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下列能源中不能称为绿色能源的是( )
A. 铅蓄电池 B. 氢能 C. 风能 D. 太阳能
2.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废旧干电池投入的垃圾桶上应该显示的标志是( )
A. B. C. D.
3.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①大量植树造林 ②用大量氢氧化钠液吸收 ③防止CH4到空气中:④化石燃料的燃烧 ⑤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⑥控制白色污染:⑦不要往河里乱扔垃圾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⑦ D. ①③④⑤
4.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 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 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 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5.石油被誉为“工业上的血液”。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应节制开采海底石油
B. 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C. 可以用燃烧法处理泄露的石油,既快速又无污染
D. 将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石油属于混合物
6.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引起爆炸的是 ( )
①N2和O2 ②H2和CO ③煤气和空气 ④面粉和 空气 ⑤H2和O2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B.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 与煤炭相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废气中,SO2等污染物较少
D. 天然气灶具若燃烧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燃烧时应增大进空气量
8.燃料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或解释合理的是( )
A. 天然气泄露﹣﹣开灯检查,打开排气扇
B. 室内起火﹣﹣不要打开所有门窗
C. 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 蜡烛一吹就灭﹣﹣隔绝了氧气
9.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在紧急情况时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就能灭火,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上述事实说明碳酸易分解
B. 可乐泡沫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 可乐喷射的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并不是所有火灾都能用可乐扑灭
10.日常生活或化学实验中都应加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B.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检查其纯度
C. 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11.如图为为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将两支试管同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 2P2O5 ,
B. 对比试管1、2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D. 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一结论的实验是: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C.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 由图b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综合题
13.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人类常用的三大化石燃料为________、 石油和天然气。
(2)目前被认为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________ , 它燃烧产物无污染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城镇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目的是________,烹调结束,关闭燃气灶阀门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
(4)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4.“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其有望驱动未来能源世界。下图为模拟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的微观装置模型。
(1)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填标号)。
A.煤 B.石油 C.风能
(2)该装置可将 ________(填能源名称)转化为化学能。
(3)电化学催化剂对________ (填化学式)起吸附催化作用。
(4)反应微观模型中,除催化剂外,共有________种原子没有变化。
(5)写出该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5.火是文明的起源,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火折子”的制作材料中有硫磺。硫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做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KClO3分解,然后是硫燃烧。该过程中KClO3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3)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推测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A.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B.MnO2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C.KClO3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16.懂得燃烧、爆炸的条件及灭火原理,对我们正确处置火灾和进行自救至关重要。
(1)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爆竹中常含有硫、硝酸钾(KNO3)和木炭的混合粉末,点燃后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由于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发爆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把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合燃烧的条件解释该干粉灭火剂灭火的原理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7.用如图四个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说明:热水的温度均为80℃。
(1)I.用如图1、图2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图1所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比较图1和图2实验,得到的结论(燃烧条件)是________。
(3)II.资料显示:磷的燃烧产物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会刺激人体呼吸道。改用如图3、图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若按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结果a试管中白磷燃烧,写出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4)按图4装置进行实验,也能达到图3实验装置的实验目的,比较图3与图4两实验装置,你认为图4实验装置明显的优点是________。
(5)图4装置未直接用橡皮塞,而是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上瘪气球,你认为瘪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1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探究。
(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热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2)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若把60℃的热水换成冷水,并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
(3)(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反思交流)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4)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________。
(5)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反应结束并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的。
四、计算题
19.火力发电厂用燃煤进行发电,由于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所以该发电厂采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大气,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2CaSO4+2CO2。若处理2 000 t这种废气(假设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全部被吸收),理论上需要62.5 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
请回答:
(1)若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2)所吸收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氢气燃烧只生成水,而风能和太阳能同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都是绿色能源,A、铅酸蓄电池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板作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板作正极,并用1.28%的稀硫酸作电解质,会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
故答案为:A。
【分析】铅属于重金属,含铅化合物会污染环境。
2.【答案】 B
【解析】废旧干电池中含有汞等有害物质,属于有害垃圾。
故答案为:B。
【分析】废旧电池主要含有铅,汞,镉等有毒重金属,有毒。
3.【答案】 D
【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以及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吸收二氧化碳都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故①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
4.【答案】 B
【解析】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故A不符合题意;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B符合题意;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能防止发生爆炸,故C不符合题意;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能防止发生燃烧、爆炸,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5.【答案】 C
【解析】A、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同时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节制开采海底石油,不符合题意;
B、石油中含有碳元素和少量硫元素,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符合题意;
C、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浪费,符合题意;
D、石油属于混合物,将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A
【解析】①N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O2只具有助燃性,不具可燃性,该组混合物在点燃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②H2和CO均由可燃性,但都不具有助燃性,该组混合物在点燃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③煤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该组混合物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引起爆炸,选项符合题意; ④面粉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该组混合物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引起爆炸,选项符合题意; ⑤H2具有可燃性,O2具有助燃性,该组混合物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引起爆炸,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可燃性气体和烟尘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分析
