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生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生词。 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 图片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够看图片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增强学生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变化的过程。2.看图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会写“两、哪、宽、顶”4个生字。 通过演一演、看图等方式,理解文中动词的意思。 借助图片和时间变化,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变化的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驱动)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推动)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蝌蚪的照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谁。(老师随即板书“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愁眉苦脸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小蝌蚪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随即板书“找妈妈”)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 1.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它找不到妈妈了,很伤心。 3.全班齐读课题。
二、反复读课文,读通顺 读课文,读通顺。 老师范读课文:你们想像张老师这样读课文吗?现在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仔细,不要漏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拼音拼一拼,再把这个字读两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指名学生分读自然段,老师相机纠音。 (一)学生读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蝌蚪外貌。 过渡: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你们也发现了吧? 引导学生说一说蝌蚪的长相: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吧。(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勾画出蝌蚪的样子) 出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随文识字“脑袋”“灰”。 ①引导学生知道“袋”这个字在“脑袋”里读轻声,并引导学生组词 ②出示课后题的四个词语,指导学生读一读。 ②学习“灰”并组词。 引导学生做动作学习“甩”,并且造句。 指导学生再次齐读小蝌蚪的样子,读出可爱的语气。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一群可爱的小蝌蚪住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池塘里”,并且出示“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知道池塘的样子。 随文识字“塘”。 ①形声字。 ②扩词。 4.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把自己想象成小蝌蚪,一边读一边想象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地样子。 学生回答:青蛙。 学生勾画学习。 学生答,并学习“塘”字。 学生读课文,感受小蝌蚪欢乐。
四、学习二-六自然段,梳理小蝌蚪变青蛙地过程。 过渡:小蝌蚪快活地游哇游,它突然变得不开心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了,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 指导学生阅读二-六自然段,给出学习提示: 读课文,圈画出小蝌蚪都询问了谁? 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交流小蝌蚪像谁询问了自己的妈妈在哪? 出示“鲤鱼阿姨”“乌龟”。 ①随文识字“阿姨”“龟”。 出示“龟”的变化形式。 学生交流自己勾画的关于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变化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引导学生读句子,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指导学生做一做。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认真阅读课文,通过勾画学习课文。 2.学生回答:鲤鱼阿姨、乌龟。 3.学生回答,时间过了很久,小蝌蚪是按先长后腿,再长前腿,然后尾巴不见了这样的顺序,变成了小青蛙。
五、学写生字,两、哪、宽、顶。 1.学写生字“两”。 (1)说结构。(2)说笔顺。(3)说关键笔画。(4)学生描1写2。 框要大,6笔撇要穿插到点的下面。 学写生字“哪”。 说结构:左窄右宽。(2)说笔顺。(3)说关键笔画。(4)学生描1写2。 4笔落竖中线;每一部分要挨紧紧的。 学写生字“宽”。 (1)说结构。(2)说笔顺。(3)说关键笔画。(4)学生描1写2。 宝盖头写得稍微宽一点,一笔点在竖中线。 学写生字“顶”。 (1)说结构:左窄右宽。(2)说笔顺。(3)说关键笔画。(4)学生描1写2。 学生学写生字,描1写2.
