃着木条没有变化,正常燃烧。
(3)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4)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将另一块玻璃片放置在空气中,观察现象,可以看到被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凝结,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则没有,故实验结论:呼出气体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
【分析】
(1)根据题目中的图可知,先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
(2)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检验氧气的含量比较。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进行分析。
(4)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水的含量比较。
17.【答案】
(1)a;b导管口出现气泡
(2)a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多
【解析】(1)实验前先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将瓶中先装一定量的水液封b导管末端,然后连接好各装置,将注射器与a导管连接,然后缓慢推动注射器,观察到b导管口出现气泡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将装置中水换为澄清石灰水,然后由导管a吸气15s,观察现象,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3)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管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由另外导管吹气15s,观察现象,结论:由实验操作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分析】
(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2)根据吸气时管口不能在水中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8.【答案】
(1)化学变化
(2)打开;关闭
(3)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防止液体倒吸
(5)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
【解析】(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2)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说明应该是空气通过了甲瓶溶液;故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3)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 丙瓶为安全瓶,是为了提供一个缓冲装置,防止液体倒吸;(5) 探究人体呼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故可以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通过吸收水质量的多少,来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
【分析】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2)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让空气通过甲瓶,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呼气时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让呼出气体进入乙瓶,观察到乙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大;
(4)丙瓶是一个安全瓶,瓶中只有空气,可以作为一个缓冲装置,防止液体倒吸;
(5)连续进行数次吸气和呼气的操作,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除了观察现象外,还需要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吸前后的质量。
19.【答案】
(1)温度低
(2)可燃性
(3)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玻璃管上口没有火焰;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
(4)(1)蜡烛火焰温度由高到低是,外焰、内焰、焰心。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温度低。(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如图 ,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可以燃烧,性质是具有可燃性。(3)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没有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假设①不成立;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石蜡蒸汽遇冷会变成石蜡固体,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现象是: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上端玻璃管上口没有石蜡蒸汽,上端试用火焰点燃现象是:玻璃管上口没有火焰,假设②成立。(4)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解析】(1)蜡烛火焰温度由高到低是,外焰、内焰、焰心;(2)石蜡蒸汽具有可燃性。(3)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没有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石蜡蒸汽遇冷会变成石蜡固体,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上端玻璃管上口没有石蜡蒸汽,玻璃管上口没有火焰;(4)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