7.【答案】 B
【解析】A.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符合题意;
B.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
C. 与煤炭相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废气中,SO2等污染物较少,不符合题意;
D. 天然气灶具若燃烧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说明氧气不充分,所以燃烧时应增大进空气量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 B
【解析】A、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开灯和打开排气扇时,电源开关产生的电火花会引燃泄漏的煤气,引发爆炸,不符合题意;
B、室内起火时不要打开所有门窗,以防空气进入,加大火势,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温度,而不是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带走热量,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9.【答案】 C
【解析】A、在紧急情况时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就能灭火,说明碳酸易分解,不符合题意;
B、可乐泡沫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可乐喷射的水能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D、并不是所有火灾都能用可乐扑灭,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A
【解析】A.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错误;A符合题意;
B. 任何可燃性气体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检查其纯度,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被吸进体内,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然后再用水扑灭;
11.【答案】 C
【解析】A.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 2P2O5 , A不符合题意;
B.对比试管1的白磷燃烧,2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不符合题意;
C.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不是气体,C符合题意;
D.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磷和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B、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C、根据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分析
D、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分析
12.【答案】 D
【解析】A.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的过程中降低蜡烛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了,故不符合题意;
B.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
C.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达到了火柴梗的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D. 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A、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的过程,带动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B、粉末状比块状的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C、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二、综合题
13.【答案】
(1)煤
(2)氢气;
(3)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液化石油气充分燃烧;清除可燃物
(4)C2H5OH +3O2 2CO2+3H2O
【解析】(1)三大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和天然气。(2)目前被认为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的是氢气,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城镇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是液化石油气燃烧不充分,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液化石油气充分燃烧,烹调结束,关闭燃气灶阀门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4)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 +3O2 2CO2+3H2O。
14.【答案】 (1)C
(2)电能和光能
(3)CO2
(4)3
(5)6CO2 + 8H2O 2C3H8O + 9O2
【解析】(1)煤、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C;(2)根据“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和装置中存在电源可知,该装置可将电能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根据图示可知,电化学催化剂对CO2起吸附催化作用;(4)反应微观模型中,除催化剂外,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共有3种原子没有变化;(5)根据示意图可知,该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了C3H8O和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 + 8H2O 2C3H8O + 9O2。
15.【答案】 (1)S+O2SO2
(2)2KClO3 2KCl+3O2↑;白磷着火点比硫低
(3)B
【解析】(1)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燃烧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着火点比硫低 ;
(3) A.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放出氧气,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
C.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放出氧气,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16.【答案】 (1)白磷剧烈燃烧,产生白烟;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CaO+H2O=Ca(OH)2、4P+5O2 2P2O5
(2)2KNO3+S+3C K2S+N2↑+3CO2↑
(3)产生水降低温度,同时放出CO2隔离了空气
【解析】(1)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白磷的着火点较低,试管中有氧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剧烈燃烧,产生白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
②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O+H2O=Ca(OH)2、4P+5O2 2P2O5。(2)硫、硝酸钾(KNO3)和木炭点燃后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NO3+S+3C K2S+N2↑+3CO2↑。(3)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水能降低温度;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干粉灭火剂灭火的原理是:利用反应产生的水降低温度,同时放出CO2隔离了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分析】要注意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空气(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时只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实现灭火的目的,还要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三、实验探究题
17.【答案】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能防止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以免污染环境
(5)收集气体,防止因气体膨胀而导致活塞飞出
【解析】(1)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着火点只有4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红磷着火点很高,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虽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水中白磷也不会燃烧,故图1所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2)向图2水下白磷通氧气后,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故比较图1和图2实验,得到的结论(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3)a试管中反应是白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磷的着火点较高,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比较图3与图4两实验装置,图4实验装置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物,防止空气污染,故明显的优点是能防止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以免污染环境。(5)图4装置未直接用橡皮塞,而是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上瘪气球,瘪气球的作用是收集气体,防止因气体膨胀而导致活塞飞出。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18.【答案】 (1)④②①⑤③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变小;需要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①③
(4)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5)不准确
【解析】(1)以上步骤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导致瓶内液面上升;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对比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白磷不能燃烧,可知60℃的蒸馏水的一个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能够达到着火点从而燃烧,根据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①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过程中密闭装置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浓度低于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故答案为:①③。(4)通过数据分析,我的新认识: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5)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还有部分氧气未反应。
四、计算题
19.【答案】 (1)酸雨
(2)解:设废气中SO2的质量为x。反应所用CaCO3质量:62.5 t×80%=50 t
2CaCO3+ 2SO2+O2 2CaSO4+2CO2
200 128
50t x
, =32 t
答:所吸收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是1.6%
【解析】(1)若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形成酸雨.(2)所吸收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是1.6%
【分析】(1)酸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氧化物引起的,雨、雪、雾、霜、露、雹等在降落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物质,就变成酸性的降水-酸雨.(2)根据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找到碳酸钙与二氧化硫的比例关系,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得所选二氧化硫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