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14个生字,会“教”这个多音字,会写“眼、睛、肚、皮、孩、跳”,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了解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的意思。 激发学生对科普性课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的意思。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驱动)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推动)
一、复习导入,梳理变化过程 1.出示小蝌蚪变青蛙的图片,引导按顺序说清楚过程。 2.过渡:我们今天先去看看小蝌蚪长出后腿后,遇到了谁,又发生了什么呢? 1.学生看图复习顺序并回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语气。 1.出示第二自然段,全班齐读: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引导:是啊,小鲤鱼有妈妈,而且鲤鱼妈妈还在教小鲤鱼捕食呢。小蝌蚪好羡慕哦,对不对? (1)学习多音字“教”。 ①一声:教书。 ②四声:教育。 随文识字“捕”并组词。 3.学习动词“迎”。 (1)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符号,标出这个词,并说一说这个表示动作的词表现了小蝌蚪怎么样的心情呢?(着急、迫切) (2)指导读好小蝌蚪说的话:那我们一起帮小蝌蚪有礼貌地问一问鲤鱼阿姨呢? (3)扩词,出示课后练习题的词语。 4.读好鲤鱼妈妈的话,知道青蛙妈妈的部分外貌特征。 (1)引导学生读一读鲤鱼妈妈的回答:你们觉得鲤鱼妈妈说话是什么样的语气?想一想生活中你们妈妈说话的语气。(温柔、慈祥) (2)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3)了解青蛙的部分外貌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板书) ①随文识字“宽”。 学生回答:因为小鲤鱼有妈妈,鲤鱼妈妈还在教小鲤鱼捕食呢。 学生学习多音字“教”。 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理解“迎”。 学生分角色读好第二自然段,并且知道青蛙的部分外貌特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好人物语气。 过渡:小蝌蚪们按照鲤鱼妈妈说的地方,继续游哇游。突然,看到了“四条腿、宽嘴巴”的动物(出示乌龟的图片),你们觉得它们开心吗?哦对了,小蝌蚪们好开心,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妈妈。 出示学习提示: 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蝌蚪说的话,波浪线画出乌龟说的话。 用三角形符号标出表示小蝌蚪动作的词。 学习动词“追”。 引导:老师就不懂了,为什么小蝌蚪找鲤鱼妈妈是用的“迎”,而找乌龟确实用“追”呢? ①迎是两个面对面。 ②追是一个人在前面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追。 3.分角色读好三自然段。 师引导:你们觉得前面的乌龟就是妈妈,心里在想什么?读一读小蝌蚪说的话。(激动、急切、开心的语气) 指名学生读。 师引导:可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乌龟说了什么话呢?你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4学习青蛙妈妈的样子:原来青蛙妈妈还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板书) 5.学写“眼睛”。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圈点勾画,学习课文。 2.学生结合平时生活,回答“迎”和“追”的区别。 3.学生分角色读好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 4.学生了解青蛙的外貌特征。 5.学生学写生字“眼睛”。
四、学习第四-六自然段,读好人物语气。 过渡:小蝌蚪又游哇游,过了好长的时间,游到了荷花旁边。请你根据学习提示,仔细读四-六自然段: 波浪线勾画小蝌蚪说的话,横线画出青蛙说的话。 引导学生思考这回小蝌蚪们对着小青蛙叫妈妈,叫对了吗?为什么呢?随即学习青蛙的特征。(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引导学生说一说“披”和“穿”的区别。 ①披:把衣服或者其他的东西覆盖在身上。 ②穿:把双手伸进衣服的袖子里,扣好扣子,穿好。 ③引导学生用“披”组词并造句。 引导学生用“露”造句。 ①学写“肚皮”。 出示青蛙的图片,引导学生“鼓”用得好不好,能不能用“长”呢?并用“鼓”造句。 指导学生读出小蝌蚪快乐激动的语气:哇,这一次小蝌蚪找对了妈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学写“孩”。 师生对读第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引导学生用三角符号标注出动作的词。 ②学生交流,这三个词能不能互换呢?学生做动作学习。 ③学写“跳”。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小青蛙身体最后的变化。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圈点勾画。 学生读,感受小蝌蚪的情绪,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小青蛙的动作,理解动词的意思。
五、梳理故事,讲述故事。 1.老师播放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视频,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2.整理板书青蛙的样子,引导学生要知道整合信息。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试着自己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课后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 5.学生会写“看见”“哪里”等词语。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鲤鱼 乌龟 青蛙 四条腿 头顶大眼睛 披着碧绿的衣裳 宽嘴巴 披着绿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反思调整
当堂或课后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完成相应练习;生字本
反思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